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31例发生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以首次住院的青壮年为主,傍晚16时30分~21时是暴力行为的高发期,精神症状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工作人员是暴力攻击的首要对象。结论改善病房住院环境、熟练掌握患者病情动态、加强暴力高发期的护理力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激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对病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就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诱因、临床特征和护理干预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规避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入组病例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攻击对象及攻击方式.结果: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妄想支配、易激惹、过度兴奋、错觉、癫痫人格及出于报复,攻击对象主要为医务人员、患者及物品,攻击方式有拳打脚踢、持物或用拳头击打头面部、咬人、砸坏玻璃门窗、损毁病床及桌椅.结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倾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减少和控制精神病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护士产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的51起对护士进行伤害的患者、护士及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暴力行为主要与其性别、年龄、精神症状、人院方式、护士服务态度、处理方式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结论: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或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护士的暴力伤害。  相似文献   

5.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暴力攻击行为给医护人员的安全和病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和威胁,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就暴力攻击行为的预测和护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1])。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行为是全球性的现象,是受到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急诊科是遭受暴力事件的高危科室。本文旨在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探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1]。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暴力攻击行为给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护理此类病人过程中较易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一直是精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及临床表现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受精神症状、自知力、环境、人为、药物等因素影响。结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增加医务人员、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中文版Broset暴力核查清单(BVC)和暴力风险筛查量表(V-RISK-10)对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最佳切分值及短期预测能力.[方法]引入、修订BVC和V-RISK-10量表,对118例住院精神病病人在入院时进行评估,连续观察1周,以期间出现暴力言行(含言语、徒手和采用物体攻击)和暴力行为(含徒手和采用物体攻击)为阳性结果,比较BVC和V-RISK-10不同切分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率(PPV).以最大AUC值确定最佳切分值.[结果]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的最佳切分值在BVC均为2/6分,V-RISK-10分别为9/20和10/20;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的阳性预测率在BVC分别为93.75%和76.56%;在V-RISK-10分别为77.03%和70.49%.[结论]精神病病人住院第1周内,BVC和VRISK-10对其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BVC的预测能力优于V-RISK-10.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常产生冲动暴力行为,患者的暴力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等特点,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2].为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提高精神科安全管理质量,为制定科学的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我院产生冲动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在院外遭受患者暴力攻击的现状。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北京某精神病医院208名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208名主要照顾者院外遭受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4.03%,其中遭受语言攻击者占61.54%,遭受威胁者占54.33%,遭受躯体攻击者占45.19%;患者常采取的躯体暴力攻击方式为徒手攻击;照顾者遭受暴力行为的后果以软组织损伤和疼痛居多;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以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为主,占81.81%;照顾者遭受暴力行为后的应对方式以忍让回避为主,占69.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性越低,而患者文化程度低、单身、非自愿住院、多次住院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遭受暴力攻击发生率高,对暴力行为处理能力差,应在医院和社区制定合理护理干预及为照顾者提供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减少家庭照顾中照顾者受暴力攻击的发生,提高照顾者信心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回顾分析了14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总结防范对策。本组病例暴力行为73.9%发生在新人院的第1周,50.7%攻击行为是针对医护人员;攻击的诱因:44.4%因进行治疗、检查,21.8%因语言不当,33.8%无明显诱因。既往暴力史、人院前攻击行为、约束人院、不合作、幻觉或妄想、人格改变、酒精滥用等是暴力危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加强精神科职业防护,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重视人院患者暴力危险因素的评估,加强对精神病的治疗,及早控制病情,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心理舒适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6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及特点,并总结了相应的护理干预与防范处理措施。总结分析认为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治疗;受精神症状的控制;药物副作用;住院环境的影响及医护人员言语因素等,住院初期、男性、文化程度低、生活压力大的患者更易发生暴力行为。研究认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与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暴力行为处理技巧与能力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谭菜军  黄美莲 《全科护理》2016,(34):3635-3637
[目的]分析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制定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暴力行为的39例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类型、原因从4个分类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的39例女性精神病病人均包含系统、个人、环境等多个原因所致,其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分析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根本原因,加强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管理,才能减少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已成为威胁医务工作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卫生保健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2]。工作场所暴力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根据发生的来源不同,分为患者及家属的外部暴力、医院组织内部暴力、护士群体之间的横向暴力。  相似文献   

16.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由于精神症状、拒绝住院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及防范的暴力冲动行为,它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均构成威胁.心理CT系统(MMPI)的测查结果可对临床提供信息,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法,可以用来预测患者在治疗中病程的发展[1]及行为变化.为此,2004年1-12月对我中心65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CT系统检测,以了解其心态变化,尝试预测其暴力行为,据此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中文版BrΦset暴力核查清单(BVC)和暴力风险筛查量表(V-RISK-10)对住院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最佳切分值及短期预测能力。[方法]引入、修订BVC和V-RISK-10量表,对118例住院精神病病人在入院时进行评估,连续观察1周,以期间出现暴力言行(含言语、徒手和采用物体攻击)和暴力行为(含徒手和采用物体攻击)为阳性结果,比较BVC和V-RISK-10不同切分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率(PPV)。以最大AUC值确定最佳切分值。[结果]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的最佳切分值在BVC均为2/6分,V-RISK-10分别为9/20和10/20;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的阳性预测率在BVC分别为93.75%和76.56%;在V-RISK-10分别为77.03%和70.49%。[结论]精神病病人住院第1周内,BVC和V-RISK-10对其暴力言行和暴力行为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BVC的预测能力优于V-RISK-10。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的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和他人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但给病房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有效的干预,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76例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杭州某居民区内有过暴力行为的37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自编《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量表》的调查。结果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严重影响其家人及相关居民的生活质量。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家中,青壮年男性为主,中、下午是高发时段。不同的精神病种类、疾病的稳定状态、药物治疗及与社区工疗站的关系、不良的人格特点及人际关系、较差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诱发因素、既往暴力行为史均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有关。部分暴力行为实施前往往有先兆。在场人员的及时制止有利于防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或升级。结论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多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可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3病区收治的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病患者80例,将2012年1~3月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病患者未实施预见性护理的40例为对照组,将2012年4~6月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病患者4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患者精神科常规护理,即了解病史、遵医嘱用药、四防护理、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健康指导直至患者出院。干预组实施预见性护理,主要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资料,依据临床表现,尤其是暴力表现及原因、心理状态等实施预见性护理,制定预见性的护理防范措施和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至患者出院。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比较暴力行为发生次数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将暴力行为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