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求有效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方法,观察运用滋阴清肝益肾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清肝消痤汤加减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75例。结果治疗75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有效率为76%。结论运用滋阴清肝益肾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有效。  相似文献   

2.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疾病。研究显示,对于青春期后女性中出现的痤疮,包括口服异维甲酸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均更易失败且倾向于复发。但近年来发现复方口服避孕药(COCP)在健康成年女性的痤疮中常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COCP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COCP治疗痤疮疗效及副作用的评估及可用于痤疮的COCP剂型,以方便皮肤科临床医生将复方口服避孕药应用于特殊类型的痤疮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蒲丹消痤合剂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蒲丹消痤合剂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服用蒲丹消痤合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善显著。结论蒲丹消痤合剂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皮损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后女性痤疮与慢性应激及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不同年龄青少年痤疮发病流行病学调查;丹参酮联合0.025%维A酸霜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观察;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48例疗效观察;微晶磨面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安军明主任医师基于"阳郁血瘀"理论治疗痤疮的经验。安军明主任医师认为,"阳郁血瘀"是痤疮的基本病机,痤疮起于阳气郁遏,若阳气不得输布,津液不化、血行不畅,则痰浊、瘀血相继而生,其发作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辨治痤疮,应当注重通阳解郁、调枢机、清腑热、滋阴养血、化瘀散结,兼顾脏腑功能。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安军明主任医师治疗痤疮注重背部腧穴的应用,同时配合阳明、少阳等经脉腧穴,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徐宜厚教授是湖北中医大师,临证五十余载,对常见皮肤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女性痤疮治疗以调经为首法,重视体质与皮疹辨证,用内外结合、针药并用治疗痤疮,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育龄女性痤疮的内分泌水平测定及中医辨证治疗分析,0.05%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青春痤疮片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舒肤佳香皂和浴液对青少年轻、中度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胸腺素注射液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8.
502例寻常型痤疮临床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寻常型痤疮临床流行病学现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每周固定2个门诊日,采用痤疮流行病学调查表对年龄14~45岁的确诊痤疮患者进行调查。数据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录入,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502例门诊痤疮患者。Ⅰ、Ⅱ级痤疮占63.1%,初发年龄以14-19岁最多(55.7%),好发部位为颊、额部为主;痤疮严重度与性别、年龄、皮肤类型、伴发脂溢性皮炎、家庭史阳性、睡眠不足、吸烟和女性月经不调有关;33.2%的患者有瘢痕,好发部位为颊部,男性,阳性家庭史,重度痤疮患者更易留下瘢痕。近一年61.4%患者接受了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10.9%患者生活质量因痤疮受到影响。结论:痤疮仍是青春期的常见病,但成人痤疮有增加趋势;睡眠少于8小时,女性患者的月经不调与其病情严重度相关;对男性,阳性家庭史及重度痤疮患者应及早治疗,以预防瘢痕的形成,并且在临床上应重视维持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但是近年来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且症状较重,顽固难愈,常规治疗通常难以奏效,其中绝大部分为女性患者.作者应用中药养阴消痤汤内服配合复方苦参洗剂外洗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微晶磨削与胶原蛋白膜联合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达英-35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中西药结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桑贝冲剂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中药粉刺方内眼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20052555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和皮损计数法的一致性评价,20052556 成年女性痤疮与相关因素的探讨,20052557 寻常痤疮对患心理的影响,20052558 难治性痤疮的分析与治疗,20052559 阿奇霉素联合三蕊胶囊治疗聚合性痤疮。  相似文献   

12.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可分为迟发性痤疮及持续性痤疮,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表现多为轻至中度痤疮,主要为炎性损害,多分布于下颏、口周等部位.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皮肤雄激素增多,痤疮丙酸杆菌耐药菌株的存在及大然免疫的慢性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改变、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升高、精神压力、吸烟等为其诱发或加重因素,部分患者可有潜在内分泌疾病需注意排查.治疗方面可考虑加用抗生素类,低剂量异维A酸间歇治疗.对治疗较抵抗的患者抗雄激素治疗是重要手段之一,主要药物有螺内酯、氟他胺、醋酸环丙孕酮及口服避孕药.  相似文献   

13.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发病率高,病因复杂。1995年5月至1996年5月间,应用本所自制的痤疮洗剂治疗390例寻常痤疮,并与外用过氧苯甲酰洗液治疗40例寻常痤疮进行比较,临床观察显示,外用痤疮洗剂治疗痤疮有效,且副作用小。 治疗组90例,患者中女性31例(34.44%),男性59例(65.56%);对照组40例中女性13例(32.5%),男性27例(67.5%)。年龄最小16例,最大38岁,平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女性痤疮患者寻求治疗是否与年龄、生活质量、病程、严重程度等可能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某医学院校2849名女大学生,调查痤疮的患病情况,并采用Cardiff痤疮伤残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寻求治疗的情况。结果在女大学生中痤疮的患病率为44.75%;但在最初的寻求治疗者中只有2.04%选择寻求皮肤科医生的指导;寻求治疗的患者中39.58%是自行决定,未寻求治疗的患者中50.28%认为病情轻,不需要治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生活质量、自评严重程度以及年龄与患者是否寻求治疗呈正相关。结论痤疮在年轻女性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但仅有少数患者寻求治疗。有必要在大学生中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穴按压法和四环素治疗女性寻常痤疮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对30例女性痤疮患者用耳穴按压法和口服四环素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睾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皮损明显消退,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耳穴按压法治疗痤疮有良好疗效,可能与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对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每天均予口服非那雄胺5mg,治疗2个月。结果应用非那雄胺治疗2个月后,男、女两组痤疮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减少、减轻,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非那雄胺对男、女性痤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临床上将25岁仍然有或以后才开始发生的疾患称为迟发性痤疮,以女性患者居多~([1])。本文旨在介绍刘巧教授在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经验,主要包括从皮损、部位、经期、体质、邪毒进行辨病辨证,以及疏风清热法、补益肝肾法、疏肝解郁化火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随症加减用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痤疮患者治疗情况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 对 2 3 3 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近 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 5 2 .6% ;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 ;患者对治疗满意的占 43 % ,Ⅲ级和Ⅳ级痤疮患者更容易对治疗不满意 ,而在医院接受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和同时配合面膜治疗的患者一般对疗效满意。结论 要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及早、正确、足够疗程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9.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痤疮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妊娠期痤疮患雄激素和垂体激素水平研究;女性痤疮患卵泡期血清六项性激素水平的测定;寻常性痤疮局部药物治疗进展(综述);自血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116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金菊香煎剂治疗女性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及血清睾酮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金菊香煎剂治疗女性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服用金菊香煎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及血清睾酮水平,并做抑菌试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善显著,血清睾酮水平有所改善,金菊香煎剂有抑菌作用,结论:金菊香煎剂对女性建党性痤疮患者皮损有改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及抑制局部细菌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