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瘫患者斜视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瘫患者斜视的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8岁,平均7岁.先天性外斜视7例,其中A、V征各1例;共同性外斜视2例;先天性内斜视1例.斜视角9例为15°~25°,1例为35°伴随DVD和隐性眼球震颤各3例.轻度远视7例,轻度近视散光1例,高度远视和中度近视各1例.10例都行斜视矫正术,9例用全麻,1例用局麻.结果 平均随访2年1个月.7例眼位获正位,2例欠矫5°~10°.1例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出现继发性外斜视,经再次手术治愈.多数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例获同时视.结论 本文多数病例具有先天性外斜视的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强调在斜视诊疗上要重视全身因素.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早期手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3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人,应用客观方法检查斜视度数。在患者6个月大后,即进行早期手术。结果:对13例3岁以下斜视病人,平均年龄21.6个月,手术一次总成功率为80%。手术设计与大龄儿童并无差异。结论:早期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病人手术设计,可循常规方法进行。采用客观斜视测定的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内斜视儿童早期手术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eical Deviqtion简称DVD)是以被遮盖眼呈上斜状态为基本特点的一种倾斜.本病原因不明,常合并水平性斜视,尤其多见于与先天性内斜视同时存在,国外文献报道较早较多.Helvesfon发现在先天性内斜视中44%合并有DVD,另有报道先天性内斜视患者中约70%-90%伴有DVD.本文报道4例均合并有先天性外斜视,其中1例同时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并且由于常同时存在斜视,在设计手术时有一定困难。对合并内外斜视一次手术矫正的报道较少,我院自1999年2月~2003年2月共收治56例眼震患者,均为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合并内外斜视,经一次性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共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9.6岁。合并内斜视29例,合并外斜视27例。49例无家族史,4例患者父亲有眼球震颤合并内斜视,3例患者母亲有眼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获取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数码图像,观察患儿的双眼水平、垂直眼位,对眼球运动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垂直肌功能异常的类型。采用特殊电脑软件,分析得出水平斜视度数。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斜视矫正手术。结果:6例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容易发现代偿头位,歪头实验( )。本组病人水平斜视角度24-43度,合并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全部病人在手术后,4例病人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获得矫正。2例病人术后残留内外斜。结论:引入数码影像分析手段,有助于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诊断。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早期手术时,垂直斜视与水平斜视可以一并进行。  相似文献   

6.
50例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分析结果显示:共同性内斜视以1~4岁发病多见,共同性外斜视以4~7岁多见。内斜视以轻、中度远视多见,外斜视以轻、中度近视多见。手术疗效与发病时间、治疗时间、斜视性质及病因有关。本文重点讨论早期手术对恢复双眼单视的重要性,并讨论手术后眼位回退问题。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斜视住院病人中13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大龄合作患儿同时行同视机、线状镜等检查。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如果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数患者就诊年龄在1岁以后,弱视发生率较小,内斜视度较大,多在40△~60△之间,眼外肌功能多表现为双眼运动时内直肌功能过强。本组资料中113例患者手术后达到临床治愈,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86.3%。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视度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内斜视是较常见的斜视类型,一般在生后不久即发病,但很少在新生儿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我们对7例先天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人行双侧内直肌后徒术(6mm-7mm),内斜均在生后6个月前诊断,手术在1.5-3.0岁施行;术后5例正位(≤10^△),2例欠矫需再手术。还讨论了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知觉性斜视2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1~5岁组10例(18.5%)发生内斜视,44例(81.5%)发生外斜视;大于5岁组8例(5.9%)发生内斜视,128例(94.1%)发生外斜视,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107,P=0.000.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VD)的检出率为8.33%.结论 屈光参差、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害、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是导致知觉性斜视的主要病因;其中小于1岁与大于1岁者相比,发生内斜视的比例较大,1岁以后主要发生外斜视;知觉性斜视者可伴有DVD的存在,在水平斜视的手术中要考虑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瘫患者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对13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脑瘫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手术时机。结果痉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欠矫5-8°,手足徐动型及肌无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一次足矫。结论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设计都与一般的先天性内斜视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 ,常常伴有垂直偏斜 ,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为探讨发生垂直偏斜的原因及斜视与AC/A的关系 ,现将我院 1 998年~ 2 0 0 0年收治的 71例共同性斜视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共同性斜视患者 71例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3例。年龄 3~ 3 7岁 ,平均 1 3 3岁。内斜视 2 9例 ,外斜视 42例。内斜视中有非调节性内斜视 1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5例 ,先天性内斜视 9例 ;外斜视中有间歇性外斜视 2 7例 ,恒定性外斜视 1 1例 ,先天性外斜视 4例。2 检查方法( 1 )同视机检查AC/A比率。( 2 )三棱…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统计22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和术后远期观察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先天性内斜视伴有弱视、下斜肌功能亢进(IOOA)和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的比率较高,斜视角大且稳定,绝大多数以非调节性因素为主。(2)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正位率,~2岁组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4岁组与~8岁组,~4岁组术后建立融合功能的比率最高。结论(1)先天性内斜视主要危害是双眼单视功能的缺陷和弱视,应早期手术,4岁前手术可能获得双眼单视功能。(2)伴随体征如DVD,IOOA可影响远期眼位,如有手术指征应与内斜视同时矫正,术后出现也应及时处理。少数患儿存在调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8,17(2):130-133
目的 了解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86例.方法 对586例欲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视力及斜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指标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视力与矫正视力,AC/A比率,斜视度等.结果 58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先天性者72例(12.29%),非屈光性调节性65例(11.09%),部分调节性55例(9.39%),非调节性189例(32.25%),知觉性79例(13.48%),连续性24例(4.10%),残余性41例(7.00%);共同性内斜视伴有非共同性垂直斜视55例(9.39%);急性共同性内斜视6例(1.02%).斜视度>60△者先天性内斜视占77.78%,知觉性内斜视者占59.49%,非调节性内斜视者占52.91%;斜视度≤40△者残余性内斜视占60.98%,连续性内斜视者占75.00%.共同性内斜视除外知觉性内斜视,视力或矫正视力≥0.9者367例,占62.26%.共同性内斜视屈光不正者357例(60.92%).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257例(71.99%).结论 在共同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者中,非调节性内斜视占首位.先天性内斜视及知觉性内斜视斜视度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科,2008,17:130-133)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卢燕  焦永红 《眼科》2013,22(5):324-327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 ~ +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 95△),看远为50△(20△ ~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眼科, 2013, 22: 324-32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伴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术后治愈率为81.03%,弱视、眼球震颤、垂直斜视及双眼视功能不良是影响术后正位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发病年龄早、斜视度大,应尽早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及时处理伴发症状是提高远期正位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漆雅  吴晓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389-392
目的以发病时间(生后6个月以内)为进入研究的唯一条件,分析出生后早期发生的内斜视的疾病构成,并对未治疗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疾病概况做一统计,期望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方法选取主诉为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经检查诊断为内斜视的患者179例,分析其疾病构成。并对其中诊断为先天性内斜视的患者,按年龄分组,分别统计视力、屈光状态、斜视角、伴发垂直斜视、伴随调节因素、双眼视功能等情况,对各种异常的出现频率做一比较及分析。结果 179例患者中,17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其余为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眼球后退综合征、第6颅神经麻痹。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按年龄分为5组,屈光状态大多为轻到中度远视;斜视角为+15 PD~+110 PD(三棱镜度);伴发垂直斜视者占13.3%~37.9%;伴随调节因素者占6.2%~43.3%;发生弱视者占26.7%~47.7%。除5例同视机检查有Ⅱ级以上视功能外,其余患者同视机检查及颜少明立体图检查均无双眼视功能。结论早发性内斜视的主要类型为先天性内斜视,其疾病表现复杂,弱视的成因中以斜视性弱视最多见,斜视角较小的患者有可能获得部分双眼视功能,基于先天性内斜视对双眼视的巨大危害,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斜视儿童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44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屈光状态。446例中,383例为内斜视,63例为外斜视。98%以上的内斜视者为远视或远视散光。先天性和非调节性内斜视中,约一半病例为轻度远视,平均屈光度分别为+3.18和+3.35度。调节性内斜视中,93%的患者有3度以上远视,平均屈光度+5.99度。调节性内斜视的远视度比其他斜视的高(P<0.01)。本组病例中,约40%有屈光参差,最高者两眼相差7度,但80%相差不超过2度。连续2~9年观察136例屈光度的变化,其中55.51%无变化,但12.87%屈光度递增。85例调节性内斜视分为7岁以上和7岁以下两组,7岁以下组有15.85%的屈光度递减,而17.08%递增;7岁以上组则为51.14%递减,而5.68%递增。两组问的差异显著(P<0.001)。我们认为屈光度的变化和眼球的发育有关。有些先天性内斜视伴有较高远视,戴镜后可矫正至正位。作者提出可能是先天性和调节性的混合性内斜视,值得进一步观察。从本组内斜视病例的远视或远视散光占绝大多数,且远视度亦比普通儿童高。因此,远视和斜视发生的关系不容忽视。外斜视的屈光状态很分散,尚未能总结出其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多见的斜视类型。因其发病早 ,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目的是矫正眼位 ,恢复双眼视功能。多数需在基础麻醉下手术 ,故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观察了 6 2例低龄 (≤ 7岁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及眼位恢复情况 ,分析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以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定量及术后管理。对象和方法(1)对象 :本组患者 6 2例中 ,男 2 8例 ,女 34例。手术年龄 2~ 7岁 ,平均 4 .2岁。先天性内斜视 13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2 8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2 1例。(2 )全部手术患者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