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素问·五脏别论》载文“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与其病。”文中之“下”含义颇为精深。1 古今医家所论之“下”观注释《内经》诸家 ,上可及隋·杨上善 ,下可至今朝诸家。其杨氏于撰注《内经太素》中言 ,“察其之下”这意为“凡治病察其上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医古文》,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其中文选的注释,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有的颇精当,如《伤寒论》自序篇的"平脉辨证"条注释:"平脉,即辨脉.平,通评",纠正了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释作书名的错误.但本书文选的注释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我不揣浅陋荒芜,提出一些意见.第一篇《内经》四则第二则,文中"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的注释,"[下]指病人的大小便情况".似不妥,哪有把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列为首要  相似文献   

3.
正语出《素问·五藏别论》篇,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王冰注:"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调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浅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郭霭春注云:"其下"之"下"谓二便。"适其脉",《太素》"脉"下有"候"字。"适"有"察"的意  相似文献   

4.
验尿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自《内经》以来向很重视,如内经云:“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文中“必察其下”系指医生诊病必须亲自观察病人的大小便,并认为“察其下”与切脉和望神色情志同等重要。在验尿中,细观小便颜色和澄明度变化是验尿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由于上述尿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体内某种变化之故。关于尿液的生成早在《内经》中即有详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从而生成尿液。这是人体  相似文献   

5.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王冰注曰:“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调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浅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  相似文献   

6.
《素问·五脏别论》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文中"凡治病必察其下"含义古今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分析,观"下"之诸说,有"二便""目下""二阴""寸口脉"等含义。笔者有幸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盖国忠教授学习,观其诊病必视舌下脉络、色泽、有无结节等以察其患者有无痰浊瘀血,治疗多能收到良效,故"下"义可"舌下"为是。舌诊历来受到医家重视,然而多数主要是望舌质和舌苔等舌面的变化,常忽略舌下的改变。本文通过对经典中"凡治病必察其下"含义的解析,希望能为临床诊病察舌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上,某些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虽出现一些症状,但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恢复而痊愈,通常称为“自愈”。对这类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仅结合《伤寒论》中部分条文,谈谈对“自愈”类疾病的判定。一、判定原则阴阳是否能够自和,是判定疾病能否“自愈”的关键。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中载:“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条〕此条文指出:凡治病汗、吐、下,用  相似文献   

8.
谢季祥 《四川中医》2002,20(4):19-19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草兹”、《五脏别论篇》中“治病必察其下”的“下” ,历来歧义颇多 ,本文加以辨析 ,认为“草兹”就是“草席” ,“下”指的是寸口脉。  相似文献   

9.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正> 齐①通脐(qí)。《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噬腹齐,喻不可及。”〔例〕《素问·腹中论》:“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素问·奇病论》:“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②通剂(jì)。调剂;药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例〕《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玉版要论》:“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反通返(fǎn)。回,归。《国策·卫策》:“智伯果起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第86条原文历来有二种句读,一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如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等版本;另一种是将“汗出必额上陷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本条亦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惟其文少一“发”字,义则全同。一些《伤寒论》注家对此条往往于“陷”字断句,读为“必额上陷”,而“脉紧急”三字则为另一句。如此则其证即为“额部塌陷”而“寸口脉紧急”矣。然验之临床,衄家发汗后,阴重伤而邪独盛,寸口之脉紧急固有,但导致额部塌陷则未之见,亦未之闻也。据此,其于“陷”字断句实属未当,似读“必额上陷脉紧急”为句较妥。句中“陷脉”二字为词,早见于《黄帝内经》,如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论所遗留的千年之谜 ,至今仍为人们冥冥探索〔1〕。笔者纵览经书 ,浅探谜宫 ,与同道研究探讨之。1 “秋伤于湿”乃《内经》所留疑问“秋伤于湿” ,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疒亥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疒亥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3〕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 ,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  相似文献   

14.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15.
郭之平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4-634
《内经》中的治神理论是针刺推拿临证治病的重要法则 ,要求医生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善于察神、治神、守神。1 凡用刺法 ,首当察神神气充足是正气旺盛的表现 ,这是从整体而言。就局部来说“脉舍神”,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脏腑、经络、经筋、皮部、腧穴及关节之枢机皆有神气。察神的目的大致有三 :首先 ,察神辨别针刺宜忌 ;其次 ,察神辨明正邪虚实 ,以确定补泻治则 ;其三 ,察神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 ,察观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已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  相似文献   

16.
<正> 接(通捷(jié)。速;敏捷。《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杨倞注:“接读为捷”。〔例〕《太素·知官能》:“接疾辞者,可使传论而语馀人”。(《灵枢·官能》作“捷”。)兑通锐(ruì)。锐利;尖锐。《荀子·议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则溃。《史记·天官书》:“下大,上兑”。〔例〕《难经·十五难》:“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相似文献   

17.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2004,35(10):11-12
清代医家治病多注重体质 ,如石芾南 :“欲诊其人之病 ,须先辨其人之气质阴阳”(《医源》) ;如叶天士 :“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 ,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叶案》) ;又如章虚谷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医门棒喝》) ;还有薛生白 :“拙见论病先究体质”、“凡看病必究体质 ,如通套混治”(《扫叶庄医案·卷二》)。如此看重体质 ,是治病求本之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一切证候的产生都与体质息息相关 ,证候只是标 ,体质方为本。下面笔者从《扫叶庄医案…  相似文献   

18.
督脉命名别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一语,《素问》凡六见,《灵枢》有五处。“督”字也有“督脉”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庆藩集释引王夫之曰:“身后之中脉曰督。”其脉所以命名为“督”,多据其功能,取其“督率”义。如《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养生》2006,(1):1-1
故贰生者,食也;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解读〕中国古代对性养生非常重视,汉书中即把“房中术”与医学、药学等合称四大方技之一。秦汉以来,此类书颇多,如《闺修真秘》《素女经》《玉房指要》《容成公房中术》等,虽真伪混杂,但始终有一正脉延续,那即是男女之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其中“有寒分”一句,各家注说不一,大凡有三类解释: (一)作“有寒”的部分或成分解。如成无已说:“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本有寒分。”但通观《内经》、《伤寒》其他各条,凡“寒、热”词后皆不用“分”,虽《金匮》有“水分”、“血分”、“气分”之称,这必与“寒、热”有别: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