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章志建  潘虹 《现代预防医学》2015,(3):526-527,536
随着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验检疫中。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检验、食品安全检测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现状,并初步分析了该技术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刘华 《医疗装备》2004,17(12):27-30
分子生物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可使我们得以高分辨率、高敏感性和高通量的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同时研究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在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新基因发现、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基因组文库作图、疾病诊断和预测、药物研制与开发等。本文对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中主要应用、存在问题、相关仪器及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医学检验技术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DNA扩增技术,该技术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具有操作方便、敏感性高、精准性高等优势,从而广泛地应用在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PCR在医学检验工作中体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应用保证了样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节省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在临床肿瘤检验、免疫检验、细菌检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PCR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应用实际情况展开综述,为临床医学检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病原微生物检验对于药品、食品以及其他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病原微生物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实践中具体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核酸探针技术以及基因芯片等。不同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实际检测中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了更好发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本文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病原微生物检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精准医疗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1,2],医院检验科开展的分子诊断项目和技术平台越来越多,新的分子诊断技术逐步得到应用[3-6],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新项目检测技术指南[7]。分子生物学检验从以手工操作为主,逐步进入半自动或全自动化操作的阶段,随着检测项目和检测平台多样化,给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学检验实习带教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2012年9月教育部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进行学制改革[8],即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  相似文献   

6.
质谱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高复杂、高精尖的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近年来,由于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能够多组分同时分析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复杂生物基质中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结合质谱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同时基于质谱仪的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该技术在医学检验应用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理论联系实践、整合实验内容、合理利用多种资源、设置开放实验室、注重医院见习效果、重视实验考核和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子流行病学常用实验方法及其应用潘赛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更敏感、更特异,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并提高了流行病学研究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来,不少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因此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它是将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8家社区200名医护人员和950名社区患者或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96.2%的医护人员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项目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96.7%的社区患者或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能方便群众就医。结论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是受到社区医护人员、患者和居民的普遍认可的,检验医学技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前沿科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提。本文在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师资力量等方面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旨在激发医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模态PET/MRI显像技术与其他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方法:随着分子医学及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将二者结合的分子影像技术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单模态及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了PET/MRI、光学成像、PET/CT、SPECT/CT、SPECT/MRI及超声分子成像。本文比较了以上各种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前及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结果:双模态PET/MRI优势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科学中的研究,为研究者及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息。结论:多模态分子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势必推动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PET/MRI将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探讨高等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学》实验课教学改革问题。文章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构建一种基于网络和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检验基础学》虚拟实验室提供模拟的教学环境、各种虚拟化仪器设备、虚拟化实验过程和虚拟化的数据处理等,利用这种开放式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作为现实实验教学的补充,学生随时可反复进行实验操作,提高教学质量。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将是今后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核医学分子成像是分子影像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分子医学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利用分子影像技术的临床前期研究直接应用到临床中去。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将多种模式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结合的SPECT/CT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SPECT/CT是由高端SPECT和多排螺旋CT结合成一体化的设备,不仅提供SPECT的功能影像,而且提供CT的解剖显像,提高了传统定位、定性的准确性。SPECT/CT的诊断效能远远大于单独的SPECT或单独的CT,也大于单独SPECT与单独CT联合诊断的效能。SPECT/CT在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定量PCR技术以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用以诊断或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和肿瘤等。介绍了如何保证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规范定量PCR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对PCR技术的背景、特点及临床PCR实验室设置、人员管理、操作规程的规范化及质量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无纸化检验流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医院检验信息化已成为近年检验科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无纸化检验流程已成为当前检验界关心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在分子影像学发展的过程中核医学分子成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型仪器如PET、SPECT的广泛应用为核医学的兴盛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以新的成像概念进入到了可实时动态观察在体生物学行为的时代。依据不同成像模态的优势,核医学将CT作为贴合补充,使PET/CT、SPECT/CT应运而生。SPECT/CT融合了SPECT的功能显像和CT的解剖显像,为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综合全面的影像依据。小动物SPECT/CT作为基础医学分子影像的重要研究平台,不仅为基础分子研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Rapid 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have yielded important new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of normal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In particular, molecular laboratory methodologi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investigative tools for nutritional studies.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specific DNAs, RNAs, and proteins allow direct examination of cellular regulation of protein expression in health and illness. Construction of transgeneic models by recent techniques of inserting foreign genes into experimental animals has provided novel models for studies of cellular metabolism. In addition, molecular biology has had impact o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therapy. Molecular techniques not only allow for early diagnosis of many inborn genetic errors of metabolism, recombinant technology has also provided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proteins and hormones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The possibility for direct gene therapies is also nearing reality. Hence,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is not only of research interest, but is also of clin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18.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has many important roles. It must collaborate with the infection control team on the investigations of outbreaks. During outbreaks, it must save relevant samples, look for reservoirs and undertake typing techniques, all of which should be timely. New technology should be available to detect,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micro-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enhanced the speed and sensitivity of detection methods and have allowed the laboratory to identify organisms that do not grow or grow slowly in culture. Molecular techniques also enable the microbiologist to identify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nd to 'fingerprint' hospital organisms, thereby facilitating studies of nosocomial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卫生检验事业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长豪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2,11(6):321-324,F003
卫生检验学包括卫生化学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是预防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现已有6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卫生检验专业,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博士点。全国卫生检验学会成立以来,已建立了19个省级学会和3个学组,创办了《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检验技术也取得许多新的进展。微波炉消化、低温灰化、顶空分析、吹蒸法、固相萃取、免疫亲和柱等分离技术逐渐应用在检验工作上。在化学检验的方法上,正向着准确、精密、灵敏、简便快速、仪器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原子吸收、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荧光、示波极谱、电位溶出、生物传感器、离子色谱、流动注射分析及色谱-质谱等仪器联用分析亦有不少进展。应用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免疫标记技术于微生物检验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使检测方法更加灵敏、特异、快速。今后我国的卫生检验技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测方法,更新仪器设备,加速人材培养、提高卫生检验人员的素质,加强质量保证,使我国的卫生检验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Molecular analysis of samples of cells and tissu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linical pathology, as a supplement to classical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This holds true without reserve for immunohistochemistry, by now indispensable for clinical pathology. It was only recently that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pathological laboratory and it may be expected that this technique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especially in cancer diagnostics. Where haemato-onc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soft tissue sarcomas are concerned, this is already the case. Molecular tumour analysis will gain momentum due to advanced automated analysis using DNA arrays. Morphological aspects will long remain the foundation of tumour classification, but in the future not without major support from molecular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