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医药改善艾滋病患者血CD4细胞水平变化.方法 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将85例患者分为中药组、中西药组和西药组三组,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半年后患者血CD4细胞变化.结果 CD4细胞在中药组治疗前为(203.3±223.8)个/mm3,治疗后为(263.3±261.3)个/mm3;中西药组治疗前为(233.4±180.0)个/mm3,治疗后为(330.4±223.4)个/mm3;西药组治疗前为(116.0±183.3)个/mm3,治疗后(140.1±177.3)个/mm3.结论 中药组和中西药组都能明显提高患者CD4细胞水平,与西药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能有效提高机体CD4细胞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爱保生丸联合HAART疗法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HIV/AIDS患者114例,其中治疗组68例,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HAART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CD4细胞计数、安全性指标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CD4细胞计数、安全性指标治疗情况治疗后明显好转;对CD4细胞计数、安全性指标的改善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HAART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康爱保生丸能显著提升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及明显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1例艾滋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经3个月治疗的前后自身对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平均体重增加、CD4细胞上升,有轻微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值得临床医生借鉴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中医和西医治疗纳入标准的艾滋病患者28例,同时给予扶正抗毒胶囊和HAA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CD4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CD4细胞明显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有可靠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8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松夫 《中医药导报》2005,11(10):13-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55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病例的总体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155例病例全部得到随访,治疗组在综合疗效、心电图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随访疗效中,亦有显著性优势(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21例用西药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明显,CD4细胞明显升高,总有效率90.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60例艾滋病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内服联合西药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采用甲氧氯普安肌肉注射及维生素B6口服,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好转9例,治愈好转率87%;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0例,治愈好转率60%。2组治愈好转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5.45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顽固性呃逆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8946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从2004~2009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8946例,对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点(12、24、36、48个月)的症状体征、证候分布、CD4+计数、治疗情况及病例脱落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药对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无症状期患者CD4+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艾滋病期患者CD4+计数随时的变化而升高,12、24、36、48个月时与治疗初始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叶芳 《中医研究》2011,24(7):51-52
艾滋病病毒感染机体后是一个缓慢的发病过程,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阶段其病机表现不一,临床症状变化多样,中医界通过二十多年来的探索,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本院于2007年5月开始参与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  相似文献   

10.
11.
伍梅 《中医药导报》2006,12(4):55-56
目的:观察苍耳子散加减内服、蒸汽吸入相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7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苍耳子散加减内服与蒸汽吸入相结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对照组为80.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慢性鼻窦炎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苍耳子散加减内服结合蒸汽吸入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珍 《北京中医》2004,23(6):345-346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以发病率高、复中率高、致残率高而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 3大疾病。临床辨证以痰湿、血瘀为多见。目前西医对此病的治疗无重大突破 ,我们在临床中于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辨证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所选的 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为我院 1997年5月 - 2 0 0 1年 12月的住院病人 ,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 ,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 (本文简称标准 )。将 96例病人采用配对法 ,以 2 :1的比例分为常规治疗加中医…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以发病率高、复中率高、致残率高而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3大疾病.临床辨证以痰湿、血瘀为多见.目前西医对此病的治疗无重大突破,我们在临床中于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石淋病疗效。[方法]对250例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辨证分型。②针灸。③体外碎石。④西医治疗。⑤护理与宣教。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00例,有效4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8.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石淋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脓腔,置引流管持续引流,术后辅以中药治疗善后。结果:21例患者有18例痊愈,3例穿刺失败而行开腹手术。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34例,纯西药组34例,纯中药组35例。中西结合组用清淋汤加敏感抗生素治疗;纯西药组只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纯中药组只用清淋汤治疗。结果:中西结合组总用效率与纯西药组及纯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西药组与纯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明 《北京中医药》2007,26(5):289-29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5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激素、利尿剂等,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7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TG、TC、24 h尿蛋白定量的降低和ALB的升高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与中药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监测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性心律失常,能明显减少临床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能明显缩短临床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