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位置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经磁共振或CT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比较不同部位急性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对112例异常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对异常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在脑干和其他部位卒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多部位卒中更易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脑叶卒中发生率最低;但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房性心律失常进行统计时发现,多部位卒中及脑叶卒中均较易合并房性心律失常;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易出现窦缓,与其他类型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应加强监测,并应注意心脏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结果 86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64例,占总数的74.4%。46例脑梗塞患者中心电异常患者36例,占78.3%;29例脑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20例,占68.9%,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8例,占72.7%。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部位与心电图异常有密切联系,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大脑各脑叶皮质、蛛网膜下腔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患者病情程度与心电图异常程度呈正相关,通过心电图检查对确定心脏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9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颅脑CT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均在确诊后8 h内使用心电图机行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2次/周复查心电图,出院前检查1次心电图。统计分析患者出血部位及心电图异常情况,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类型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壳核出血率最高,为30.0%,其次为脑叶出血(占26.4%)、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6.4%)、丘脑出血(占15.4%)、小脑出血(占11.8%);99例(90.0%)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脑叶、丘脑、壳核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T段改变最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和STT段改变最常见。心电图异常患者存活率为90.1%,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壳核和脑叶出血最多见,90.0%的患者会出现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变化。方法 2004~2005年对临床诊断为血吸虫病的患者按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组)、慢性血吸虫病(慢血组)、脑型血吸虫病(脑血组)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组)分组;治疗前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应用Bazett公式计算QTc,同时对各组QTc延长患者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 晚血组QTc间期延长率为58.82%;急血组和慢血组分别为17.14%和5.00%;脑血组无一例延长。28例QTc延长者的血清电解质检测,晚血组20例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急血组6例中2例异常;慢血组2例无异常。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的QTc间期延长与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发生后可以产生多种心电图异常改变,包括多发的期前收缩、房颤、Q-T间期延长、U波异常高大。本文通过对4例临床明确诊断的SAH患者血液电解质检测结果和心电图分析,就SAH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U波异常高大做进一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华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800例SAH患者年龄、发病时的意识水平、血压、Fisher分级及合并脑疝、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脑室出血、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资料,分析其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以及心电图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Fisher分级以及合并脑疝、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因素均与心电图异常相关,心电图异常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急性SAH患者,应重视心电图监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严格防治并发症,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由血管壁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小血管病, 主要累及皮层和软脑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CAA主要见于老年人,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主要病理和临床表现为脑叶出血、脑微出血、皮层表面铁沉积、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梗死、脑白质异常、CAA相关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和痴呆等。因为CAA患者易出现自发脑出血, 如合并心房颤动需要抗凝治疗或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 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和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 抗栓治疗前需要评估CAA出血风险。CAA相关炎症病情危重, 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展为出血性转化时,临床医生常很担心。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栓和溶栓治疗均有很高的出血发生率。出血性转化是否为不良预后的指征以及在亚急性期是否需行第2次CT扫描,澄清这方面的认识,将有助于对急性卒中的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实质出血、实质外出血及脑水肿发展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 55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卒中后6h内进行首次CT扫描。第2次CT扫描在第5天进行。(1)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血肿和出血性梗死;(2)实质外出血表现为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异常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09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非CVS对照组(499例)和CVS组(210例)。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心电图检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ST段降低、T波倒置、出现u波等心电图异常因素与aSAH后CVS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ST段降低、T波倒置、出现u波是aSAH后CVS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间期延长是aSAH后CV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02,P=0.001)。结论:对于存在脑血管痉挛高危因素(心电图异常)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加强监测,以降低或避免脑血管痉挛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韦志明  陆凤机  陆明智 《内科》2008,3(2):190-19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114例,缺血性脑卒中112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05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01)。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与消化道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对540例脑出血患者,按脑出血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出血、中线结构移位,分别比较消化道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合并消化道出血132例(24.4%),死亡112例(20.7%).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脑叶出血组25.4%,小脑出血组17.6%,脑干出血组30.4%,蛛网膜下腔出血组36.7%,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7.0%和局限脑基底节区出血组11.5%;病死率脑叶出血组25.4%,小脑出血组11.8%,脑干出血组21.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30.0%,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5.2%、局限脑基底节区出血组6.9%.合并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48.5%,无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11.8%.结论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提示死亡率的增加.应毫不延误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SAH,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此病发病突然,病情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变化,死亡率高。急性期SAH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QTc间期延长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后关系。方法 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56例,观察其QTc间期延长与不延长者呼吸衰竭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QTc间期延长患者的呼吸衰竭率和病死率高于QTc间期不延长的患者,分别为52.5%vs 20.6%和20.3%vs 5.2%,P<0.01。结论 QTc间期延长可能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2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探讨急性脑出血对心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0例入院急性脑出血患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后,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8例心电图异常者中179例(95.21%)为重症患者,32例正常心电图患者中只有1例(3.12%)为中重型病人;188例心电图异常的201例次心电图异常中小脑出血(6.5%)、蛛网膜下腔出血(8.5%)的心电图异常显著少于壳核(35.3%)、丘脑(24.9%)、脑叶出血(19.9%)的心电图异常(x^2=6.65,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者绝大部分为中、重症患者,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出血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文胜 《内科》2009,4(2):210-2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230例,缺血性脑卒中206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62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丘脑、脑干、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秀玉 《山东医药》2005,45(19):78-78
2000年2月~2003年2月,我们用尼莫地平防治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29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4例,女112例;年龄22~79岁。入院时昏睡148例,浅昏迷伴烦躁106例,深昏迷42例。患者均经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46例。排除肿瘤出血、自发性脑室出血、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及脑疝等。两组年龄、性别、神经体征、既往史等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综合征(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ADS)男性患者校正QT间期(QTc)与心肌酶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ADS男性患者及42例健康体检人群的QTc间期及心肌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DS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ADS患者的QTc间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ADS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增高,QTc间期延长,心肌酶增高,心电图和心肌酶作为临床早期的检测手段对降低由ADS介导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年发病率为6~7/10万^[1],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除发病初期的高病死率外,后期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16~66%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昏迷患者发生率达80%,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致残。作者近几年来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疗效比较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中心电图异常者54例(77.1%),其中47例无心脏病史及证据.心电图异常的出现与病型有关,Ⅲ型与Ⅳ型的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死亡的4例及病情恶化的7例中均有心电图异常,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明显心电图改变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