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置入物的一类,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随着内固定器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腰椎棘突问内固定器的材料构成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和人造橡胶复合物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在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原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诸如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对腰椎后柱结构的影响及其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制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等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临床适应证也有待于长期随访最终确证。  相似文献   

2.
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借鉴于人工关节成形/置换术,旨在恢复脊柱节段的活动和负载功能,防止临近节段退变的加速,从而使术后的脊柱更符合人体的解剖生理要求.目前脊柱关节成形术包括:(1)人工全椎间盘置换;(2)人工髓核置换;(3)关节突关节置换;(4)脊柱后路动力固定装置;(5)纤维环成形术.本文就腰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徐练  孔清泉 《华西医学》2014,(3):582-587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腰椎感染、创伤、肿瘤以及腰骶部畸形等疾病的传统术式,其开展历史已近百年。然而,由于传统腰椎融合术需对肌肉等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术后慢性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近年来,伴随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腰椎融合术与微创技术的全新手术方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应运而生。其优势在于能获得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同或相近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住院及康复时间,降低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而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脊柱工作者的青睐。现就该类技术的If缶床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弹性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2例行腰椎棘突间弹性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分,35例疼痛消失,优良率达97.6%。结论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腰椎棘突间区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 light 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患者46人,扫描条件为层厚0.625mm,层距0.3mm,在图像工作站中ADW4.2软件采用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T12至S1段脊柱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整倍数放大,并使用图像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可以对腰椎三维图像任意角度旋转,选择最佳测量图像,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结果:腰椎棘突间距从上到下(L1~5)逐渐减小,L1~2为8.26mm,L4~5,为5.66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91mm,至L2~3,增大为59.35mm,L4~5减小为47.13mm。L3的棘突高度最大,为21.56mm,上一棘突下缘大于相邻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棘突较男性棘突短薄矮(P〈0.05~P〈0.01)。结论:本研究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腰椎棘突间区解剖,所测指标呈正态分布,能够反映国人腰椎棘突间区解剖,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的应用及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mm组。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0.05);支撑高度为14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mm组。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0.05);支撑高度为14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非融合技术可以避免椎间盘髓核摘除和脊柱融合固定治疗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椎间盘丧失原有的生物力学功能或加剧蜕变。目的:总结各种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特点、疗效及置入后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2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条文献。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能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防止过度后伸,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横截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负荷和小关节负荷,控制异常活动,保持运动功能来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腰椎棘突间植入物可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分别以X-STOP和Coflex为代表。由于不同的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适应症状有所不同,应通过鉴别患者的不同发病原因,选择最合适的棘突间非融合器械进行个体化治疗,使其植入后更加符合生理情况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9.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10.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65例腰椎疾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内容涉及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功能锻炼等方面。结果本组65例患者术后平均卧床3.5d。术前腰痛评分平均6.5分,术后随访4~15个月,腰痛评分升至14.0分。优良率92.9%,围手术期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辅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加强对患者术中心理耐受力的训练,可以保证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65例腰椎疾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内容涉及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功能锻炼等方面。结果本组65例患者术后平均卧床3.5d。术前腰痛评分平均6.5分,术后随访4~15个月,腰痛评分升至14.0分。优良率92.9%,围手术期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辅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加强对患者术中心理耐受力的训练,可以保证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3.
宋良琤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70-2271
Coflex棘突间植入技术是一种新型脊柱动态固定技术,它能够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采取动态固定的方式,即恢复了腰椎的稳定性,又保留了手术部位腰椎的运动功能。Coflex独特的设计提供了足够的独立性,不需要采用融合术,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相对于传统的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4.
刘蕊  吴淑华  李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221-4221
我科2008-01-2009—04使用Coflex系统实施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15例,术后患者满意率大大提高,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椎体积突四条线法对腰椎棘突偏歪的诊断价值,探讨腰痛患者腰椎棘突偏歪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椎体棘突四条线法”在89例腰痛患者的腰椎正位X线片上,观察测量腰椎棘突的变化规律。结果:在89例腰痛患者中,腰椎棘突偏歪的占80例,无改变者仅9例;偏歪的棘突以L2最多,L1最少;侧线的位置改变可见“成弧”和”成角”两种变化;腰椎棘突顶线偏歪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以Ll最明显,L2最小。腰椎棘交尖线倔歪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椎体棘突四条线法是触诊有无棘突偏歪的有效手段之一;腰椎棘突偏歪以L2最多,但偏歪程度以L1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椎体棘突四条线法在判定腰椎棘突偏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椎体棘突四条线法对腰椎棘突偏歪的诊断价值,探讨腰痛患者腰椎棘突偏歪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椎体棘突四条线法”在89例腰痛患者的腰椎正位X线片上,观察测量腰椎棘突的变化规律。结果:在89例腰痛患者中,腰椎棘突偏歪的占80例,无改变者仅9例;偏歪的棘突以L2最多,L5最少;侧线的位置改变可见“成弧”和“成角”两种变化;腰椎棘突顶线偏歪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以L1最明显,L2最小。腰椎棘突尖线偏歪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体棘突四条线法是触诊有无棘突偏歪的有效手段之一;腰椎棘突偏歪以L2最多,但偏歪程度以L1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奥美拉唑的药理研究及最新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奥美拉唑(OME)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国产OME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及服用方便等特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对65例腰椎疾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与功能锻炼要点。结果65例患者术后平均卧床3.5d。术后随访时间4—1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6.5分,随访时14分,优良率92.9%,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辅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加强患者对术中知晓的心理耐受力的训练,可以保证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9.
腰椎棘突间植入物内固定(Coflex)技术,是脊柱系统动态固定技术的一种,它能够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采取动态固定的方式,既恢复腰椎的稳定性,又保留了手术部位腰椎的运动功能,用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等(或伴有腰椎不稳)的非融合治疗,并可作为年轻腰椎退变患者行腰椎融合的过渡手术,延迟脊柱融合时间[1].  相似文献   

20.
棘突间植入物Coflex治疗腰椎不稳症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腰椎棘突间植人物内固定(Coflex)技术,是脊柱系统动态固定技术的一种,它能够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采取动态固定的方式,既恢复腰椎的稳定性,又保留了手术部位腰椎的运动功能,用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等(或伴有腰椎不稳)的非融合治疗,并可作为年轻腰椎退变患者行腰椎融合的过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