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R DWI)及增强表现进行调查根据,并根据手术病理对患者的占位性病变的发生发展进行跟踪证实。结果:肝细胞肝癌、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在MR DWI多见稍高信号,肝囊肿与海绵状血管瘤分别呈现低信号、明显高信号。血管瘤与肝囊肿瘤囊弥散系数比较,P 0. 05,肝囊肿转移弥散系数与其他各项相比,P 0. 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可对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临床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5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型病变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化数(e ADC)值。结果:肝血管瘤检出率为88.24%,肝囊肿检出率为100.00%,肝癌检出率为85.71%,肝转移瘤检出率为84.62%;与正常肝组织者对比,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较高,肝血管瘤e ADC值较高,肝囊肿e ADC值较低,肝癌及肝转移瘤患者ADC值较低、e ADC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作出定性鉴别诊断,病变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包括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25例,肝转移瘤10例,肝囊肿7例。所有患者行DWI检查(b值分别取0、500、1 000 s/mm2),对比各组患者局灶性病灶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四种肝脏病变中,肝囊肿各b值下ADC平均值最高,肝血管瘤次之,肝转移瘤和肝细胞癌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各b值下ADC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可鉴别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病灶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2例,肝转移瘤39例,均行DCE-MRI、DWI检查,比较DCE-MRI、DWI联合检查及单项检查阳性检出率。结果:DCE-MRI、DWI联合检查总阳性检出率98.41%(124/126)高于单项检查84.13%(106/126)、73.02%(9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可提高病灶阳性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李冬  王跃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450-1451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其图像的信号强度随着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变化。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已经得到肯定。在腹部的应用研究仅有少数文献报道,且各种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拟采用磁共振DWI技术探讨DWI及ADC值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探索新的榆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05例经鼻咽纤维镜活检确诊的鼻咽肿瘤患者,均接受MRI平扫、DWI扫描与DCE-MRI扫描。根据病理结果,83例鼻咽部良性肿瘤患者纳入良性组,22例鼻咽癌患者纳入恶性组。计算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将DWI扫描的0 s/mm2与1000 s/mm2图像处理得到相应ADC值。以鼻咽纤维镜活检结果为金标准,绘制Ktrans、Kep、Ve及ADC值诊断鼻咽癌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约登指数、最佳阈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良性组Ktrans、Kep、Ve低于恶性组,ADC值高于恶性组(P 0. 05)。DCE-MRI定量参数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77. 3%、84. 3%、82. 9%,DWI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68. 2%、83. 1%、80. 0%,二者联合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90. 9%、92. 8%、92. 4%。联合诊断鼻咽癌的总符合率高于DCE-MRI与DWI(P 0. 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DWI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其准确性高于二者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起至2019年3月收治的9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DCE联合DWI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联合DWI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组织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以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尤登指数.[结果]91例患者手术清扫盆腔淋巴结157枚,病理诊断转移性淋巴结5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104枚,转移率33.8%(53/157).DCE-MRI联合DWI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5.5%(150/157),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02,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尤登指数分别为96.2%(51/53)、95.2%(99/104)、92.7%(51/55)、98.0%(99/101)和0.914.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形态、长径、短径、周围脂肪间隙、强化程度、DWI信号和ADC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表现为形态多不规则,长径、短径较大,周围脂肪间隙多模糊或消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ADC值减小.[结论]DCE-MRI联合DWI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可作为治疗方案制订及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均进行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及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116个病灶,其中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73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瘤20个),良性病变43个(血管瘤30个,肝脓肿9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4个);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出恶性病变50个,良性病变37个,漏诊20个,误诊9个;MRI增强扫描结果:恶性病变52个,良性病变38个,漏诊18个,误诊8个;联合扫描结果:恶性病变72个,良性病变43个,漏诊1个,误诊0个。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在b=800 s/mm2下的ADC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脓肿ADC值高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ADC值低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肝脏占位病变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DWI,观察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强化类型。结果本组27例(87.1%)肝细胞癌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型,22例(84.6%)肝转移瘤呈边缘环形强化,10例(90.9%)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强化,10例肝囊肿动态增强病变未见强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脏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肝脏海绵状瘤、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与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结合DWI检查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8%,96.1%,90.9%和100%。结论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各种肝脏病变的基础,DWI对诊断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宫颈癌患者60例,均进行MRI平扫、DWI、DCE-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对比不同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患者的扫描参数[容量转移参数(Ktrans)、速率常数(K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变化(Ve)]及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分别与MRI平扫、DWI、DCEMRI单独检查相比,联合检查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Ktrans、Kep、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分期越高,Ktrans、Kep越高,ADC值越低。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K<...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复发微小肝癌诊断当中使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6月到2019年5月确诊的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对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计算。结果: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单独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发微小肝癌的诊断当中采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60例病人的89个肝脏局灶病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8处肝转移瘤,32处原发性肝癌,8个血管瘤,17个肝囊肿,胆源性肝脓肿2处以及局灶性结节增生1处,胆管腺癌1处。行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后,计测并比较肝内各种病变的ADC值;对部分病人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围扫描,查找远隔病变。结果:①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P<0.05),以1.6×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②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③血管瘤、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癌与肝脏的比值依次递增(P<0.05)。④对部分病人行大范围扫描后可以查找出原发灶或远隔器官病变。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52例,均行DCE-MRI、DWI检查,统计DCE-MRI、DWI单独与联合检查结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ADC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DCE-MRI、DW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联合诊断Kappa指数高于DCE-MRI、DWI单独诊断。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弥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DCE-MRI、DWI诊断能有效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扫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收治的62例疑似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与DWI序列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DWI扫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比较MRI、DWI及MRI+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以及在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下各类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62例疑似肝脏肿瘤患者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确诊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经MRI+DWI扫描检查出59例,确诊58例,诊断准确率为95.16%,灵敏度为96.67%;MRI+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MRI增强扫描或DWI序列扫描(P <0.05);在b值分别为100、300、600 s/mm2的情况下,肝转移癌及肝细胞癌ADC值均低于肝囊肿、肝血管瘤(P <0.05)。结论:MRI+DWI扫描检查相对于单一MRI增强扫描或DWI序列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49例肝脏病变患者行腹部平扫MRI、DWI和增强MRI检查,并在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分别为1.22±0.28、1.61±0.30、2.22±0.26和3.04±0.34,健康志愿者肝脏的ADC值为3.12±0.40.恶性组(肝癌、转移癌)的ADC值明显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1.80为阈值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筛选和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肝脏占位性病灶(肝癌30例,肝转移瘤20例,肝血管瘤20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来进行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DWI在显示恶性病灶,特别是显示多发小病灶转移瘤,要比CT增强扫描更有优势.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均低于血管瘤的ADC值,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威 《浙江临床医学》2014,(10):1527-152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分别对123例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行MR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DWI(b值为150、300、500s/mm^2)检查,观察各组常规、DWI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及比较TIC曲线,作出诊断,最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平扫T1WI良性结节呈等或略低信号,恶性结节多呈不均匀稍低或等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弥散加权成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癌13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8例,肝囊肿5例。进行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加做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技术,弥散敏感度b值取100s/mm^2、3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屏气扫描,计算指数表现弥散系数(eADC)、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绘制表现弥散系数/弥散敏感度(ADC/b)值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判断。结论肝脏占住性病变在DWI中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eADC、ADC值的量化特征,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肿块患者39例,术前行DCE-MRI、DW-MRI、二者联合检查,经手术病理组织诊断。记录DCE-MRI、DW-MRI、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前三种诊断与病理诊断良性和恶性符合率;对比DCE-MRI、DW-MRI以及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联合确诊良性、恶性符合率分别为85.00%、95.00%,明显高于单独应用DCE-MRI或DW-MRI的良性及恶性符合率(P均0.05);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30%、84.56%、90.06%,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DW-MRI和DCE-MRI;联合诊断下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强化,边缘毛刺,时间-信号曲线平台型或流出型,DWI下病灶高信号,ADC值明显异常。结论 DCE-MRI联合DW-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具有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用于术前检查具有无创性,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