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定位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微创组)患者和46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常规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有无脑疝、有无急性脑积水、手术时机和术后1个月GCS和生存情况。比较2组患者病死率和术后1个月GCS及影响微创组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与常规组短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 15.2%,P=0.132)。微创组术后GCS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2)。手术时机和术前GCS是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短期疗效的主要因素(OR=4.140,95%CI:1.15314.862,P=0.029;OR=5.199,95%CI:1.10914.862,P=0.029;OR=5.199,95%CI:1.10924.386,P=0.037)。结论 CT定位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疗效确切,早期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130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病情需要分为微创组75例和传统组55例。微创组患者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传统组行传统常规开颅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病死率、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微创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GC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低〔OR=5.231,95%CI(1.232,25.435),P=0.005〕、血肿量大〔OR=5.231,95%CI(1.232,25.435),P=0.005〕及脑疝形成〔OR=4.737,95%CI(0.891,25.467),P=0.023〕为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术前GCS评分低、血肿量大及脑疝形成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 52例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各26例,分别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1 d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肿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术后死亡率。结果手术治疗21 d后,微创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5%)高于开颅组(76.92%)(P0.05)。两组治疗后1、3、5 d血肿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逐渐减少(P0.05),微创组血肿量均显著少于同期开颅组(P0.05)。手术治疗3个月后,微创组评分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分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Glassow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减少,并且大大提高了血肿清除率(P0.05);神经内镜治疗组Glassow评分3分以上患者明显多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清除老年脑出血血肿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并改善了脑出血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高血压、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软通道微创穿刺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其中软通道微创穿刺100例(微创组),开颅血肿清除术100例(开颅组)。微创组统计软通道微创穿刺,包括单靶点穿刺、多靶点穿刺、脑室腔穿刺引流术;开颅组开颅血肿清除术,包括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脑开颅血肿清除术,以上均配合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并止血。两组均经过控制血压,控制颅压,改善通气功能等基本处理,使病情趋平稳后争取发病6~8 h施术。结果治疗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3个月随访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对于县域基层医院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实施微创穿刺治疗方便易行,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伴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2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伴脑疝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伴脑疝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3-01至2016-06-15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OSAS患者166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4例、中度组43例、重度组69例;根据高血压发生情况分为高血压组88例与非高血压组78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与OS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高血压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高血压发生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3.789,95%CI(2.600,5.520)]、SBP[OR=1.334,95%CI(1.028,1.731)]、DBP[OR=1.654,95%CI(1.252,2.184)]、高血压[OR=1.667,95%CI(1.237,2.245)]、PaO_2[OR=1.473,95%CI(1.148,1.889)]、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OR=2.729,95%CI(1.132,6.580)]是OS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FEV_1/FVC、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心率、PaO_2、PaCO_2、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2.726,95%CI(1.129,6.596)]、心率[OR=1.996,95%CI(1.663,2.395)]、PaO_2[OR=1.392,95%CI(1.094,1.772)]、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OR=3.004,95%CI(1.998,4.516)]是OSAS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动脉血碳酸氢盐浓度是OSA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立体定向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术前及术后1周颅内压(ICP)、术前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ICP、NF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NFD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闭塞部位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取栓次数及行支架置入、行动脉溶栓、行静脉溶栓、行球囊扩张、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修正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前与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部位[OR=5.003,95%CI(1.809,13.836)]、糖尿病[OR=4.948,95%CI(1.950,12.554)]、mTICI分级[OR=0.234,95%CI(0.079,0.696)]、术前NIHSS评分[OR=3.536,95%CI(2.385,5.243)]、术后24 hNIHSS评分[OR=3.127,95%CI(2.184,4.476)]、术后24 h颅内出血[OR=3.801,95%CI(1.297,8.621)]、血管再通[OR=0.217,95%CI(0.070,0.672)]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塞部位、糖尿病、mTICI分级、术前NIHSS评分、术后24 h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及血管再通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35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137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疗效并与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量,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患者在6h内及6~24h内手术较24h后手术预后好。三组术式患者近期疗效指标(术后2周GOS评分)和远期疗效(术后3月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东阳市横店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组(A组)和单纯开颅血肿清除组(B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死亡率、术后1月及3月预后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根据患者术前意识状态、脑内血肿大小、中线偏倚情况分层比较不同手术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提示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中线偏倚大于1cm时,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而根据患者术前意识状态、脑内血肿大小分层比较后,两组组间死亡率、术后1月及3月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能够减少部分患者死亡率,但对预后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和血肿穿刺清除两种术式早期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同期收住的11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3例行血肿穿刺引流(引流组),69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开颅组)。术后分别行临床随访,综合比较其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以及病死率。结果开颅组在血肿清除程度、病死率同引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早期手术治疗中,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可作为首先考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神经内镜组和开颅组,每组60例。开颅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2组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手术相关指标、预后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神经内镜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vs 78.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内皮素、CRP、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内镜组血清内皮素、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39±8.29)ng/L vs (84.52±10.96)ng/L,(15.03±2.19)mg/L vs (21.61±3.61)mg/L,(23.61±3.61)μg/L vs (41.19±5.06)μg/L,P0.01];与开颅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血肿清除率明显升高、预后更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加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0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血肿量以及效果。结果术后1天、7天,观察组患者血肿量分别为(15.70±4.00)ml、(2.60±6.00)ml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血肿量分别为(25.00±6.00)ml、(9.00±2.00)ml;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12%)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后,血肿及其预后均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2015年1月-2016年12月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80例,按随机原则将80例患者分成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40例患者。微创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开颅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微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开颅组患者的80.0%,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肿量和周围水肿量比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血肿量和周围水肿量均明显少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ESS和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的NIESS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BI评分明显高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的20.0%,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5%,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的1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利于早期清除血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整体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7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44例与引流组42例。开颅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引流组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7 d颅内压、术前及术后1~7 d甘露醇用量、术后3个月病死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颅内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颅内压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颅内压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引流组患者术后1、2 d颅内压高于开颅组,术后3~7 d颅内压低于开颅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甘露醇用量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甘露醇用量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甘露醇用量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引流组患者术后4~7 d甘露醇用量少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降低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有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T2DM患者90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90例为合并症组,另选取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靶器官损害率。结果合并症组患者TC、LDL以及IMT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单纯糖尿病组TC、LDL以及IMT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及n DBP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症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及n DBP变异系数较大,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靶器官损害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94%CI:1.0871.202,P<0.05)是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血压变异系数(OR=1.297,95%CI:1.0691.202,P<0.05)是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血压变异系数(OR=1.297,95%CI:1.0691.379,P<0.05)也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会显著增加血压的变异性,增加其昼夜节律异常和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6年8月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8例;并根据手术时机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早期组(≤8 h)46例、中期组(8~24 h)63例及晚期组(24 h)27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术后14 d、2个月ADL。结果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个月早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中期组、晚期组(P0.017),而中期组与晚期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且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分级的改善效果优于中、晚期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