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卢慧英 《现代保健》2013,(2):132-13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器检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与对照组(n=90)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另一方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是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测 12 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血管 ,并与 71例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样硬化病变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总后第三门诊部和党校医院住院的患者 12 7人 ,男 75人 ,女 5 2人 ,年龄 5 0~ 86岁 ,平均 69± 10 3 2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进行了头颅CT和 /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反复发作的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4例住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中有59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颈内动脉系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70例,脑梗塞患者90例,根据糖耐量试验分为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分别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81.2%,非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为4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4 例心肌梗塞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斑块面积,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并与45 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①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为46 例,检出率为85.2% ,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8 例,检出率17.7% ,P< 0.01);心肌梗塞患者斑块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15.43±12.26)m m 2 和(8.87±4.01)m m 2,P< 0.01〕;②心肌梗塞患者斑块指数为3.11±1.96,斑块总积分4.03±2.9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0.33±0.80,0.61±1.02,P< 0.0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雷 《健康研究》2013,(6):427-42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血脂及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斑块数、颈动脉狭窄例数、内膜增厚例数、易损斑块例数均高与对照组,而斑块类型及斑块稳定情况均差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流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血生化指标、入院血压水平等资料.研究结局定义为出院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10分或者死亡.按NIHSS(NIH卒中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死亡/NIHSS≥10及NIHSS<10组.血清Mg2+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NIHSS≥10组的血清Mg2+浓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NIHSS< 10组(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高于NIHSS< 10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心房纤颤史的百分率均高于NIHSS< 10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Mg2+浓度第4分位(最高水平)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0.47,P<0.05);调整血清Ca2+、K+水平等其他因素后,血清Mg2+第4分位和第3分位水平均可降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值分别为0.39和0.54,P<0.05).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因素,血清Mg2+浓度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5).结论 高浓度的血清Mg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定35例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不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抗指数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腔内径。结果微量尿蛋白组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低;血流阻抗指数及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高;动脉管腔内径减低,与尿蛋白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尿白蛋白、α1-微球蛋白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径负相关,与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与微量蛋白尿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温岭医院收治的16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5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及微量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提示微量蛋白尿是引起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警惕老年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选取166例脑卒中患者与120名正常健康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直接测序法对其ACE基因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PCR分型结果显示,病例组中ACE基因I/D分型中,D/D型、I/D型与I/I型频率分别为71.1%、24.7%与4.2%;而对照组D/D型、I/D型与I/I型频率分别为50.8%、41.7%与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型基因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I/D型与I/I型基因携带者的2.38倍(95%CI=1.463~3.872)和2.79倍(95%CI=1.914~4.167)。结论 携带D/D型基因的人群患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明显高于携带I等位基因的人群。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 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超声多普勒及DSA检查后施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对术后患者用超声及DSA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8例手术患者无脑卒中发生 ,并且无手术后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适用于有症状、狭窄程度 >5 0 %的患者。但因其为预防性手术 ,对无明确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宜过于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6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循环酶法检测HpIgG及Hcy表达水平,并检测血脂,分析Hp感染与血脂、血清Hcy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HpIgG阳性率为77.08%、血清总胆固醇(TC)为(5.36±0.68)mmol/L、甘油三酯(TG)为(1.95±0.4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3.16±0.68)及Hcy(20.84±6.73)μmol/L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HpIgG阳性率32.50%、TC为(4.12±0.45)mmol/L、TG为(1.15±0.39)mmol/L、LDL-C为(2.21±0.64)mmol/L、Hcy为(11.65±5.96) μmol/L;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2±0.29)mmol/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0.26) mmol/L;Hp感染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TC(5.79±0.94) mmol/L、TG(2.09±0.62) mmol/L、LDL-C( 3.46±0.72)mmol/L及Hcy(24.65±6.48)μmol/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的(4.85±0.69)mmol/L、(1.53±0.34)mmol/L、(2.84±0.81 )mmol/L、(15.49±5.63) μmol/L;而HDL-C(0.88±0.19)mmol/L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患者的(1.12±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相关性,可能通过对血脂代谢及血清Hcy表达水平的影响,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rag,1次/晚,连续服用14d,治疗前后记录NIHSS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CRP、TC、LDL-C、Cr与ALT,及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TC、LDL-C有显著降低(P〈0.01),不良反应少,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探讨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未卒中患者(100例)作对照,血浆ADMA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00)。血浆ADMA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成正相关(2)各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ADMA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标志物,测定ADMA水平有助于指导预防策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血清胆固醇(CHO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经确诊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