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治疗后1个月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膨式、完全可收回Solitaire AB支架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7月110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8h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使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进行评估。术前和出院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术后90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①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7.3%(96/110),其中TICI3级为61.8%(68/110),TICI2a级为10.2%(11/110),TICI2b级为15.3%(17/110),12.7%(14/110)的患者血管未能再通。②出院时NIHSS评分(8±4)分,较入院时(18±4)分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90d时,预后良好率(mRS≤2分)为43.6%,全组病死率为12.7%。结论SolitaireAB支架能迅速、安全、有效地达到血管再通、血流恢复的治疗目标,提高颅内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但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TREVO支架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取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4月至6月使用TREVO取栓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例(时间窗为2.7~5.5 h),基底动脉闭塞4例(时间窗为4.0~7.0 h),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价取栓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1~2次取栓后,其中5例闭塞血管获得再通(mTICIⅡb~Ⅲ级,后循环4例,MCA 1例),1例MCA闭塞部分再通(m TICIⅡa级);(2)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分1例,无改善1例;4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3例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8~26分,无改善1例;2例MCA闭塞患者出院3个月mRS评分0分1例,4分1例;4例基底动脉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1例,1分2例,5分1例。结论使用TREVO支架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初步经验显示比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卒中是临床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及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征。传统治疗多采用超早期溶栓,但受溶栓时间窗影响较大,多数患者因错过时间窗而无法治疗。近年来,机械碎栓及支架取栓较为常用,但临床少见关于两种措施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的报道,为此,本研究对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年龄18~85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血管再通率高,相对于溶栓治疗出血转化少的优势,尤其对于溶栓治疗效果较差的颅内大血管栓塞,如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的闭塞,机械取栓是开通血管有效的补充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选择和研究热点。但取栓装置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组织供血后,能否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自1995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不久[1],一些临床研究机构又开展了局部动脉内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实验研究[2-3]。但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溶栓时间窗短: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Stroke Study Group,NINDS)的研究认为[1],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h之内进行,多数机构认为动脉溶栓时间窗应在6h之内。如此短的溶栓时间窗致使只有4.5%~6.3%的…  相似文献   

7.
8.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因受限于较窄的治疗时间窗、低再通率等因素,部分患者并未获得显著的疗效。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治疗时间窗,而且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再通率。目前对桥接治疗(采取静脉溶栓后再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与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尚存争议,本文针对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等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组(A组)40例和常规微导管机械碎栓术组(B组)54例,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采用前向血流评定分级(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问卷(MRS)评价治疗效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组患者同一时间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患者NSE、S100β、TNF-α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72 h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ICIⅢ级占70.00%(28/40)、TICIⅡ级17.50%(7/40),TICI 0~Ⅰ级12.50%(5/40),B组患者TICIⅢ级占57.41%(31/54)、TICIⅡ级25.93%(14/54),TICI 0~Ⅰ级16.67%(9/54),2组TIC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2组患者同一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2周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vs 70.37%,P0.05)。结论 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AIS患者效果与常规机械碎栓的效果相差不大,但操作相对复杂,难度较高,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3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90岁的病人作为超高龄组(47例),年龄<90岁的病人作为老年组(86例)。所有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和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不同时点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分、取栓时间、取栓次数、是否植入支架、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47%比84.88%,P>0.05)。治疗后3 d至4周,2组C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再通率、mTIC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相比,超高龄组取栓时间较长、取栓次数较少、植入支架率较高(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2%比11.63%,P>0.05)。术后3个月内超高龄组死亡7例(14.89...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7例患者使用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1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于手术中使用球扩支架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工作,合理利用血管内支架介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与动脉溶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29例动脉溶栓治疗病人和40例SolitaireA B型支架取栓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预后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经治疗后阻塞血管再通病人中,支架取栓为36例,动脉溶栓的为22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有5例发生术中脑出血,SolitaireA B型支架取栓的病人组未发生脑出血,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应用脑mR S评分表评价,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取栓较单纯药物溶栓具有更小的副作用、更好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脑卒中具有致死风险高、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特点,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是快速消除患者血栓、降低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案,明确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低于常规组的22.5%(9/40)(P<0.05)。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与常规组的85.0%(3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良好的预后与血管成功再通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加拿大研究者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接受Solitare支架取栓术的患者资料,评估快速血管再通是否存在学习曲线。主要评估参数包括各时间段(CT检查时间→造影就位→股动脉穿刺→第1次支架释放→血管再通)。2009年5月-2012年2月,共83例患者接受了Solitare支架取栓治疗,根据CT检查到血管再通时间和前述不同时间段,将患者分成3组。再通成功率——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达到IIa有75例(90.4%)。CT检查到血管再通的总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明显缩短,最初25例患者的总时间远大于近期的25例患者(分别为161和94rain,P〈0.01),最显著的进步是第1次支架释放到血管再通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01),cT检查到造影就位的时间(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并且股动脉穿刺到第1次支架释放的时间也明显缩短(第1组与第3组比较,P=0.02)。研究者认为,在采用Solitare支架机械取栓时,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7.
<正>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死亡率高,致残高、预后差、恢复困难〔1〕。大量证据表明缺血半暗带的持续时间变化差别很大,有些地方长达48 h,而有些地方只有3 h或更短,这主要取决于局部缺血的基本机制和血管的再通率。53项数据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提高功能预后、降低死亡率〔2〕。药物溶栓闭塞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8.
韩国研究者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一2013年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6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Penumbra系统进行血栓抽吸和Solitare支架回收血栓是该研究主要的两种取栓技术。评估参数包括造影再通情况、出院和出院后3个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以及脑出血并发症。成功再通定义为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Ⅱ级或Ⅲ级。16例患者平均年龄(67.8±11.0)岁,平均NIHSS评分(12.3±8.2)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2017年国际卒中会议(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上提交的一项研究,使用直接接触抽吸技术开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闭塞动脉能获得与支架样取栓器相近的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192例患者接受直接接触抽吸,另外189例患者使用支架样取栓器.抽吸组的平均年龄较大(72岁对68岁;P=0.01),高血压比例显著更高,而且有更多的患者既往有卒中病史.以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达到2b/3级血流量作为血管再通标准,接触抽吸和支架样取栓器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4%和83.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以TICI分级达到3级血流量作为血管再通标准,接触抽吸和支架样取栓器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37.5%和38.6%,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5).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直接的血管再通手段,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通过对机械取栓装置的发展过程以及机械取栓治疗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对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