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9)、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笔者所在医院冠心病(CHD)患者56例,归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6例无冠脉病变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CTRP9、APN水平;将观察组分为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对比各组血清CTRP9及APN。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TRP9、A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血清CTRP9较混合斑块组高,混合斑块组血清CTRP9、APN水平较软斑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CTRP9、APN降低则冠状动脉周扬硬化斑块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9、脂联素(APN)、淀粉样蛋白(SA)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CHD患者146例(CHD组)、经多层螺旋(MS)CT证实未发生冠脉病变的体检对象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TRP9、APN、SAA、hs-CRP水平,根据MSCT检测结果将CHD组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CHD组血清SAA、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TRP9、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血清SAA、hs-CRP水平显著高于混合型斑块、硬斑块组(P0.05),混合型斑块组血清SAA、hs-CRP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0.05),软斑块组血清CTRP9、APN水平显著低于混合型斑块、硬斑块组(P0.05)。CHD组MSCT检测斑块的CT值与血清SAA、hs-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CTRP9、APN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SAA、hs-CRP水平升高,CTRP9、APN水平降低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老年就诊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方法 175例门诊检查的无高血压老年就诊人群,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与理想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例数均比较高(P0.05)。理想血压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正常高值组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差异显著(P0.05)。颈部斑块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明显高于颈部无斑块组,而血清脂联素(APN)低于颈部无斑块组(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年龄、糖尿病史、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APN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水平,并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Angptl2测定,分析血清Angptl2水平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混合性斑块和软斑块为主,稳定型心绞痛组以钙化斑块为主,两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ngptl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3.62±0.24)ng/mL与(2.80±0.16)ng/mL,P0.01];Angptl2水平在软斑块组[(4.72±0.35)ng/mL]和混合性斑块组[(4.36±0.52)ng/mL]均高于钙化斑块组[(3.42±0.43)ng/mL,P0.05)]。结论 Angptl2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Angptl2水平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可疑冠心病病人137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选取冠状动脉CT未见粥样硬化的33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余104例冠心病病人根据冠状动脉CT检查的Ct值分为易损斑块组(37例)、混合斑块组(32例)和硬质斑块组(35例),根据病史及CAG诊断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53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1例),比较各组IL-6和Hcy水平。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病人多于SAP组,硬质斑块病人少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IL-6、Hcy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IL-6、Hcy水平高于混合斑块组、硬质斑块组和对照组,混合斑块组高于硬质斑块组和对照组,硬质斑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与血清IL-6、Hcy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CT可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不同稳定性斑块病人的血清IL-6、Hcy水平差异明显,64排螺旋CT结合IL-6、Hcy水平检测能够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冠脉CTA、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CTA结果,分析颈动脉病变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探讨冠状动脉斑块类型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计数与颈动脉软斑之间无相关性外,其余所有类型冠脉斑块计数均与颈动脉病变有相关性,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颈动脉混合斑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颈动脉硬斑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评价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是否进行冠脉CTA检查,既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无糖尿病及房颤患者(对照组)100例,糖尿病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房颤组)120例。其中房颤组分为永久性房颤44例、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7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一般指标进行比较;采用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Hcy水平;冠状动脉超声检测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Crouse积分,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hs-CRP和Hcy水平、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Crouse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血清中的hs-CR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窦律组相比,房颤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上升(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血清中的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患者血清中Hcy含量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的IMT积分显著升高(P0.05);与窦律组相比,房颤组患者血清的IMT积分显著上升(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冠状动脉中的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患者冠状动脉中的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患者血清的hs-CRP、Hcy与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66、r=0.54,P0.05),与IMT和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58、r=0.64,P0.05)。结论在高龄糖尿病合并房颤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会随着房颤的持续而加重。糖尿病合并房颤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 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IL-6和TNF-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 IL-6和TNF-α.结果 ①在 ACS 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②各斑块组平均血清 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平均血清 IL-6和TNF-α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平均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ACS组平均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①64排螺旋CT 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②血清IL-6、TNF-α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③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及IL-6、TNF-α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宾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25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11例、轻度狭窄组23例和中重度狭窄组2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12例、中分组21例、高分组2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Hcy水平,比较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组,中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中分组和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低分组,高分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中分组(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03 mmol/L)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宜昌市中医医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并具有正常HDLC水平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利用CTA检测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分组,统计分析血浆HDL功能指标对氧磷酶1(PON1)活性及HDL氧化/抗氧化指数与其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HDLC水平、PON1活性下降,HDL氧化/抗氧化指数升高,显示为氧化状态,而ApoAI水平没有差异。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PON1活性逐渐降低,HDL氧化/抗氧化指数逐渐增高,而HDLC水平、ApoAI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斑块性质分组分析显示,钙化斑块组PON1活性高于软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PON1活性与HDLC、HDL氧化/抗氧化指数有一定相关性。结论HDL的功能检测中PON1活性对于冠心病的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良好的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状的价值及相关程度。方法 18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分型分为2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0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82);选择同时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n=90)。测定血清NT-proBNP、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成分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NT-proBNP、Hcy预测易损性斑块的价值。结果 3组间NT-proBNP、Hcy与hs-CRP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为ACS组SAP组对照组(均P0.05)。ACS组Gensini积分、坏死核心(NC)比例、血管重塑指数(VRI)、斑块偏心指数(PEI)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NC比例、VRI、PEI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cy血清水平是冠心病患者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T-proBNP、Hcy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分别为0.764(95%CI 0.729~0.803,P=0.021)、0.779(95%CI 0.742~0.814,P=0.015);两者联合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为0.886(95%CI 0.823~0.951,P=0. 004)。结论血清NT-proBNP、Hcy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对162例住院和门诊的受试者,应用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斑块性质,根据超声检测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IMT正常组32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9例,颈动脉斑块组91例。对各组受试者分别测定血清Hcy、MIF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对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57例。分析3组组间血清Hcy水平与IMF水平的差异,以及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cy、MIF水平的差异,并分析Hcy、MIF与IMT的相关性。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斑块组血清Hcy、MIF均明显较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斑块形成组血清Hcy、MIF亦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cy、MI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IMF与IMT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604,P均0.05。结论血清Hcy、MIF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cy、MIF水平升高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脂联素(APN)、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美托洛尔组(n=40)、介入组(n=40)、联合组(n=40)。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美托洛尔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介入组患者给予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7 d及治疗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血清APN、Hcy水平,并观察3组患者随访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3组患者治疗前7 d 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LVEF高于美托洛尔组和介入组,LVEDD、LVESD短于美托洛尔组和介入组(P0.05);介入组患者LVEF高于美托洛尔组,LVEDD、LVESD短于美托洛尔组(P0.05)。(2)3组患者治疗前7 d CIMT及血清APN、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CIMT小于美托洛尔组和介入组,血清APN水平高于美托洛尔组和介入组,血清Hcy水平低于美托洛尔组和介入组(P0.05);介入组患者CIMT小于美托洛尔组,血清APN水平高于美托洛尔组(P0.05)。(3)随访1年3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CIMT及血清Hcy水平,提高患者血清APN水平,有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岁以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简称稳定斑块组,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组(简称易损斑块组,163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血脂水平;对影响易损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TC、LDL-C、脂蛋白LP(a)、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高HDL-C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Hcy水平对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田阳县布洛陀壮族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对象,患者入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cIMT正常组(n=45),cIMT增厚组(n=65)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0)。三组均测定血清Hcy、Cyst-C、UA、尿素氮及Scr水平。结果:cIMT正常组血清Hcy、Cyst-C、UA水平,低于c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P0.05);cIMT增厚组患者血清Hcy、Cyst-C、UA水平,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MT厚度与血清Hcy、Cyst-C、UA、Scr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田阳县布洛陀壮族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Hcy、Cyst-C、UA是cIMT的相关因素,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non-H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9例无冠心病者,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三种类型。酶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non-HDLC/HDLC比值。结果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HDLC比值升高(P0.05或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HDLC水平降低(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水平升高(P0.05)。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P0.001);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软斑块发生率升高,纤维斑块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ACS患者钙化斑块组、纤维斑块组和软斑块组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依次升高,且钙化斑块组与软斑块组间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对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060(95%CI为0.604~0.841,P0.01)、0.669±0.062(95%CI为0.548~0.790,P0.01)。结论 non-HDLC/HDLC比值升高是ACS患者发生软斑块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比值可作为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20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名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一步分组,即IMT正常组(IMT1.0mm)、IMT增厚组(1.0mm≤IMT1.2 mm)和斑块组(IMT≥1.2 mm)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以及混合斑块组。检测比较各组间Hcy和CysC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cy和CysC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cy和CysC水平升高(均P 0.05)。随着IMT的增厚,Hcy和CysC水平也逐渐升高(均P 0.05)。混合斑块组的Hcy和CysC水平高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又高于硬斑块组(均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r=0.358,P 0.05)和CysC(r=0.462,P 0.05)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y(β=2.969,P 0.05)和CysC(β=2.369,P 0.05)是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和Cys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miR-126表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预测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循环内科确定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实验组,包括SAP(稳定性心绞痛)组(n=30)及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30),健康人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组),qRT-PCR检测血小板miR-126表达,评价miR-126在健康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miR-126与冠脉斑块CT值分型的关系,miR-126表达与冠脉造影病变程度、分型及病变支数相关性。结果 qRT-PCR显示,ACS组及SAP组miR-126表达高于NC组(P<0.01),ACS组高于SAP组(P<0.05);miR-126在冠脉斑块CT值分型中钙化型高于纤维型及软质型,纤维型高于软质型(P<0.05);miR-126表达水平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组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及闭塞组高于中度组(P<0.05);miR-126表达水平在2支及≥3支病变组高于1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高于2支病变组(P<0.05)。结论 血小板miR-126表达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miR-126表达高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支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