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数曲线模型在预测甲肝流行趋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指数曲线模型对衢州市1990~2005年甲肝疫情资料进行预测,并和实际发病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其对于控制疫情流行趋势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0~200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衢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2.方法(1)绘制散点图以年份(1990~2004)为自变量,甲肝的实际发病率为应变量,用Excel2003建立数据文件,绘制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特征。(2)指数曲线方程预测以1990年为起始年,按年度缩减值x=预测年-起始年,然后对实际发病率y值取自然对数(lny),计算出转化后的…  相似文献   

2.
指数曲线模型在我区乙型肝炎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90年代以后 ,和平区加强肝炎的防治工作 ,重点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使年平均发病水平控制在 40 / 10万以下。我们将 1995~ 2 0 0 1年的乙肝年发病率做动态分析及观察并预测 2 0 0 2年乙肝的发病趋势。预测方法采用指数曲线的数学模型〔1〕进行预测。结果与分析依据 1995~ 2 0 0 1年的年发病率 ,试求其指数曲线预测模型 ,并求 2 0 0 2年该病年发病率的预测值 ,结果见表 1。表 1 和平区乙肝 1995~ 2 0 0 1年的年实际发病率和2 0 0 2年预测值 ( 1/ 10万 )年度 年度缩减值X年发病率Y LnY =Y′ 年发病率的估计值 ^Y 剩余误差1 995 …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指数曲线模型预测痢疾发病率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我国1994—2013年痢疾发病率数据建立指数曲线模型,并进行外推预测。结果痢疾发病率的指数曲线模型为y=e~(4.41946-0.08266x),R~2=0.9782,拟合度高;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tb=-23.99,P0.01);用模型外推预测2014—2016年痢疾的发病率为14.64/10万、13.48/10万和12.41/10万。结论用指数曲线模型拟合我国痢疾的发病率效果良好,可为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嘉善县淋病的流行季节及发病趋势。方法:利用圆形分布法,得出发病高峰日及高峰期;参照指数曲线法,建立淋病预测模型方程公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预测拟合。结果:嘉善县淋病发病高峰日为3月24日,发病高峰期为11月22日至次年7月24日;获得指数曲线预测模型方程^Y=e5.333-0.337x。结论:嘉善县淋病有一定的好发时间,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徐春玲 《工企医刊》1994,7(1):44-45
随着统计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数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自从在人群中普遍开展计划免疫以来,一些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年发病率的时间顺序呈单调下降,而下降的速度与其当时的发病率成正比,这一类型疾病可采用指数曲线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本文仅对哈尔滨市1982—  相似文献   

6.
指数曲线趋势法与季节变动法预测医院门诊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指数曲线趋势法和季节变动法预测门诊量的效果,以便选择更合适的方法预测门诊量。方法以指数曲线趋势作为理论依据,并将其整合成易于复制移植的Excel数据模型,用其结果-9季节变动法进行效果对比。结果指数曲线趋势法预测结果优于季节变动法。结论医院门诊量增长趋势为逐期等比时,用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ARIMA模型对广州市登革热发病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方法收集广州市2015-2018年登革热每周发病数,采用2015-2017年登革热每周发病数构建ARIMA模型,通过2018年登革热发病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情况,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拟合模型ARIMA(4,1,9),残差序列为白噪声,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误差为4.03,均方根误差为8.13。2018年登革热预测发病趋势与实际发病趋势较吻合。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广州市登革热的短期发病趋势,可作为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了宁波市1990~1997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的资料,并运用指数曲线模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拟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90~1997年宁波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共287273份。以年度顺序编号作自变量为X,视力不良率为因变量Y。拟合方法采用指数曲线方程Y=10a±bX,计算步骤如下:1.1 求直线回归方程:设^Y为Y的理论值,公式为^Y-Y=b(X-X)(1)其中b=Σ(X-X)(Y′-Y′)Σ(X-X)2(2)Σ(X-X)(Y′-Y′)=ΣXY′-(ΣX)(ΣY′)N(3)Σ(X-X)2=ΣX2-(ΣX)2N(4)a=Y-bX(5)1.2 转变为指数曲线方程:计算…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指数曲线模型拟合实施计划免疫后,甘孜州百日咳发病的下降趋势曲线,效果较优(R~2=0.9123,1991年预测值与实际发病值十分吻合)。用该模型对甘孜州百日咳在1991年至1995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提示,在继续实施现有水平的计划免疫的情况下,1992年至1995年内将百日咳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四川省“八五规划”目标),在甘孜州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伊蚊种群随气候因素变化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登革热发病与伊蚊种群动态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广东省 1990~ 2 0 0 1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 ,及潮州市 1995~ 2 0 0 1年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登革热发病的Logistic回归方程 :p(1) =1 [1+e- (- 7 750 +0 391BI) ]。与布雷图指数 (breteauindex,BI)有关的气象因素是 :降雨量 (X2 )、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 (X1 )、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X3) ;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YBI=2 4 80 0 +0 82 6X1 +0 0 2 0X2 - 0 418X3。结论 :气候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最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 ;影响登革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布雷图指数 (BI)。  相似文献   

11.
联合使用SRS、GIS与PCA研究登革热及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SRS、GIS、PCA三在实际中的应用.找出登革热(DF)及媒介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ERDAS8.5软件从AVHRR卫星图像中提取各监测点NDVI、利用Kriging在ArcGIS8.1上作DF发病和媒介的空间分布图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成分。结果 从NOAA—AVHRR卫星图片提取全省1995年度平均NDVI为135,DF流行区域的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的NDVI要高于广东省其它地方,流行季节的NDVI要高于非流行季节.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GIS对DF分析表明,广东省的两个高发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DF发病和伊蚊密度的MPE、RMSE、ASE、RMSSE分别为0.018、0.377、0.372、0.98l和0.017、0.328、0.338、1.026。主成分分析显示四个主要成分综合了原17个指标的91.524%。结论 三的联合应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克服和弥补在DF防治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县(区)级年发病率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登革热高风险地区。结果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登革热发病率分别为〉4/10万和〉2.5/10万,Moran’sⅠ统计量在2006-2007年(P=0.005)和2009-2011年(P=0.001)有统计学意义,2007-2008年无统计学意义(P=0.814)。结论广东省登革热分布是非随机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登革热的高危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传播规律,并对灭蚊、病例隔离等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方法 根据登革热疾病的自然史建立登革热暴发流行的SEIR模型。收集2014年广州市的登革热暴发疫情数据,将模型与之拟合,利用χ2检验评价模型模拟数据与实际疫情数据的拟合优度,获得模型关键参数。应用模型模拟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社区暴发疫情,并对无干预、灭蚊、隔离、灭蚊+隔离状态下的疫情发展趋势及不同防控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寻找最优防控方案。 结果 通过模型模拟,在10 000人的社区中输入1例感染登革II型病毒病例,未干预状态下,登革热疫情发展很快,发病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疫情持续超过100 d,超过450人发病。采取隔离措施后,疫情控制效果不明显。采取灭蚊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采取灭蚊+隔离综合措施的效果和采取单项灭蚊措施效果无差别,越早采取灭蚊措施效果越好。 结论 在登革热的暴发疫情处置中,灭蚊是最关键的防控措施,一旦疫情在人群中形成传播,隔离并不能达到阻断传染源的目的 ,只能作为疫情控制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3年武汉市青山区登革热监测结果,为青山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2个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2012年,青山区辖区内无登革热病例报告;蚊媒标本268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青山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危险性,需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To determine the time-lag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relative risk (RR) of dengue incidence in Coronel Fabriciano city, Brazil, we applied a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a modeling framework that can simultaneously represent nonlinear exposure–response dependencies and delayed effects, to establis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ngue incidence and weather predictors. The weekly number of notified dengue cases during the period 2004–2010 was used for analysis. When considering the rainfall, the highest RR?(1.2) was observed for lag?10. Observing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 precipitation, the RR for 12th and 13th week was RR?=?4. The highest risk, 1.25, was observed at 25?°C, denoting that the risk of dengue transmission in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Climate-based model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time lag between rainfall, temperature, and dengue can be useful in dengue control programs to be applied in tropica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登革热防控工作的效果,发现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的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和数据,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过程、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疫情控制进行评估。结果福田区防控措施全面实施后,布雷图指数大部分在疫情结束前降至安全值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也降至警戒线5以下;平均发病数由2.6例/d降至0.4例/d;暴发点在最长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结论福田区登革热暴发疫情防控措施效果较好,但防控工作中仍存在重药物消杀、轻环境治理等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揭阳市登革热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附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地区登革热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7~2002年该地区3次登革热流行期间在某院住院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68岁(以成年农民多见),平均32岁;男37例,女15例.临床症状有急性发热(100.00%),皮疹(76.92%),出血倾向(30.77%),淋巴结肿大(69.23%),关节肌肉疼痛(86.54%),头痛(73.01%),厌食(65.38%),恶心(15.38%),呕吐(7.69%).结论登革热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较差,蚊虫多,是成年农民发病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2018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河北省输入性登革热发病情况及病例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河北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4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除2月外,全年均有病例输入,5—10月为高峰(占72.22%)。报告地区以保定和石家庄为主(59.26%);男女比为6.71∶1,20~49岁年龄组占85.18%,职业分布以农民(20例,占37.04%)最多。48例有明确输入来源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来源于亚洲(36例,75.00%),非洲(10例,占20.83%)、大洋洲(2例,占4.17%)。境内输入广东省和湖南省各1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6.7 d。临床诊断病例1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5例。结论 河北省2011—2018年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波动上升趋势。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