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但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高血压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宏基因组学发展,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除调节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的防治高血压的新途径。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高血压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为提高临床高血压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长期摄入高脂肪和糖类饮食可改变肠道环境,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组成,使微生物屏障功能减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引起内毒素水平升高,诱发慢性低水平炎症,最终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调节宿主肠道菌群平衡,可能成为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手段。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8.
9.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居高不下。高血压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环境的重要部分,被认为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分布及肠屏障的特异性表达,肠道微环境产生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类固醇激素、胆汁酸等代谢产物,最终通过介导免疫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氧化应激、受体作用等方面实现肠道-高血压的交流通讯。因此,靶向肠道菌群的益生菌、高纤维饮食、中医中药对防治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11)
<正>肠道微生态是由人体肠道中的菌群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破坏与多种肝病的发生有关。当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时,一方面,肠道内多数优势菌被抑制,少数菌种过量繁殖,进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另一方面,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移位和内毒素血症,进一步加重机体损害,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依存而生,构成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共生微生物通过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与宿主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PAMPs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胰腺炎病程进展.肠道微生态在胰腺炎病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易位,增加了胰腺感染和死亡的几率.肠道微生物感染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通过分子模拟等机制诱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AIP).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及其与胰腺炎的关系,将为胰腺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胆汁酸在疾病发病的潜在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胆汁酸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同样也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宿主生理活动的调节。肠道菌群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能显著改变胆汁酸信号分子的作用,因此可以对宿主的健康状态产生影响。尽管胆汁酸、肠道菌群和代谢性疾病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但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和方向性仍不明确。本文主要概括了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双向调控机制,其次阐述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用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由于与各种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肝功能受损时,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稳态的失衡,反过来又使肝病重症化。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多种肝病的关系及调整肠道微生态对肝病治疗的作用,目的在于通过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为肝病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进步,发现了肠道微生态在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最新的文献总结了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并将焦点集中于肠—肝轴~([1])。Marshallpo~([2])于1998年正式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肝功能异 相似文献
16.
17.
低聚木糖与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胃肠微生物区系是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他影响肠道的多种生理功能,并对机体的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维持和肠黏膜免疫的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间互惠共生,形成一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维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和抵御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和入侵.当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就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导致... 相似文献
18.
19.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损害,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要特征,疾病谱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其中脂肪肝及早期酒精性肝炎在戒酒后可逆转. A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酒精摄入可通过影响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等方式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诱导肝脏产生炎性反应而造成肝损伤.基于此,临床可通过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粪菌移植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针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靶向治疗亦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