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初步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应用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评估其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通过静脉途径成功植入CRT—D装置,仅1例在头端(第1极)起搏测试时有膈神经刺激,未出现其他手术并发症。程控发现,优化的起搏向量下,2例患者的QRS时限和心脏同步性均最佳,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结论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提高CRT急性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12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CRT时植入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室导线的患者46例,其中四极导线组22例,双极导线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导线植入时间、植入部位、起搏向量选择等,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膈神经刺激(PNS)、导线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及CRT反应性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伴随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极组左室导线植入时间短于双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33.5)min:(66.2±33.9)min,P0.05];四极组100%避免了心尖部起搏,双极组仍有4例(16.7%)左室导线起搏于心尖段(P0.05);术中四极组8例出现PNS,双极组出现5例,四极组仅1例更换靶血管,7例均通过调整起搏向量解决(P0.01),而双极组均更换靶血管。术后随访(13.4±4.1)个月,两组患者NYHA、LV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双极组相比,四极组术后6个月LVEF(42.1±6.6)%:(35.1±8.7)%,P0.05]、CRT反应性(81.8%:54.2%,P0.05)改善更显著。术后四极组4例出现PNS,均通过调整起搏向量解决,双极组2例出现PNS,通过降低输出和增加脉宽后解决。四极组1例术后1个月左室导线脱位。结论:左室四极导线在避免心尖部起搏、减少PNS、缩短CRT植入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短期提高CRT反应性高于双极导线。  相似文献   

3.
<正>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恢复双心室电活动同步性,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逆转左心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公认的失同步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然而,部分满足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却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或膈神经刺激(PNS)而无法接受再同步治疗.一种新型的左心室4极导线(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可提供多个起搏位点以及多种起搏向量选择,不但可以解决左心室阈值高、膈神经刺激问题,并能将左心室起搏位点设于理想的起搏部位.本文将就我国植入的首台左心室4极导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北京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连续收治的CRT新植入患者共40例,分为四极导线组(13例)和双极导线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心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导线置入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室导线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四极导线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8.2±4.1)%比(33.3±5.0)%,P=0.026]、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4±0.4)级比(2.8±0.6)级,P=0.037]、CRT有反应率[11例(84.6%)比18例(66.7%),P=0.017]和心功能改善≥1级[10例(76.9%)比18例(66.7%),P=0.019]均优于双极导线组。此外,对于QRS波时限的缩短[(141.7±14.0)ms比(154.4±15.3)ms,P=0.006],四极导线组优势更为显著;而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极导线组在围术期对于膈神经刺激和阈值的管理优于双极导线组。结论短期随访提示左心室四极导线在血流动力学改善、CRT有反应率和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双极导线。  相似文献   

6.
多点组合再同步心脏起搏治疗伴有心室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是通过直接多点同步电刺激来纠正衰竭心肌的电激动传导延迟和机械活动失同步 ,实现对衰竭心脏的电 机械活动再同步治疗 ,从而改善心室的整体舒缩功能 ,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射血功能。笔者介绍了近年来多点组合再同步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心力衰竭合并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膈神经刺激、导线脱位、高起搏阈值等并发症和无反应现象困扰着临床工作者。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因为拥有多达10个以上的起搏向量选择,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最终提高CRT疗效。同时,在四极导线基础上的多位点起搏有助于更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是未来CRT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心外膜起搏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药物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但经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亦存在着一定的脱位率(发生率6%~14%)、慢性阈值增高(发生率13%~18%)及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发生率10%~30%).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合并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已成为一线治疗手段。左心室导线植入是CRT的核心技术,常规方法需行心脏静脉逆行造影,以显露靶静脉。但随着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辅助器材的更新,植入技术由复杂趋向简单,标准的逆行造影流程是否必需?本文报道了2例未行常规逆行造影植入左心室导线,探讨左心室导线直接植入技术在CRT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合并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已成为一线治疗手段.左心室导线植人是CRT的核心技术,常规方法需行心脏静脉逆行造影,以显露靶静脉.但随着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辅助器材的更新,植入技术由复杂趋向简单,标准的逆行造影流程是否必需?本文报道了2例未行常规逆行造影植入左心室导线,探讨左心室导线直接植入技术在CRT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更换时原左心室导线处理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10例患者,分为以下3组:拔除原导线组、保留原导线植入新导线组和续用原导线组。患者的处理主要根据CRT起搏器更换前的阈值测试和术中心脏静脉造影结果,以及是否存在和原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导线的拔除都在心脏静脉实时造影下进行,以防出现心脏静脉撕裂。结果拔除原导线组中有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导线的拔除。保留原导线组中患者均保留了原导线,植入了新的左心室导线。续用原导线组中的患者根据术前的阈值测试续用了原导线。结论对CRT患者原左心室导线的拔除在心脏静脉造影监测下进行是安全、可行的,困难者则可保留原导线。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81岁,入院前半年以来反复胸闷、气促,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阻滞,心室波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QRS172InS),心室率70次/min(图1)。2010年4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3,临床评价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81岁,入院前半年以来反复胸闷、气促,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阻滞,心室波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QRS 172 ms),心室率70次/min(图1).2010年4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3,临床评价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已接受优化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0年6月29日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SJM 5596).心脏静脉造影提示可选的心脏静脉属支走形较为扭曲(图2),考虑手工置入导引钢丝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决定应用磁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7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手术,53例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壁或侧后壁,18例植入前壁或下壁(非侧后壁);48例右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23例植入流出道间隔部.术前记录受试者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术后6个月对上述参数进行随访,比较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对CRT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LVEF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0.44±0.07)对(0.40±0.07),P=0.048],余心功能、QRSd、LVEDD、LVESD等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左心室起搏部位进一步分为侧壁或侧后壁与非侧后壁两组,就侧壁或侧后壁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可更好地提高心输出量LVEF[(0.45±0.07)对(0.40±0.08),P=0.027],改善心功能[(2.59±0.59)对(3.00±0.68),P=0.038],对于非侧后壁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无视左心室起搏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略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对于左心室侧壁和/或侧后壁起搏者,应尽量将右心室导线置于心尖部,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窦性心律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118例。根据左心室导线类型分为四极导线组(n=39)和双极导线组(n=79)。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疗效,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为CRT有反应。主要终点AHRE定义为CRT-D检测到的心房率≥190次/min、持续时间≥6 min的房性心律失常。结果:植入CRT-D后6个月,CRT有反应患者共计71例(60.2%),四极导线组与双极导线组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8%vs 54.4%,P=0.070)。与双极导线组相比,四极导线组的左心房容积[15.0(-2.2,27.2) ml vs 8(-3.0,14.0) 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8.0(21.0,45.0) ml vs15.0(3.0,30.0) ml]、LVESV [34.0(21.0,48.6) ml vs 22.0(12.0,32.0) m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7.8%(-11.0%,-3.9%)vs-5.5%(-9.1%,-2.3%)]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中位随访25个月,有31例(26.3%)患者出现AHRE。生存分析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四极导线(HR=0.351,95%CI:0.134~0.919,P=0.033)和左心房容积(HR=1.023,95%CI:1.008~1.039,P=0.003)是AHRE的影响因素。结论:四极导线较双极导线可降低CRT-D植入后AHRE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逆转左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左心室导线脱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共8例[其中CRT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5例]在术后4周内发现左心室导线脱位,脱位时间发现在3—24(10±6)d,发现时的临床表现分别为:新出现膈神经刺激3例、心电图发现左心室起搏失夺获2例、心功能恶化3例次及复查X线胸片发现1例。结果8例9人次均成功处理左心室导线脱位,其中6例7人次利用原左心室导线成功复位,2例发现后未及时复位并原左心室导线内保留了PTCA导丝,未能成功拔除。给予重新成功植入新的左心室导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RT术后近期左心室导线脱位给予及时处理是安全、可行的,对脱位的左心室导线需评估后依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合并心室内阻滞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相关住院次数,降低死亡率.目前标准的CRT是把左心室导线植入到心脏静脉分支中,从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因受心脏静脉解剖限制,有左心室起搏部位不理想、进入心脏静脉不成功、左心室导线脱位、起搏阈值高、膈神经刺激等问题,显著影响CRT疗效.外科小切口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是目前常常选择的备选治疗方案,但外科手术创伤大,还有麻醉风险.近年提出一种新的左心室导线植入策略:经穿刺房间隔途径植入左心室导线心内膜起搏.本文就经房间隔穿刺左心室心内膜起搏CRT的优势和缺陷进行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临床上大约30%的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存在膈神经刺激和高起搏阈值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临床医师。左室四极导线的出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