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潍坊市妊娠晚期妇女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在潍坊市某三甲医院产检的350名妊娠晚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膳食调查部分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数据处理中采用因子分析归纳膳食模式,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膳食模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结果 ①因子分析归纳出4种膳食模式:营养型、零食型、荤食型、素食型。②膳食模式相关分析:4种膳食模式除钙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铁等各类营养素每日摄入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四型膳食模式孕妇的年龄(χ2=19.852,P=0.019)、体重增长(χ2=30.545,P=0.000)、知识得分(χ2=17.603,P=0.001)、贫血(χ2=15.465,P=0.001)、文化程度(χ2=34.378,P=0.000)、职业(χ2=34.915,P=0.003)、收入(χ2=24.417,P=0.004)、下肢水肿(χ2=10.295,P=0.016)、患病数量(χ2=14.396,P=0.002)及血糖异常(χ2=18.167,P=0.04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膳食模式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零食型膳食模式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具有相关性(OR=4.986, 95%CI:1.274~19.525),荤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超重和下肢水肿具有相关性(OR1=4.707,95%CI:1.084~20.441;OR2=2.690,95%CI:1.061~6.816),素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贫血和妊娠期患病数量具有相关性(OR1=0.443,95%CI:0.254~0.772;OR2=1.919,95%CI:1.076~3.420)。③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模式与贫血(OR=2.576,95%CI:1.540~4.309)、妊娠期超重(OR= 6.220,95%CI:2.399~16.127)及妊娠期高血压(OR=20.656,95%CI:1.192~357.867)、糖耐量异常(OR=4.587,95%CI:1.092~19.261)均具有相关性。 结论 膳食模式与妊娠晚期相关疾病如妊娠期贫血、体重增长超标、妊娠期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的形成密切相关;孕期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孕期营养监督和指导,改善母婴健康,从而为早期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SALL3启动子高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析283对HCC及其相邻非肿瘤组织中SALL3的甲基化状态,评估SALL3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肝细胞癌中SALL3启动子区甲基化率(38.87%)高于相邻癌旁组织(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3,P<0.000 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HBV病毒感染状况、肿瘤大小的肝癌患者SALL3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肝癌细胞分化程度(χ2=3.046,P=0.018 9)、临床分期(χ2=4.684,P=0.030 4)、门静脉瘤栓侵犯(χ2=14.930,P=0.000 1)的肝癌患者SALL3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ALL3基因甲基化(OR=1.73, 95%CI:1.28~2.33, P=0.002 6)、肝硬化(OR=1.56, 95%CI:1.11~2.18, P=0.009 6)、临床分期(OR=1.63, 95%CI:1.36~1.94, P=0.000 0)是患者5年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数Cox回归分析证实SALL3基因甲基化(OR=1.41, 95%CI:1.02~1.94, P=0.035 7)、临床分期(OR=1.73, 95%CI:1.39~2.01, P=0.000 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SALL3启动子甲基化的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HCC患者[(20.37±3.5)月vs.(30.77±5.5)月, P=0.002 4)]。结论 SALL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预后不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高脂血症在医院医护人员中的患病情况,为医护人员高脂血症的综合防治策略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7年某三甲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544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检测结果,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脂血症患病相关因素。 结果 1 544例体检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28.4%。 男性患病率(44.5%)高于女性(22.2%)(χ2=76.29,P<0.001);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χ2=16.52,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85,95%CI:1.39~2.46)、超重(OR=1.76,95%CI:1.36~2.28)、肥胖(OR=2.61,95%CI:1.62~4.20)、吸烟(OR=1.71,95%CI:1.12~2.62)、高尿酸血症(OR=1.85,95%CI:1.39~2.46)及糖尿病(OR=2.33,95%CI:1.34~4.07)可能是影响高脂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论 医护人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较高,应综合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基因(preS)变异与HBV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67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血清HBVPreS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应用MEGA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PreS基因热点变异与LC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V基因组PreS区T3116m(χ2=8.470,P=0.004)、A49m(χ2=4.939,P=0.026)、T53m(χ2=6.683,P=0.010)、A109m(χ2=5.868,P=0.015)及PreS缺失变异(χ2=12.154,P=0.000)与LC发生显著相关。PreS缺失变异在失代偿期LC患者中的频率(63.16%)显著高于代偿期LC患者(31.03%)(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1.07,95%CI:1.02~1.11)、T3116m(OR=4.18,95%CI:1.39~12.61)、PreS缺失变异(OR=7.20,95%CI:2.09~24.80)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 PreS缺失变异与T3116m是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LC的危险变异,还需要大样本人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布及其未来10年的发病风险情况,为不同风险类型个体或群体实施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65岁及以上在深圳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32 588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将30 583名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测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分析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并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e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结果 纳入资料完整的老年人30 583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吸烟的暴露率分别为54.85%(95%CI:54.29%~55.41%)、23.02%(95%CI:22.55%~23.49%)、38.18%(95%CI: 37.64%~38.73%)、44.46%(95%CI: 43.90%~45.01%)和10.49%(95%CI:10.15%~10.84%),男性吸烟(χ2=4212.434,P<0.001)、超重(χ2=21.924,P<0.001)的检出率要高于女性,女性高血压(χ2=9.941,P=0.002)、糖尿病(χ2=19.437,P<0.001)、血脂异常(χ2=44.219,P<0.001)及肥胖(χ2=86.131,P<0.001)的检出率要高于男性。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为极高危、高危、中位和低危的比例分别为6.46%(95%CI:6.19%~6.74%)、30.61%(95%CI:30.10%~31.13%)、21.39%(95%CI:20.93%~21.85%)和41.54%(95%CI:40.98%~42.09%)。 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AS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及以上者占36.57%,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男性、高年龄段人群应成为心血管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健康体检者中冠心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4 186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冠心病检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86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冠心病193人,检出率为4.61%。男性94人,检出率为5.90%,女性99人,检出率为3.82%,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年龄≥75岁老年人检出率高达7.05%,但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61);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62.013)、糖尿病(OR=9.994)、血脂异常(OR=33.683)、肥胖(OR=48.521)、饮酒(OR=4.689)、吸烟(OR=15.831)、高脂饮食(OR=22.465)、高糖饮食(OR=31.375)、高盐饮食(OR=7.257)及家族病史(OR=13.229)是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医院老年体检者冠心病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社区综合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饮酒、吸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水平,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引发AD的危险因素。 方法 于2020年5—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从武汉市新洲区幼儿园抽取3 489名2~6岁的学龄前儿童,调查其AD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 AD 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 489例,儿童AD209例,患病率5.99%。其中男童患病率为6.21%,女童为5.7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568);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营养状况差(OR=1.228,95%CI:1.031~1.462)、过敏性哮喘史(OR=2.532,95%CI:1.302~4.923)、过敏性鼻炎史(OR=1.672,95%CI:1.095~2.554)、父母过敏史(OR=2.015,95%CI:1.386~2.929)、父母AD史(OR=1.852,95%CI:1.356~2.530)、住房中有霉斑(OR=1.627,95%CI:1.163~2.276)、家中饲养宠物(OR=1.306,95%CI:1.039~1.642)、接触毛绒玩具(OR=1.508,95%CI:1.399~2.377)均为学龄前儿童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AD影响因素较多,应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干预,加强孕期妇女的营养摄入,促进均衡饮食,有家族史和自身过敏史的儿童父母应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护理,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绒玩具并定期干燥杀菌,以降低AD在儿童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抽取湖南省8 129名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为64.9%,有随教育阶段(小学44.4%,初中73.2%,高中78.8%)升高的趋势(χ2趋势=702.732, P<0.001);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率分别为6.6%,19.9%和38.5%,其中轻度视力不良率(小学8.1%,初中6.8%,高中4.6%)随教育阶段升高而减少(χ2趋势=25.452,P<0.001),重度视力不良率(小学17.0%、初中44.2%、高中56.3%)随教育阶段升高而升高(χ2趋势=870.331, P<0.001);各教育阶段学生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65.232,P<0.001),随教育阶段升高,轻度、中度视力不良构成比下降,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上升。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县城(χ2=10.013, P=0.002),女生高于男生(χ2=86.021, P<0.001),城区和县城女生分别高于城区和县城男生(χ2=29.891及63.352, P<0.001),城市男生高于乡镇男生(χ2=17.228, P<0.001)。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环境影响因素中,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超过2 h(OR=0.725,95%CI:0.661~0.796)及监护人和老师经常提醒读写姿势(OR=0.793,95%CI:0.720~0.873)为保护因素,平均每天写作业超过2 h(OR=1.520,95%CI:1.383~1.67)及平均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上网超过2 h(OR=1.358,95%CI:1.224~1.507)为危险因素。 结论 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及重度视力不良率均较高,且随教育阶段升高。城市为重点地区,女生为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间及使用电子设备时间,监护人及老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和增加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双流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健康素养及饮食习惯,为制定健康政策、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双流区管辖的6个街道、6个镇、28个村中400名18~69岁常住人口进行健康素养与饮食习惯调查,采用自拟“健康促进县区评估人群调查问卷”及“饮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按18~<46岁(青年组)、46~<60岁(中年组)、60岁以上(老年组)进行年龄分层,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健康素养及饮食习惯现状。 结果 本调查共回收397份问卷,女性居多(60.96%),年龄以18~<46岁多见(54.41%),大专及本科居多(30.48%),家庭年收入以5~<10万最多(46.85%),医疗支出多在1 000~5 000元之间(39.29%),民族以汉族为主(99.50%),本市户口占83.88%;调查对象中具备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共104名(26.20%),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113名(28.46%),具备健康技能81名(20.40%)。不同年龄组居民健康知识与理念(χ2=8.38,P=0.01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χ2=13.63,P=0.001)、健康技能(χ2=6.10,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安全与急救方面健康问题具备健康素养所占比例较高(55.92%),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具备健康素养所占比例较低(16.12%),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等方面具备健康素养所占比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7.74,P=0.000、0.020,均P<0.05);随年龄的增加,饮食偏甜(χ2=10.17,P=0.006)、辛辣所占比例降低(χ2=28.60,P=0.000),偏好素食所占比例增加(χ2=11.30,P=0.004),食肉所占比例减少(χ2=14.62,P=0.001),食鱼所占比例上升(χ2=17.77,P=0.001),不喝牛奶所占比例上升(χ2=61.49,P=0.000),三餐规律所占比例(χ2=41.72,P=0.000)、喝茶水所占比例上升(χ2=10.37,P=0.006),吸烟饮酒所占比例增加(χ2=31.99、27.02,P=0.000、0.000)。 结论 2016年成都市双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且随年龄的增加,各类健康素养水平均有所下降;老年居民其饮食习惯较中青年人健康,但其吸烟饮酒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易孝婷  李雪  刘继文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1):1291-1294
目的 调查新疆煤矿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状况,并分析职业紧张与心理障碍对MSDs的影响。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1 230名一线煤矿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付出-回报失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MSDs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MSDs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 研究总共调查了1 230名煤矿工人,有805名工人存在MSDs,患病率为65.45%,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种、文化程度、月均收入间MSDs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8.989、76.602、40.054、9.617、38.671、127.846、33.154,均P<0.05);有615名工人存在职业紧张,患病率为50.00%,有630名工人存在心理障碍,患病率为51.22%,不同职业紧张和不同心理障碍组间MSDs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1,χ2=22.059,均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2.022,95%CI:1.292~3.159)、年龄(OR=1.532,95%CI:1.035~2.266)、采煤工(OR=1.801,95%CI:1.307~2.409)、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OR=9.453,95%CI:6.529~13.687)、职业紧张(OR=1.364,95%CI:1.030~1.806)、心理障碍(OR=1.826, 95%CI:1.361~2.449)均是煤矿工人MSDs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研究表明煤矿作业工人目前发生MSDs状况不容乐观,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可以增加MSDs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体育运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体育人口”比例,落实“体卫融合”促进人群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烟台市25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抽取3 061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3 061名调查对象中,体育健身知识丰富603人(19.70%),热爱体育运动2 267人(74.06%),达到“体育人口”标准721人(23.5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体育健身知识、“运动处方”知识、体育运动态度、“体卫融合”态度、体质监测情况、工作地点健身设施配备之间“体育人口”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8.925、51.053、39.953、47.812、219.604、257.246、218.309、94.682、474.972、91.66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1.493,95%CI:1.217~1.832)、年龄(OR=1.425,95%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伏案工作人员工作时长与中心型肥胖发生的关系。 方法 2019年4—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市920名伏案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腰围测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工作时长与中心型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 结果 共获取有效样本876例,平均工作时长(48.73±3.61)h/周,中心型肥胖检出率为40.63%;不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身体活动水平和工作时长之间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03、21.617、16.584、14.523、27.021和20.917,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影响后,与≤34 h/周比较,35~55 h/周和≥56 h/周的OR值分别为1.35(95%CI:1.05~1.66)和1.43(95%CI:1.19~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9.717、12.351,P均<0.01)。 结论 伏案工作人员中心型肥胖率较高,工作时长增加是中心型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金山区50岁及以上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健康干预和防治建议。 方法 2013年1-12月,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该区5个乡镇下属的13个居委或村的2 362名50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甲状腺B超检查,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检出患者960名(40.64%),女性患病率(45.45%)高于男性(32.97%)(χ2=36.16,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患病率逐渐增加(χ2趋势=4.44,P=0.03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0岁人群的患病风险是50~60岁的1.32倍(95%CI:1.02~1.70),男性中60~70岁的是50~60岁的1.69倍(95%CI:1.11~2.57),≥70岁的是50~60岁的1.69倍(95%CI:1.06~2.69),男性中食用海带紫菜类食物<3次/周的风险是不食用的1.46倍(95%CI:1.01~2.10),女性中饮酒的患病风险是不饮酒的3.72倍(95%CI:1.19~11.64)。 结论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该人群尤其是高龄人群和女性的关注以发现更多潜在患者;加强社区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摄入过量含碘食物,女性人群应限酒或戒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为NEC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足月NEC患儿资料,根据起病前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三组间一般情况、起病情况/基础疾病、住院经过、疾病转归,并对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足月NEC患儿275例,其中母乳喂养69例(25.1%),混合喂养118例(42.9%),配方奶喂养88例(32.0%)。配方奶喂养组起病日龄中位数为6 d,小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H=41.415,P<0.001),其 NEC Ⅲ期(P确切概率=0.008)、CRP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合并腹膜炎、败血症比例,均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χ2=32.273、15.158、15.329,P<0.05)。配方奶喂养组合并呼吸衰竭(P确切概率=0.006)、电解质紊乱(χ2=7.522,P=0.023)、休克(P确切概率=0.003)的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配方奶喂养组治愈率低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89.8% vs. 94.2%、98.3%,χ2=7.137,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NEC合并休克(OR=9.598, 95%CI:1.507~61.112)、代谢性酸中毒(OR=6.632, 95%CI:1.693~25.974) 及NEC Ⅲ期(OR=17.180, 95%CI:1.402~210.524)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合理的母乳喂养可以推迟足月NEC的发生,配方奶喂养的足月NEC患儿病情更为严重,合并症多见,治疗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