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一个难点,其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对边支置入支架,即必要时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1-4]。但在实施必要时支架术过程中,即使使用导丝保护边支,仍然有高达51%的病例边支血流受影响~[5],如何有效保护边支成为实施必要时支架术的考量重点,边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基于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与Jailed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CBL)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94例于宣城市中心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CB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采取Jailed导丝技术和研究组采取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两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PCI治疗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5.74%vs. 78.72%,P0.05),术后1个月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下降(4.26%vs. 2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Jailed导丝技术,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可增强CBL患者行PCI治疗的效果,且不会增加对比剂用量,亦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同时可有效降低MACE的发生率,故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导丝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中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1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双导丝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分别测量了术前、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后分叉部位最小管腔直径、即刻管径获得和直径狭窄率。结果:研究的有效性指标,在球囊扩张后,使用双导丝球囊的病例与使用普通球囊的病例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43.38±16.81)vs.(51.68±15.01)%,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34±0.47)vs.(1.15±0.39)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11±0.04)vs.(-0.25±0.0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7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置入了支架。双导丝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50.34±16.82)vs.(66.09±22.60)%,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14±0.40)vs.(0.93±0.34)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30±0.12)vs.(-0.54±0.1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血管夹层、边支闭塞、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用双导丝球囊扩张主支血管,边支血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和导丝切割斑块的作用有关。双导丝球囊可能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拘禁闭陷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术中均行主支血管单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患者行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而观察组患者行分支血管JB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分支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临床症状、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小于对照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数量、手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再狭窄发生率、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其操作简便,有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术的15%~20%,因手术难度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边支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风险,成为介入治疗一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指出:分叉病变应遵循"越简单越好"的原则。故如何有效保护分支成为处理分叉病变的关键。为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避免重要边支丢失,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成功率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包被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手术策略将其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DES组,158例)和DCB组(9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2年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观察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结果:DCB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ES组(3.1%vs.11.4%,log-rank P=0.019;5.1%vs.13.9%,log-rank P=0.029)。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结论:DCB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疗效明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操作复杂,易导致发生边支丢失和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且术后靶血管重建比例较高,故分叉病变一直是PCI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本文就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保护策略做一综述,旨在探讨拘禁闭陷球囊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6%~ 20%,其中30%~45%是真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一直是PCI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目前在真分叉病变双支架治疗技术中较常使用、有较好临床效果的技术是Crush技术和Culotte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覆盖住分支血管的开口,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两种技术都必须进行最终对吻扩张(FKBI),以充分膨胀支架并防止主干及分支血管内的支架变形.但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70%,这必然导致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再狭窄率增高.DK-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虽然得到极大提高,但平均使用球囊的个数达2.1个[1],费用较高.本文在进行双支架技术过程中使用了锚定导丝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即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证实存在心肌缺血证据,且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依据Medina分型,其中111,101,011为真性分叉病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术前1 d两组病人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300 mg,对照组进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治疗,研究组进行拘禁球囊技术治疗。记录所有病人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支架植入数量、球囊数量、导丝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胸痛、术中冠状动脉夹层、术中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均成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心律失常、术中血流减慢,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术后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术后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为27.0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凭借操作简单、造影剂用量少、X线曝光时间短、支架植入少、球囊用量少、导丝用量少、治疗费用少等诸多优势适用于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未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球囊压撬法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1月~2017年7月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68例进行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介入方法,观察组使用球囊压撬法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及总手术成功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球囊个数及手术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为82.35%,较对照组的58.82%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和总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球囊使用个数及手术费用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5.88%vs.23.53%,P0.05)。结论应用球囊压撬法对冠脉分支病变实施治疗的疗效较好,能提高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安全性较好,在手术遇到困难时还可及时进行介入技术的交换,从而获得满意的介入治疗效果,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是评价冠脉狭窄病变的"金标准",冠脉介入治疗既能缓解心绞痛症状,也能改善冠心病预后.但是,冠脉造影只能判断病变狭窄程度,而不能确定其是否可引起心肌缺血,所以,对冠脉轻度或中度狭窄(50%~70%)病变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冠脉造影检查并无指导价值.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简称FFR)能准确判断冠脉狭窄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正确指导冠脉介入治疗,评价冠脉介入治疗的结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20%,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同时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操作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效果差~([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药物涂层球囊(DCB)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其以球囊为抗细胞增殖药物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药物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分叉病变,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分叉病变,两组主支血管常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行球囊常规后扩张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术后即刻及6个月随访的主支及分支病变血管最小内径(MLD)、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87±0.15)mm vs.(2.91±0.18)mm]及分支血管MLD[(2.26±0.18)mm vs.(2.36±0.19)mm]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58±0.22)mm vs.(2.69±0.17)mm]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MLD[(2.08±0.22)mm vs.(1.67±0.19)mm]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术后6个月随访LLL[(0.22±0.12)mm vs.(0.69±0.1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1 vs. 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棘突球囊与球囊拘禁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准备行PCI治疗的老年冠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棘突球囊组(47例)和球囊拘禁组(43例),PCI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时棘突球囊组使用棘突球囊预扩主支及导丝拘禁保护边支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对边支血管进行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至2014-08收住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直径狭窄70%的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其中40例为试验组,采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同时行边支血管预扩张球囊保护技术;42例为对照组,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时采用钢丝保护技术。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显著升高(97.5% vs 92.9%,P0.05);手术平均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明显减少(P0.05~0.01);术中边支血管慢血流/无复流及冠脉血管受累发生率较低(2.5% vs 16.7%,P0.01);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降低(2.5% vs 7.1%,P0.05);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均较低[(0.37±0.23)mm vs (0.53±0.82)mm,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上常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来指导冠脉狭窄的治疗,一般对狭窄>70%者行介入治疗,而对临界病变,即CAG直径狭窄50%70%者大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然而,对临界病变的患者而言,CAG结果与病变是否存在功能缺血并不十分相关〔1〕。这种不确定之处可能会导致对无功能缺血的病变进行不必要的血运重建或者对临床显著性病变未能施行血运重建。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因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18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J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