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许多生物限制卡路里的摄人量可以延长寿命。在啮齿类动物,卡路里减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并延迟肿瘤发生、免疫的老化和炎症的程度,而对机体不造成明显的副作用。从酵母到小鼠,葡萄糖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的突变不仅引起寿命的延长,也可以导致糖原和脂肪积蓄及侏儒症。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Pulmonary Obstructive Disease,COPD)是一种由于吸烟或其他刺激性气体、颗粒引起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其特征是合并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小气道疾病)和实质破坏(肺气肿)。影响全世界约10%的人口,是全球巨大的经济及健康负担,预计到2030年它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1-2])。尽管在过去30年中对COPD病理生理及疾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并没 相似文献
4.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8)
随着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界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多种生化指标的改变与心力衰竭诊断、预后、分级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神经激素、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及心肌间质的生化改变等因素着手,全面分析可运用于临床诊断、预后的标志物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逐步加深,多种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对于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通过心肌牵张、基质重塑、肌细胞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神经激素激活和肾功能不全等途径发挥重要作用,现从不同途径分析几种可能运用于临床诊断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对其近年的研究现状做...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PCa)是一种发生于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PCa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居各种癌症第2位[1];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2];在我国,PCa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已跃居第3位,患者主要是老年人,严重影响着我国老年男性的晚年生活质量[3,4].PCa的生存率有赖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生物标志物往往能先于其他手段如直肠指检(DRE)、超声等检出癌症,故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就PCa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10.
心力衰竭病理过程复杂,根据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综述不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N)是造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众多因素参与并调控了DN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上反应DN的生物标志物主要为尿白蛋白(UA1b),其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筛选早期DN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N的发生及进展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本文就DN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病率较高,早期确诊比较困难,致使其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许多小肝癌可以被早期发现,这使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在5%左右。生物标志物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备受关注。为了提高HCC的早期检出率,有关HCC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现将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iccancer,PHC)是世界范围内第8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占其91.5%.HCC是肿瘤病因学中的重要类型,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化学致癌物及环境因素等所造成的慢性肝脏损害都可诱发HCC.HCC恶性度高,容易复发及转移,预后差,而且早期诊断较困难,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HCC的生物标志物对于HCC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进展、疗效判定、复发和存活率的判定十分重要.因此,寻找有效的HCC生物标志物是医学工作者多年以来的努力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临床上诊断HCC最常用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0%,AFP-L3、AFU、DCP及anti-p53等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新近发现SCCA-IgMIC在HCC患者有表达,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能不久以后会成为HCC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威胁着男性的健康安全。前列腺癌在预测、诊断、预后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用于指导前列腺癌的各种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在单独使用时仍然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精确诊断、防止过度活检、生物标志物联合诊断体系构建等仍然是当今前列腺癌检测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前列腺癌在检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就临床上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关检测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6,(5)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心脏骤停死亡率极高,尽管经过心肺复苏术后,部分患者即刻情况有所改善,但其长期存活率仍然较低,幸存出院的患者也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后预后不良的患者,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应精准治疗手段,对于降低心脏骤停的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以非编码RNA为重点加之神经元特异酶以及传统心脏骤停标志物乳酸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它们在心脏骤停后精准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夕浪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3,29(1):1-5
结直肠癌(CRC)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约25%的CRC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这类患者预后极差。高预测性能的生物标志物能早期精准检出CRC并精确预测疗效。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炎性标志物、非编码RNA、肠道菌群、循环肿瘤细胞等指标具备CRC诊断及预后预测能力。本文就CRC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期为CRC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