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治疗的4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弱增强321例为弱增强组,等增强或高增强105例为等或高增强组,2组术后均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等或高增强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77.1%)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60.0%)均高于弱增强组(52.0%、42.1%)(P0.05);2组淋巴结转移均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主;弱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2例,Ⅱ区30例,Ⅲ区37例,Ⅳ区28例,Ⅴ区16例,各区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或高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1例,Ⅱ区9例,Ⅲ区43例,Ⅳ区37例,Ⅴ区7例,Ⅲ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Ⅰ、Ⅱ、Ⅴ区(P0.05);术后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198例,无淋巴结转移228例;超声造影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91.7%。结论不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以Ⅵ区(中央区)最多,但对等增强或高增强为主的结节,应警惕Ⅲ区、Ⅳ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子。方法收集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08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X1)、肿瘤与甲状腺被膜关系(X2)、双侧(X3)、最大径(X4)、多发性(X5)、钙化(X6)、位置(X7)、肿瘤边缘及内部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X8)、患者年龄(X9)及性别(X10)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筛选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X1)、肿瘤与甲状腺被膜关系(X2)、多发性(X5)、位置(X7)、肿瘤边缘及内部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X8);建立回归方程:Logistic(P)=-6.169+3.901X1+0.952X2+1.173X5+1.478X7+1.593X8。当预测概率≥0.33时,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3%、79.9%,曲线下面积为0.923;当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枚时,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7%、91.6%,曲线下面积为0.915;当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7%时,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79.0%,曲线下面积为0.882。结论术前超声检查可预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2例初次诊治且术前无任何局部并发症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总体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微小癌组与非微小癌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1%、6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3%、63.1%。微小癌组与非微小癌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χ2=9.593,P<0.05)。微小癌组中,原发灶大小对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影响(χ2=0.982,P>0.05),多发灶患者较单发灶者更容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χ2=4.334,P<0.05)。结论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微小甲状腺癌也应建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素菌致癌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相关性。方法甲状腺超声造影后经手术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35例(甲状腺癌组),甲状腺良性肿瘤8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新鲜组织病理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甲状腺癌组患者BRAFV600E突变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不同造影增强模式(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BRAFV600E突变率(78.3%)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V600E突变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64.7%)高于未突变组(21.6%)(P0.05),均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主;BRAFV600E突变组造影增强模式与未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患者中造影模式弱增强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9.7%)低于等增强组(72.7%)和高增强组(76.2%)(P0.05),等增强组与高增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预测因子;超声造影不能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的存在,但不同造影模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冷冻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为术中合理选择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本院2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冷冻病理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中心纤维化,病灶存在砂砾体和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中央区淋巴结有更高的转移率(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微小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中心纤维化(P0.05)和乳头结构占优势(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病灶中心纤维化和/或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应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分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2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316枚颈部可疑淋巴结进行了术前超声诊断,以石蜡病理为"金标准",将淋巴结分为良性和恶性,根据淋巴结的位置将淋巴结分为中央区和颈侧区,分析了超声对不同分区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和不同分区淋巴结的超声特征。采用四格表计算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分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点。中央区与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大小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结果213例患者均进行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中央区联合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在纳入的161枚中央区淋巴结和155枚颈侧区淋巴结中,分别有102例(63.35%)和112例(72.26%)最终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各超声征象:大小(Z=7.596)、形态趋圆(χ2=36.43)、钙化(χ2=10.59)、液化(χ2=8.89)、团状高回声(χ2=41.85)、淋巴门消失(χ2=11.13)及边缘或混合型血流信号(χ2 =5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纳入的可疑超声征象中,淋巴门消失和团状高回声能较好的提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18.559,P<0.05),然而,这些可疑超声征象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都不具备足够的诊断效能。 结论传统的可疑超声征象在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中诊断效能不足,超声评估中央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性低于颈侧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FNA-TgAb)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超声可疑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例纳入转移组,其余73例纳入未转移组,同时收集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且经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未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阴性对照组.入组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FNA-Tg及FNA-TgAb检测,比较超声引导下FNA-Tg及FNA-TgAb的表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超声引导下FNA-Tg 、FNA-TgAb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转移组FNA-Tg、FNA-TgAb水平高于未转移组、阴性对照组,未转移组FNA-Tg、FNA-TgAb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单独FNA-Tg、FNA-TgAb检测及FNA-Tg联合FNA-TgAb检测作为检验变量,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否作为状态变量(1=淋巴结转移,0=未转移)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FNA-Tg、FNA-TgAb水平检测及FNA-Tg联合FNA-TgAb检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0,预测价值均较理想.依据ROC曲线得出单独FNA-Tg、FNA-TgAb检测的Cut-off值分别为115.959 ng/mL、9.715 IU/mL.结论 超声引导下FNA-Tg、FNA-TgAb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可通过超声引导下检测FNA-Tg、FNA-TgAb水平指导甲状腺癌根治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侧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行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且原发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同时统计u PTC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3例患者中,同侧、对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 6%、39. 8%、36. 6%,跳跃转移3. 3%,颈侧区转移率43. 1%。肿瘤直径、同侧转移、颈侧区转移是对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伴有肿瘤直径大于2 cm、患侧中央区转移或颈侧区转移的u PTC患者,应充分考虑对侧转移风险,可考虑行对侧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6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其甲状腺癌结节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得出其相关因素并予以不同评分.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微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肿瘤位于上极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发生率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超声积分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分为分界值,其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超声积分≥2.5时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方法收集于我院行常规超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36例。术前超声详细扫描颈部Ⅵ区及颈侧区淋巴结并记录可疑转移淋巴结,术后记录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测量切除后病理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大小,将颈部Ⅵ区病理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分为超声诊断正确组和漏诊组,比较两组淋巴结的大小及长短径之比(L/S)间有无差异。结果超声诊断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为55.63%(33/59)、特异度98.70%(76/77)、准确性80.15%(109/136)、超声漏诊率44.07%(26/59)。颈部Ⅵ区转移淋巴结病理测量最大径平均(0.49±0.22)cm,Ⅵ区超声漏诊组转移淋巴结的最大径平均(0.33±0.11)cm,明显小于超声诊断正确组(0.63±0.2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Ⅵ区淋巴结最大径0.40cm为界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87.88%。颈侧区转移淋巴结病理测量最大径平均(1.30±0.45)cm,明显大于颈部Ⅵ区转移淋巴结(0.49±0.2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Ⅵ区淋巴结转移超声漏诊组和超声正确诊断组之间以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组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之间,长短径之比≤2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311、0.523)。结论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低,超声漏诊与转移淋巴结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6例细针穿刺确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探讨PTC大小及CEUS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联系。结果总计37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不同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术前超声联合血清降钙素(Ctn)水平预测甲状腺髓样癌(M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M T 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转移组(n=24)和非转移组(n=22);对比2组术前超声特征及Ctn水平,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待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肿瘤5 mm、多发病灶、微钙化、边界模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血流丰富,以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22、14.578,P0.05)。结论多发病灶、微钙化、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及性别男性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扫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21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1121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5.45%(55/121),其中以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约为43.80%(53/121),侧颈区(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3.22%(16/121)。2Ⅵ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344)。3侧颈区(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以Ⅳ区较常见,约为9.92%,侧颈各区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以Ⅵ区最为常见,对于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建议初次手术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并根据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预防性清扫侧颈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王岩 《系统医学》2023,(24):118-121
目的 探讨与调查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3年1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是否发生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16)和非转移组(n=80)。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与非转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为导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03、1.785、3.276、4.924,P均<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依然比较常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为导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临床予以重视,及时防止淋巴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共114个结节,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给予所有患者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其中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2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共36个结节,未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共78个结节。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弹性评分(ES)情况与弹性应变率(SR),并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结节ES比较无显著差异(Z=0.320,P=0.749>0.05),观察组SR (2.64±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8±0.37)(t=9.457,P<0.05);超声弹性成像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79.49%,准确率为78.95%,说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具有一定评估价值。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其诊断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79.49%,准确率为78...  相似文献   

20.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但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常出现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与术后复发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1]。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资料,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