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一群免疫异质性细胞,通常在肿瘤、慢性炎症和骨髓移植等病理状态下出现扩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起调节作用。对MDSCs的研究早期集中在肿瘤方面,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逐渐增多。本文综述MDSCs的来源、不同分型功能、作用机制及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以及Th2,并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组,将其分为活动组和稳定组两个亚组,并且选取同期在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Th2细胞,并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Th2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稳定组,而Th2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和稳定组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细胞的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活动组与健康对照组Th2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Th2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髓源性抑制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现负相关性(P<0.05),而与Th2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呈现高表达,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现负相关性,而与Th2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提示外周血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和Th1细胞可能呈相互拮抗作用,并且共同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桂英  李鸿斌 《临床荟萃》2014,(9):1072-107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调节性细胞对于RA免疫平衡和自身稳定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具有负性调节功能的B细胞(Breg)可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10(IL-10)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介导免疫耐受,抑制RA炎性反应,尤其对活动期RA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本文主要讨论Breg在RA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因子改变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门诊及住院就诊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RF、ESR、晨僵、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DA S评分及VA S评分变化、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TNF-α低于对照组[(31.23±8.74)vs.(36.46±9.12)pg/m L],IL-6低于对照组[(2.62±0.31)vs.(3.67±0.36)pg/L],CRP低于对照组[(15.26±1.03)vs.(17.38±1.10)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F低于对照组[(15.34±1.21)vs.(20.25±1.24)U/m L],ESR低于对照组[(24.36±1.57)vs.(28.95±1.60)mm/h],晨僵少于对照组[(16.73±1.28)vs.(18.97±1.34)],关节肿胀数低于对照组[(47.28±0.40)vs.(6.73±0.45)],关节压痛数低于对照组[(6.18±0.52)vs.(9.36±1.05)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DAS28低于对照组[(1.93±0.20)vs.(2.18±0.26)分],VA S低于对照组[(2.23±0.25)vs.(3.07±0.12)分],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25.00%高于对照组20.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身心恢复。  相似文献   

5.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著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6.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铁储备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入选60例活动期RA患者,设健康对照组20例,均检测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RA患者同时观测疾病活动指标。结果R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SF和TRF显著下降,同时铁储备与活动期RA贫血指标、疾病活动指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铁储备可以提示RA患者的贫血、疾病活动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RA疾病活动、指导RA的治疗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与慢性牙周炎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4月就诊的RA 100例作为RA组,同期就诊的无RA病史和特殊口腔疾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RA组和对照组口腔相关指标和慢性牙周炎程度,分析RA患者慢性牙周炎程度与疾病活动度和炎性指标关系,探讨RA患者口腔相关指标与RA相关指标相关性。结果 RA组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BOP)阳性率、菌斑指数和患慢性牙周炎中重度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A患者慢性牙周炎程度越重中高疾病活动度例数越多;正常或轻度慢性牙周炎RA患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低于或慢于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RA患者(P0.05或P0.01)。RA患者CAL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正相关,BOP阳性率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RA患者牙周状况较无RA病史和特殊口腔疾病患者差,且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病率较无RA病史和特殊口腔疾病患者高。RA可加重牙周组织破坏,慢性牙周炎会加速RA发生和发展,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足(DF)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多表现为下肢远端周围血管病变及神经损伤所致感染、坏疽、溃疡等,疾病早期表现为瘙痒,与皮肤疾病难以鉴别与准确治疗,发病后期患者表现为足部恶臭,行动障碍,面临截肢风险。研究发现血清指标及血管自身病变是影响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严格控制血清炎症刺激因子水平,显著改善疾病发展及预后~([1])。本文选取我院糖尿病足和单纯2型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4例R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关节液中sICAM-1进行检测。结果所测静脉血清sICAM-1浓度,R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A未治疗组显著高于治疗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治疗后复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关节液中sICAM-1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治疗组与治疗后复发组关节液中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用于监测RA的活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验室凝血指标及相关炎性指标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种类将研究对象分为RA并发CHD组、单纯RA组,单纯CHD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每组研究对象120例。分析各组抗环瓜氨酸抗体(ACCP)、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介素-6(IL-6)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水平。结果 RA并发CHD组中,RF、ACC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2 5);单纯RA组的RF、ACCP和IL-6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单纯CHD组RF、ACCP水平与单纯RA组和RA并发C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单纯RA组和RA并发CHD组的D-D、FIB、FDP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单纯CHD组的D-D、FDP水平与单纯RA组和RA并发C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结论 ACCP、IL-6及凝血指标D-D、FIB、FDP的检测能及时反映RA并发CHD患者的病情发展及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学术背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主要与巨噬细胞活化功能有关,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上游细胞因子,在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使体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蛋白分离、纯化和cDNA克隆得以实现。目的:阐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特性和调控表达机制,深入认识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5-01/2007-03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cytokines,rheumatoid arthrit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5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③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6篇文献中,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血清、滑膜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内均可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高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激活一系列致炎过程,直接或间接刺激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细胞因子,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异常增殖。相关研究已证实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有望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学的新靶点。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均密切相关,拮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LA-G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及类风湿因子(RF)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5例RA患者(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1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RA患者组根据类风湿因子(RF)是否阳性将其分为RF阳性组和RF阴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活动期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细胞因子与贫血发生的关系 ,我们对RA伴慢性疾病性贫血 (ACD)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进行了检测 ,并运用骨髓培养技术对RA伴贫血患者骨髓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 ,观察、研究细胞因子对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以探讨RA并发ACD的机制及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病例和方法1 标本来源 来自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初治活动期RA患者。RA诊断符合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分类标准。贫血诊断标准 :Hb男 <12 0g/L ,女 <110g/L ,并除外其它疾病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H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抗CCP抗体在RA中的含量。结果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比类风湿因子(RF)的敏感性低。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远高于RF,RA患者的RF的阳性率在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抗CCP抗体与年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证明抗CCP抗体含量与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而和RF存在正相关,并且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