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儿童作为语言迟缓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127例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语言发育迟缓组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均低于正常儿童组,运动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发育商分数均落后于正常儿童(P<0.01)。正常组儿童总体家庭养育环境优于语言迟缓组儿童(Z=-2.884,P=0.004),在情感温暖/环境气氛、社会适应及自理、语言及认知信息维度中,语言迟缓组儿童家庭养育评价较差(Z=-2.032、-3.974、-4.835,P<0.05或<0.01)。控制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是影响其语言发育的重要因素(P<0.01)。儿童言语能发育商与其家庭养育环境呈正相关(r=0.480,P<0.01),家庭养育环境总评分每增加1分,儿童言语能发育商DQ平均上升0.45。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增加儿童参与认知活动的机会,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以及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河南、辽宁、广西四省6所农村学校共抽取605名小学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3名,非留守儿童332名,采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自尊量表、校园欺凌问卷进行测量。结果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t=2.90,P<0.01);校园欺凌行为和受欺凌行为均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96,-0.219,P<0.01);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1);自尊在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校园受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5,P<0.05)。结论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方面应尽量为儿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健康教育,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 结果 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 结论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初中学生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家长的心理状态,为促进学生及家长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网络邀请开展问卷调查,对自愿参与的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家长身心状态的评估。 结果 家长焦虑平均得分(40.83±10.51),焦虑检出率为16.14%。68.11%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受疫情影响感到很担心;学校没有组织在线学习的家长焦虑水平高于学校已开设在线学习的家长(t=-2.199,P=0.029);亲子关系越紧张,家长的焦虑水平越高(F=6.674,P=0.000)。 结论 对延期开学影响孩子学习的担心、学校是否开设网课、网课对家长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网课期间的家庭亲子关系,是疫情期间影响初中生家长焦虑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对南京市区经济文化水平条件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2010-2013年调查的南京市区正常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青少年依恋问卷资料,对99名独生子女与87名非独生子女的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儿童的依恋特点,以及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依恋特点的影响。结果 独生子女组家庭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朋友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得分与非独生子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依恋问卷各因子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南京市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相同。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存在的情绪问题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哮喘患儿的临床综合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5—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8~16岁哮喘儿童70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哮喘控制问卷(AC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进行评估及分析。结果 哮喘儿童焦虑、抑郁障碍筛查阳性者各24、26例,检出率分别为34.3%、37.1%。焦虑、抑郁障碍得分独生子女组高于非独生子女组(t=2.986、3.125)、家庭关系不和谐组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组(t=3.636、5.309)、哮喘控制不佳组高于哮喘控制佳组(t=2.743、2.086);哮喘未规范管理组抑郁障碍得分高于哮喘规范管理组(t=2.3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及哮喘控制程度是哮喘患儿焦虑障碍评分的主要因素(β=0.289、-0.423,P<0.05);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哮喘控制程度是影响哮喘患儿抑郁障碍评分的主要因素(β=0.282、-0.283、-0.266,P<0.05)。结论 哮喘儿童比同龄健康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庭成员及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儿童情绪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灾难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需求,探讨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方法 2016年9月在苏南地区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417名,采用自制灾难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灾难素养总得分(92.27±17.40);不同年级学生灾难素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知识性灾难素养、行为性灾难素养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有应灾计划(P=0.00)、自身参加过培训演习(P=0.01)、自评具备应灾能力(P=0.01)对大学生灾难素养有影响;96.6%大学生有灾难教育需求。 结论 2016年苏南地区大学生总体灾难素养水平中等,受多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灾难教育存在高度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六安老区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效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方法 2016年5-7月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OL 4.0中文版对2 512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生理、情感、社会和角色功能四维度及总得分5~6岁均高于3~、4~岁年龄组(P<0.05);2)正常儿童生活质量指标得分高于患慢性病和近两周患病或受伤儿童(P<0.01);3)有母亲陪伴的儿童所有生活质量指标都高于没有母亲陪伴的儿童(P<0.01);4)有住房的儿童得分高于租房的儿童(P<0.01);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生活质量4个维度有显著影响的有 4个因素,分别为最近两周是否患病或受伤、慢性病、年龄以及是否与母亲住一起(P<0.05或<0.01)。结论 影响3~6岁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儿童的健康和有无母亲陪伴。因此,加强儿童保健,宣传亲子关系对提高老区儿童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探索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0月-2017年6月就诊于清河县中心医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86例进行基本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SSAS)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急性期焦虑患病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为26.27%,老年脑卒中焦虑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1.141,P=0.012)、合并其它疾病(OR=1.901,P<0.001)、生活不能自理(OR=13.152,P=0.017),焦虑的保护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高(OR=0.164,P=0.021)和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OR=0.926,P<0.001)。 结论 清河县老年脑卒中后恢复期焦虑患病率较高,患病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合并其他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8年对河南省新乡市6 195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联。结果 共6 194名青少年完成问卷,男性2 586名(41.8%),女性3 608名(58.2%),青少年焦虑情绪在男女性别中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400,P>0.05)。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关爱(OR=0.969,95%CI:0.953~0.984,P<0.001)、母亲鼓励呈负相关(OR=0.974,95%CI:0.953~0.994,P=0.013);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控制(OR=1.088,95%CI:1.064~1.113,P<0.001)、父亲控制呈正相关(OR=1.042,95%CI:1.019~1.066,P<0.001)。青少年焦虑共病抑郁情绪和母亲控制(OR=1.065,95%CI:1.035~1.096,P<0.001)和父亲控制(OR=1.068,95%CI:1.038~1.099,P<0.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中关爱是青少年焦虑的保护因素,控制是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素,尤其父亲控制是青少年的抑郁共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段云  赵琳  陈高帅  高晓凤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182-1186
目的 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四川省凉山州地区86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分析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民族地区44.19%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居前五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学习压力(48.37%)、情绪波动(47.67%)、焦虑(46.98%)、强迫症状(45.42%)、抑郁(43.3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与父母联系频率高对中学生多个维度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P<0.05);汉族学生相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P<0.05);男生相对于女生易出现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易出现偏执、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独生子女的情绪不稳定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父亲学历较高的中学生相对容易出现强迫症状、焦虑及情绪不稳定问题(P<0.05)。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习压力问题居首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宜昌市城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家庭功能和应激感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21年9月抽取宜昌市城区5所中学4 674名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家庭关怀度指数、应激感受量表(P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宜昌市城区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24.22%(1 132/4 674),女生MSSMHS除心理不平衡外,其他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高中生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1),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感和情绪波动因子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13、2.21,P<0.05)。单亲家庭、非父母抚养学生的总评分及各因子分亦均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父母抚养者(P<0.01)。Pearson分析显示,MSSMHS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郑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制定中学生亚健康预防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郑州市随机抽取初中2所、高中2所,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4个年级共1 461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自编中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为67.15%,身心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25.26%,男生躯体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高中生躯体亚健康症状、心理亚健康症状和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均P<0.05)。非单亲家庭、三餐饮食规律、采纳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饮食、少熬夜、增加课外锻炼时间、减少上网时间、学习成绩中下等以上、学业负担小、有3位以上知心朋友均可降低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均P<0.05)。 结论 郑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较严重,可能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学业负担较大等危险因素有关,建议采取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心理指导、体育社团活动等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语种类型和年龄对学生错误记忆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错误记忆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15年4月随机抽取潍坊市某大学、高中、初中共60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集中联想范式(DRM范式),以中、英文单词为实验材料,进行错误记忆测试。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结果统计。结果 1)学过项目正确再认率和关键诱饵词的错误再认率均高于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大学生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语种类型的项目学习对正确再认率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3)低年龄学生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高年龄学生,中文学习项目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高于英文学习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逐渐提高,不同语种和不同年龄对错误记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初中生近视状况及家庭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控近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2016年4月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淄博市某区初中生共1 036名,进行屈光度检查,并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6年淄博市某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近视检出率为73.24%,轻、中、高度近视检出率依次为47.77%、22.79%、2.68%。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婴儿时足月出生、在家坐姿正确、上体育类培训班以及父母每半年带儿童检查一次视力是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P均<0.05);而在家习惯躺着看书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淄博市初中生近视水平较高。家长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和生活习惯是防治近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初高中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18年10月,采用性别角色量表(BSRI)、交往焦虑量表(IAS)、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大庆市9所学校的2 399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分别为874例(36.43%)、378例(15.76%)、343例(14.30%)和804例(33.51%),且性别(男/女)和学历(初/高中)可显著影响性别角色分布(χ2=45.35、9.44,P<0.01)。四种性别角色在IAS和SAQ得分上差异显著(F=127.15、79.11,P<0.001),双性化社交焦虑得分最低、自我接纳得分最高,女性化则与之相反。当以双性化为对照时,自我接纳在男性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女性化和未分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62.36%、56.67%和70.30%。潜在剖面分析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三类。以消极型为对照时,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显著差异(△R2=0.005,P<0.001),具体为积极型的效果优于消极型(β=0.33,P<0.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可预测其交往焦虑水平,但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交往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所差异。故今后,若欲通过提高初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以减少其遭受社交焦虑困扰的风险时,父母应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以利于自我接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娟  胡迎芬  马爱国  刘青 《中国校医》2018,32(9):679-681
目的 了解初中生生活方式现状,探究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法,抽取574名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其进行体质测试。结果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日均荧屏接触时间、婴儿期母乳喂养情况、膳食结构、父母日常锻炼习惯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显著相关(t值分别为5.536、2.867、3.373、4.417、2.420、4.496、4.522,P<0.05)。结论 家校联合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3-4月在乌鲁木齐市20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8 242名中学生进行睡眠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并分析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得分为(4.97±2.48)分;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28.44%,男生(26.36%)低于女生(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P<0.01)。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8.18±1.16)h/d,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48.24%。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47%,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初中高于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1.04、11.21、44.36,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性别、年龄、睡眠时间与体重指数(BMI)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睡眠时间与BMI呈现负相关关系,年龄与BMI呈现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男生睡眠时间不足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3, 95%CI:1.04~1.47,P=0.02),未发现睡眠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亦未发现女生睡眠时间和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关联。结论 中学生睡眠时间与BMI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男生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济南市某校初中生2 385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etraffande Uppfostran, EMBU)、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评估。 结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检出率为15.4%,性别、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偏爱被试项,心理健康不良组与健康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职业、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社会风气、父母是否经常吵架及单亲情况(P值均<0.05)。 结论 济南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并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