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5例患者资料,总结电极导线拔除原因、电极导线特点、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曝光量等。结果 5例患者(2例女性),年龄(62.8±16)岁,其中1例为Ⅱa类适应证,4例为I类适应证,共拔除电极导线8根(2根除颤电极导线),均成功拔除,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曝光量的中位数分别为4 min、1min 35 s、1.305 mgy。结论对于大的、有经验的中心,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广泛开展,有关冠状窦起搏电极拔除的报道日益增加。综合相关文献,拔除冠状窦被动固定电极安全、易行,而主动固定电极在拔除时由于主动固定机制失效,常需要使用特殊器械或外科干预。电极拔除术后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可供选择的冠状静脉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患者157例,平均年龄(65.28±15.38)岁,其中男性94例(59.87%);共拔除导线288根,其...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文献进行归纳或总结。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有1感染;2电极导线断裂脱入心腔引起心律失常;3穿破心肌的电极导线;4精神症状;5体内多根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1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2直接牵引法或加其他辅助措施;3机械扩张鞘;4体外循环下手术拔除;5杂交手术。拔除的电极导线主要为右室、右房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与电极导线植入的时间呈反向关系。拔除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包压塞,与心房电极导线的拔除相关。还有肺栓塞、三尖瓣撕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电极导线拔除的关键点为电极导线的头端与心肌的分离,以及电极导线体与血管或组织结构粘连的分离。因此,只要措施恰当,拔除则是安全、有效的,否则,并发症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16例具有电生理检查指征、起搏器和ICD置入指征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2%(99/10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和8.7%(9/104),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对照组发生气胸3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一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患者,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侧后静脉迂曲,且起始部与冠状静脉主干夹角锐利,导丝难以送入靶静脉。利用鞘中鞘联合双导丝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送入左室侧后静脉,极大的缩短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手术时间,减少了射线曝光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探讨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例患者因冠状窦畸形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电极参数及CRT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期间电极参数稳定,未见明显不良事件,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成功,但因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3~72岁。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功能Ⅳ级;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别由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引起。4例植入的起搏器、导线及Y型接头均为Medtronic公司生产。2例阵发房颤者安装7964i型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DDD起搏器,2例为7864型DDD起搏器。冠状窦导线为2188型专用双极起搏电极导线,选用586638MY型连接器,右房和右室电极为常规普通翼状电极。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右室、冠状窦及右房电极分别放于右室尖、冠状窦中部或远端及右心耳。冠状窦电极与连接器阳极相连,右房电极与连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电极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6例行电极拔除术的患者,其中起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电极故障6例,血栓形成1例。共拔除电极导线69根(心房电极27根,右室电极33根,左室电极4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5根。所有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45±46)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均为完全拔除);其中10根(14.5%)直接拔除,32根(46.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扩张鞘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根(4.3%)应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1例在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时因电极穿孔致心脏压塞,1例术中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结论 起搏系统感染是拔除电极的主要原因,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报道 6例冠状静脉造影体会 ,2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治疗 ,大头消融导管需在冠状静脉内标测 ;4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双心室三腔心脏起搏治疗 ,安置左心室 2 187电极于冠状静脉左室支。使用特制冠状静脉窦鞘管 ,将单球囊造影管经鞘管送入冠状窦开口处 ,充盈球囊的同时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6例冠状静脉造影均成功 ,发现有冠状静脉憩室 1例 ,消融患者均按造影指引在冠状静脉内精确标测靶点 ,消融成功 ,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均按造影结果找到理想左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8;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 ms.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第4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后行序心室电极导线植入.经撕开鞘将冠状静脉凄标测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通过腔内电网及X线透视确认标测电极导管位于冠状静脉窦内,沿标测电极送入长鞘.  相似文献   

14.
CRT植入技术(图1)是集起搏技术、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操作技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操作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虽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在植入操作的术中及术后,最常见的有:(1)未成功进入冠状窦;(2)冠状窦及其静脉撕裂、穿孔[1~3];(3)左室电极导线未能成功植入[4~5];(4)电极脱位;(5)膈肌刺激等[6].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了某些改良,并成功的进行了2例左室电极的植入,其操作过程简单,植入定位准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例具有除颤转律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患者,术中应用传统的4194普通冠状窦电极顺利植入靶血管即心侧静脉,术中因撤鞘时电极脱位,曾更换过直、弯、软等3个不同型号的冠状窦静脉鞘,撤鞘仍困难,选择心后侧静脉作靶静脉却因膈肌刺激而放弃,最后不得已使用StarFixTM4195主动固定电极并成功植入,手术时间长达6h。1例CRT术中发现靶静脉解剖存在电极固定困难和脱位因素,直接选择StarFixTM4195植入成功,手术时间少于2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方法心力衰竭拟行CRT植入患者178例,观察术中经冠状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PCI技术应用情况、靶静脉选择及参数测定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①CRT植入成功率97.75%(174/178),4例手术失败;经冠状静脉左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98.28%(171/174),3例行开胸心外膜电极植入。②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左室后静脉2例,心侧静脉89例,侧后静脉54例,心中静脉侧分支23例,心大静脉3例。③86例次使用了PCI技术(50.29%),其中10例(5.85%)应用鞘中鞘技术指引导丝到达靶静脉,双导丝技术38例(22.22%),导丝锚定技术15例(8.77%),逆向导丝技术12例(7.02%),球囊导管扩张冠状静脉中段11例(6.43%)。④术中左室起搏阈值(0.96±0.49)V,阻抗(677.06±215.93)Ω,R波振幅(16±3)mV,术后半年内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稳定。结论运用PCI技术可协助经冠状窦左室起搏电极的植入,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两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起搏除颤器(CRTD)安置术。术中均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且均与上腔静脉无交通支(头臂静脉缺如)。心脏静脉粗大,冠状静脉分支较少。可供选择的靶静脉均为心中静脉。均自右侧路径植入右房及右室除颤电极导线。例1自冠状静脉口成功送入左室电极导线至靶静脉,例2因心中静脉太靠近冠状静脉口,而粗大的冠状静脉口使鞘管不能很好的支撑,多次尝试未果后选择自左侧永存左上腔静脉内送入左室递送系统并成功将左室电极植入心中静脉,经皮下隧道将左室电极拉至右侧与脉冲发生器相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