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和宝鸡高新人民医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374例,根据造影灌注积分(APS)分为完全心肌灌注(CMP)136例(CMP组)、部分心肌灌注(PMP)212例(PMP组)和无心肌灌注(NMP)26例(NMP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CI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吸烟史阳性率、血压、心率、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动脉(IRA)及侧支循环形成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入院时Killip分级、入院时血糖、肌酸激酶(CK)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及高血栓负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前心绞痛〔OR=0.520,95%CI(0.251,0.763)〕和静脉应用替罗非班〔OR=0.430,95%CI(0.212,0.709)〕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程度的保护因素,入院时血糖〔OR=1.764,95%CI(1.134,2.693)〕、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OR=1.984,95%CI(1.596,4.236)〕及高血栓负荷〔OR=2.764,95%CI(1.984,5.609)〕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高血栓负荷均能影响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直接PCI的7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ST段回落率将患者分为STR50%组(131例)与对照组(STR≥50%)(651例)。比较2组心肌组织灌注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STR50%组患者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以及再灌注时间明显高于/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R50%组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比例、术中无复流/慢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R50%组术后TIMI血流、MBG灌注以及TMP灌注达到3级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5.5%(112/131)vs. 95.4%(621/651)、59.8%(78/131)vs. 90.1%(587/651)、64.5%(84/131)vs. 90.4%(589/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RR=2.81,95%CI:1.20~6.48,P=0.021)、再灌注时间(RR=3.84,95%CI:1.26~6.51,P=0.003)、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RR=1.25,95%CI:1.32~6.47,P=0.034)以及术中无复流/慢血流(RR=3.98,95%CI:1.25~9.83,P0.001)是影响心肌组织灌注的因素。结论心肌组织灌注不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与吸烟、糖尿病、再灌注时间及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积极重视这些危险因素,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T 波幅度值的改变对微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PCI 术前后106 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分析T 波幅度动态变化.结果 T波幅度改变和术后ST段恢复延迟有关,T波幅度值的动态变化能更早的反应微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结论 在PCI 术前后,倒置T波以及T波幅度的动态变化与早期微冠状动脉再灌注有关,是预测微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早期独立因子.  相似文献   

4.
约1/3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无复流。无复流的常用诊断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和预防策略主要包括降低血栓负荷、改善微循环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诱导受损心肌再生。该文介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于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分别于PCI前后予以瑞舒伐他汀20mg,2周后改为10 mg;B组患者分别于PCI前后予以瑞舒伐他汀15 mg,2周后改为10 mg;C组患者分别于PCI前后予以瑞舒伐他汀10 mg;D组患者PCI前未予以瑞舒伐他汀,PCI后予以瑞舒伐他汀10 mg。比较4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支架置入情况、球囊扩张次数、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ST段回落(STR)比例,PCI前和PCI后24 h、7 d、40 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并观察4组患者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支架置入1枚者所占比例、球囊扩张次数、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IMI分级、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心室颤动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STR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方法在hs-CRP、IL-6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hs-CRP、IL-6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hs-CRP、IL-6上主效应显著(P0.05);PCI后24 h、7 d、40 d,A组患者hs-CRP、IL-6低于B组、C组、D组(P0.05),B、C组患者hs-CRP、IL-6低于D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CK-MB、c Tn 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CK-MB、c Tn T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CK-MB、c Tn T上主效应显著(P0.05);PCI后24 h、7 d、40 d,A组患者CK-MB、c Tn T低于B组、C组、D组(P0.05),B、C组患者CK-MB、c Tn T低于D组(P0.05)。4组患者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再灌注的改善效果相当,安全性相似,但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提高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STEMI患者72例,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联合运动康复处方.6个月后门诊随访,比较两组的血浆N末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578例患者中男性455例(78.7%),女性123例(21.3%)。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8±10)岁比(61±12)岁,t=-6.817,P<0.01],高血压(75.6%比52.3%,χ2=21.484,P<0.01)和糖尿病(43.1%比27.7%,χ2=10.737,P<0.01)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63.5%比13.0%,χ2=99.108,P<0.01)。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8.9%比4.4%,χ2=3.945,P=0.047),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后这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6,95%CI:0.3393.169,P=0.95)。结论对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而言,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人群女性年龄偏大、并存疾病更多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sumSTE)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sumSTE〈0.1mV)、B组(0.1mV≤sumSTE〈0.3mV)、C组(0.3mV≤sumSTE〈0.7mV)和D组(≥0.7mV),观察sumSTE与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衰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共有225例患者。男性156例,女性69例,年龄(61.3±12.7)岁。急性前壁梗死118例,非前壁心肌梗死107例。A组LVEF明显高于C组(57.68±6.72%比54.33±8.50%)和D组(57.68±6.72%比51.27±9.20%)。B组LVEF高于C组(57.60±8.40%比54.33±8.50%)和D组(57.60±8.40%比51.27±9.20%)。C组LVEF高于D组(54.33±8.50%比51.27±9.20%)。A、B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MACE发生率低于C组(14.1%比33.3%,χ2=6.164,P=0.012)和D组(14.1%比50.5%,χ2=19.392,P=0.001)。B组、C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比33.3%,χ2=0.621,P=0.285)。但B组MACE发生率低于D组(26.1%比50.5%,χ2=6.674,P=0.008)。C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33.3%比50.5%,χ2=3.582,P=0.044)。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残余ST段抬高与患者住院期间左室EF值、6个月内MACE发生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行急诊PCI,观察组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早期PCI;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心肌灌注情况及PCI后7 d、6个月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PCI前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为2~3级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PCI后TMPG为2~3级者比例高于PCI前(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TMPG分级为2~3级者比例与PCI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后7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个月LVEDD、LVEDV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CI后6个月LVEDD、LVEDV低于PCI后7 d,LVEF高于PCI后7 d(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行早期PCI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脉压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ASTEMI行PCI治疗的患者389例,根据脉压分为A组:脉压≤20mm Hg,n=122;B组:脉压20~60mm Hg,n=138;C组:脉压60mm Hg,n=129。观察不同脉压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PCI术前、术后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的血流情况,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观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峰值情况;对比术后1周6min步行距离;对比术后1周死亡情况;对比PCI术后1周与术前脉压的变化。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与累及部位由轻及重依次为B组、C组、A组(均P0.05);3组罪犯血管PCI术前血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优于C组,更优于A组(均P0.05),PCI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少到多依次为B组、C组、A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CK-MB、cTn-I、NT-proBNP峰值3组间对比均表现为B组C组A组[CK-MB:(57.3±26.4)比(89.4±39.6)比(112.5±48.2)U/L,P0.05;cTn-I:(11.8±5.2)比(15.5±6.4)比(35.0±16.9)μg/L,P0.05;NT-proBNP:(1027.6±629.7)比(2301.1±712.5)比(3239.3±873.6)ng/L,P0.05]。6 min步行距离B组优于C组,更优于A组[(510.7±97.9)比(451.2±92.6)比(378.4±85.6)m,P0.05]。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表现为A组C组B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源性休克是A组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但3组间心源性死亡病因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A组脉压取得明显有益的改善。结论脉压对ASTEMI患者PCI近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PC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2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以及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STEMI急诊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21%。前降支闭塞引起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闭塞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梗死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h以上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STE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见并发症,其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及冠脉再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对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25例的基线资料、心电图资料以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时间SOTB(>3 h及≤3 h)术前、术后1 h ST段抬高总和恢复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SOTB≤3 h组PCI治疗后1 h ST段完全回落≥7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4%vs.43.2%,P=0.005);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9%±7.64%vs.53.80%±9.03%,P=0.014);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9%vs.35.4%,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中SOTB短,ST段回落就迅速而完全,住院期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观察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了解冠脉再通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中185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完全闭塞156例,次全闭塞或部分再通者32例,共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5例,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开通时间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4小时组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4~8小时组、〉8小时组。结论直接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率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随着血管的开通,可以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小时内开通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高,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曲美他嗪。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的cTnI、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应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院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13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终点为出院后全因死亡,记录患者出院死亡情况并分析影响出院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6.38±14.21月。随访期间共有27例死亡,43例失访,失访率10.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8.927,P=0.037)和Killip分级Ⅰ级(HR=2.546,P=0.034)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相关。所有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9%、7.3%、7.9%、10.1%。年龄≥60岁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组(7.7%比0.7%,11.6%比0.7%,12.7%比0.7%,16.0%比0.7%,均P0.001)。KillipⅠ级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也比KillipⅠ级组高(12.7%比2.5%,19.8%比3.5%,19.8%比4.4%,26.5%比5.5%,均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率仍较高。年龄≥60岁和Killip分级Ⅰ级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高血糖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巨野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8例,依据发病后血糖高低及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高血糖介入组(A组,n=50)、高血糖非介入组(B组,n=53)、正常血糖介入组(C组,n=57)、正常血糖非介入组(D组,n=58)。记录4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心率、Killip分级、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及肌钙蛋白I峰值、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4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心率、Killip分级Ⅰ级者所占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肌钙蛋白I峰值、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随访12个月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A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C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D组(P0.05),而A组与C组患者、B组与D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9个月后,B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延长随访时间至第12~18个月时,B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D组(P0.05)。结论无论是否合并高血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改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最佳治疗方案,而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中发生心动过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安贞医院连续收入的首次急性STEMI并行PPCI的患者448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心动过缓分为心动过缓组和对照组。术中发生心动过缓定义为术前心率≥60次/分,术中心率持续性或一过性60次/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首次急性STEMI患者PPCI术中发生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结果 PPCI术中心动过缓患者105例,对照组343例,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3.43%。研究共纳入32个指标,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罪犯血管完全闭塞、罪犯血管是前降支、罪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单多支血管病变、无复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和血红蛋白等参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无复流(OR=3.033,95%CI:1.479~6.223)和罪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OR=2.652,95%CI:1.602~4.391)可作为预测PPCI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复流和罪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可作为预测首次急性STEMI患者PPCI术中发生心动过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行早期介入治疗的NSTEMI患者,术中行微血管功能评估。监测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计算cTnI绝对量的围手术期变化(ΔcTnI)。使用配备多普勒和压力传感器的导丝同时测量基线及充血期间的冠状动脉内压力和流量,计算相关血液动力学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入选41例。结果: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冠状动脉压力显著改善。PCI术后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运重建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9±13.86)vs.(90.99±20.51) mmHg.cm~(-1)·s~(-1)(P0.001)。25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PMI)。在未发生PPMI患者组中,围术期IMR无明显改变(80.18±9.35)vs.(82.21±7.38) mmHg.cm~(-1)·s~(-1)(P0.05)。在发生PPMI的患者中,PCI术后IMR显着增加(72.47±3.11)vs.(96.62±4.83) mmHg.cm~(-1)·s~(-1)(P0.001)。术前IMR与术前FFR之间无相关性(r=0.233,P0.05)。IMR围术期变化值与cTnI围术期变化值成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与PPMI的发生有关,发生PPMI患者的微血管功能显著恶化。IMR有利于对PCI术后微循环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