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方突触由星形胶质细胞(AS)、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1,2],在功能上作为一个整体调控长时程增强(LTP),影响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LTP是指一种发生在神经细胞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持久增强的现象[3]。研究表明,LTP效应与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记忆功能的提高是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诸多神经系统疾病存在海马LTP功能的抑制,学习记忆功能的受损[4],如阿尔茨海默病(AD)、脑卒中、脑瘫(CP)等疾病[5,6]。  相似文献   

2.
突触体素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敏  高玉兴 《山东医药》2010,50(9):111-112
突触体素(Sy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的钙结合酸性糖蛋白,1985年首先在鼠脑和牛脑突触囊泡中发现。因其分子量为38kD,又称p38蛋白。研究表明,Syn在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检测突触的密度和分布、阐述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就Syn的生理特性、功能及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变化与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是突触后致密物(PSD)的主要构成蛋白之一。CaMKⅡ因其特殊的自身磷酸化机制,可形成突触后膜长时程增强效应(LTP).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CaMKII尚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且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aMKⅡ的独特结构、自身磷酸化机制及其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生物信号通过突触前膜经突触传递到突触后膜。突触数量和功效的改变可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1〕)。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突触后致密区(PSD)是突触后信号转导和整合的结构基础,而PSD-95是新近在谷氨酸能突触的PSD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2〕),能够整合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信号。该蛋白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本文就PSD-95与突触可塑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癫痫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癫痫发病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性不平衡所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平衡主要与离子通道、突触传递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有关。现就该方面的研究动态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来源于肠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重要功能性蛋白,在肠神经系统中发挥营养神经元、促进突触重塑、抗炎等重要作用。目前GDNF在胃肠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GDNF及其配体、相关信号通路、与肠道内稳态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膜相关性鸟苷酸激酶(membrane 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MAGUK)是一类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PSD),定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后致密区,包括PSD-95、SAP-102、PSD-93和SAP-97.MAGUK家族成员含有多个蛋白结合位点,这些特殊的结合位点负责介导多种信号的转导.MAGUK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要综述了MAGUK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s,AD)多发于老年 ,主要为记忆障碍 ;受损脑区主要为联合皮质区、海马结构等 ;突触丢失是衰老尤其 AD病理特征之一。研究显示突触丢失在记忆障碍中起重要的作用[1 ] ,然而突触丢失的原因及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老年期雌激素 (E)、褪黑素 (MT)水平同时大幅下调 ,有些实验显示 E、 MT水平能影响突触的可塑性 [2~ 3] ,但是 E、MT单独及联合缺乏影响突触的可塑性的能力比较至今未见研究报道。突触泡膜素(SYN)是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蛋白 ,可用来反应突触的可塑性。因为 E、MT分别主要在卵巢、松果体产生 ,…  相似文献   

9.
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是膜相关的鸟苷酸激酶(MAGUK)家族的一员[1],是突触的支架蛋白与复杂的蛋白一蛋白作用区.PSD-95的结构中包含了3个PDZ区,一个SH3区或WW基序(两个保守的色氨酸残基)和一个同源的鸟苷酸(gGK)区,其中PDZ结构域在不同膜蛋白中具有不同结构.PSD-95在突触部位发挥较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与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它们在突触中的定位.本文仅对PSD-95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作用的某些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及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ALS)等。在AD、PD、HD、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物或患者的尸检中发现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Par)-4升高,阻断这些疾病中Par-4的表达能抑制神经元的死亡,表明Par-4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1])。Par-4与氧化应激、β淀粉样肽、神经元突触功能障碍、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D2受体(D2DR)等关系密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遗传因素对AD的影响预计高达80%[3]。AD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为神经元大量减少以及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形成。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通过蛋白水解产生。SP由Aβ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海马、杏仁核等区域,对神经元和突触具有毒性作用,可以破坏突触膜,引起神经细胞凋亡。NFTs是AD另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多出现在皮质海马及Meynert  相似文献   

12.
突触融合蛋白 1A属于突触前膜受体 ,参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及神经递质释放 ,传递神经信息。近年研究表明 ,突触融合蛋白 1A也存在于胰岛 β细胞膜及微粒体膜上 ,参与钙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 ,影响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胞吐 ;对 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和患者研究显示突触融合蛋白 1A与 2型糖尿病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数目为神经元的10~50倍,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生理病理起着重要作用,支持和保护神经元、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突触的形态与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中,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影响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突触融合蛋白1A属于突触前膜受体,参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及神经递质释放,传递神经信息。近年研究表明,突触融合蛋白1A也存在于胰岛β细胞膜及微粒体膜上,参与钙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影响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胞吐;对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和患者研究显示突触融合蛋白1A与2型糖尿病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约50%的中枢神经突触部位以GABA为递质.在人体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神经兴奋性与信息加工、神经可塑性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研究发现,血肿占位效应、凝血酶、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水通道蛋白-4 (AQP4)的表达等在脑出血后周围组织水肿形成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朊蛋白病是一类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继癌症、艾滋病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该类疾病临床罕见,其致病因子—传染性朊蛋白(scrapieprion protein,PrPsc)作为新的致病因子已引起极大关注。人类朊蛋白病包括Creutzfeldt-Jakob病(CJD)、Kuru病、Gerst  相似文献   

18.
<正>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由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SP)、高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及神经元丢失构成AD脑组织中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最近的研究显示,突触丧失亦是AD脑组织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神经病理改变,是AD早期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的病理学基础。通过对AD患者尸体解剖研究发现,AD脑组织突触功能低下,不同脑区内许多与突触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异常,其中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的突触囊泡回收蛋白在AD脑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本研究就AD的突触病理改变及网格蛋白介导的突触囊泡内吞蛋白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9.
边缘性脑炎(LE)是指选择性地累及边缘性结构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电压门控钾通道(VGKC)为镶嵌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膜上的糖蛋白,是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组成元件,在维持静息膜电位和神经元动作电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VGKC自身抗体相关性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体内能与VGKC发生免疫共沉淀的抗体主要是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和接触蛋白相关样蛋白2(Caspr2),故其可分为抗LGI1抗体阳性LE、抗Caspr2抗体阳性LE、LGI1和Caspr2抗体阴性LE。本文对VGKC自身抗体相关性L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VGKC自身抗体相关性LE临床诊治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异性激动小鼠α7神经型尼古丁受体(α7n AChR)水平对海马组织中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月龄非转基因C57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腹腔注射0.5、1.0 mg/kg、3.0 mg/kg PNU282987组各8只。采用Real-time 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小鼠海马组织中囊泡相关蛋白突触素(Syn)、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和突触后致密物(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 PNU282987组、3.0 mg/kg PNU282987组中突触相关蛋白Syn、PSD-95、SNAP-2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特异性激动小鼠α7n AChR能够使海马组织中突触相关蛋白水平表达增加。这可能提示了α7n AChR与突触密切相关,这可能与其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