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并行急诊PCI,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30 min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试验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方法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QT间期离散度、QTcd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QT间期离散度、QTcd上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24、48、72 h QT间期离散度、QTc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对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PCI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这可能与前列地尔抗炎、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61例和恶性心律失常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数据[ST段抬高的程度(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峰-T终点(Tp-Te)间隔、离散度和Tp-Te/QT、碎片QRS波];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心电图的STE、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Tp-Te间隔、Tp-Te/QT、碎片QRS波3个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9、-2.367、-2.011、-4.596、-5.714、35.158,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离散度、Tp-Te/QT、ST段抬高、碎片QRS波3个是影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3(1.082~1.165)、5.983(1.111~32.224)、3.995(1.147~13.911)、2.945(1.131~7.665),P 0.05]。列线图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3(95%CI:0.879~0.922)。结论 QT离散度、Tp-Te/QT、STE和碎片QRS波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由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方法 将8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组),分别观察治疗4周前后QT间离散度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及交界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P<0.01),QT间期离散度显著减小(P<0.01).结论 稳心颗粒显著影响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并有明显抗心律失常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选择6例直接急诊PCI术失败未能行早期再灌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前半小时与术后即刻、术后3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第3天、第7天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后6小时QTd即明显下降(P<0.01),术后24小时下降至高峰,此后维持稳定。治疗组术后6小时以后QTd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直接PCI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使患者QT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口服替格瑞洛对血小板聚集率及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观察两组在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QTd的变化。结果急诊PCI治疗前有2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急诊PCI后,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QTd在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P0.05);氯吡格雷组术后2、24 h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24 h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术后2、24 h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P0.05);氯吡格雷组QTd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替格瑞洛组QTd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下降更明显(P0.05);住院期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前及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更快、更强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缩短QT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于入院后接受常规处理并行急诊PCI治疗,研究组于PCI术前30 min口服尼可地尔10 mg,并于术后继续服用尼可地尔5 mg/次,3次/d,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点口服同等剂量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间期离散度(QTcd)。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为14.58%和33.33%,均低于对照组的37.50%和68.75%(P&lt;0.05)。两组术前QTd、QTcd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gt;0.05),术后各时点QTd、QTcd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组内不同时点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术后6、24、48、72 h研究组QTd、QTcd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无失访,研究组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9.17%(P&lt;0.05)。结论 尼可地尔可以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的ST段抬高现象,比较ST段抬高和继发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的关系,找出预警指标。方法:对9 900例疑似冠心病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阳性人数3 002例。同时检出ST段抬高者29例,并对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ST抬高程度、冠状动脉狭窄、T波顶峰后宽度(TaTe)、T波顶峰后宽度/QT间期(TaTe/QT)、QT离散度(QTd)、修正的QT离散度(QTcd)、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早)和症状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9 900例检查者中阳性率30.32%;ST段抬高发生率为0.29%。4例并发心肌梗死,5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同时发现,ST段抬高程度、形态、冠状动脉狭窄、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TaTe、TaTe/QT、QTd、QTcd、RONT及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室性心动过速时TaTe/QT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心肌梗死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提示冠状动脉存在严重固定狭窄或/并痉挛,并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有并行关系,尤其TaTe/QT比值,是最有预警可能发生室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口服及术后给予维持剂量口服治疗对T波峰末间期(Tp-e)、Tp-e/校正QT间期(QTc)比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68例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即替格瑞洛组(n=34)与氯吡格雷组(n=34),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Tp-e、Tp-e/QTc比值变化。结果 68例患者中,急诊PCI治疗前有2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急诊PCI后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Tp-e、Tp-e/QTc比值在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P0.05);氯吡格雷组PCI术后Tp-e、Tp-e/QTc比值较术前有明显缩短(P0.05),替格瑞洛组PCI后Tp-e、Tp-e/QTc比值较术前有明显缩短(P0.01),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Tp-e、Tp-e/QTc比值缩短更明显(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及术后给予维持剂量口服,Tp-e、Tp-e/QTc比值下降更明显;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Tp-e、Tp-e/QTc比值延长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抽吸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Tp-e及Tp-e/QT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期在12h内行直接PCI的罪犯血管(IRA)内存在血栓负荷重的STMEI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血栓抽吸组(血栓抽吸 PCI)及对照组(单纯PCI)。测量两组PCI术前及术后2h心电图中Tp-e及Tp-e/QT比值。并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风险因子、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PCI术前Tp-e及Tp-e/QT比值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血栓抽吸组PCI术后ST段回落大于70%的比率、Tp-e及Tp-e/QT比值减少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至出院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时应用血栓抽吸可以更多地减少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Tp-e及Tp-e/QT比值,降低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血栓抽吸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微循环再灌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年住院治疗的47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J波的形态、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及最明显的部位,同时统计QT离散度、Tp-e、Tp—e/QT、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等。结果根据诊断标准确定9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J波,发现J波形态多变,J波出现的时间为发病后(3.9±2.6)h,消失的时间为(26.5±17.9)h。与不伴J波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J波的患者QTd、Tp—e和Tp—e/QT明显增大(P〈0.05);合并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合并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不伴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和/或右心室心肌梗死的J波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多累及下壁或右心室,该类患者的QTd、Tp—e和Tp—e/QT增大,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 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测定最大QT间期的导联选择及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与恶性以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1.比较最大QT间期的所在导联;2.比较室速/室颤患者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导联在V1~V3;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5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5±20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定和QT离散分析时,正确的选择应在胸前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已收治的140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心律失常类型分为三组,室性心动过速组42例,室性早搏组72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6例,分析比较各组Tp-Te间期及Tp-Ted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性别、年龄、BMI、Killip分级、吸烟、饮酒、高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FPG、Tp-Te、Tp-Ted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TG、CHOL、LDL-C、K+、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18.
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作用。方法对50例心肌梗死后病情稳定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开始服用稳心颗粒;而对照组48例仅进行标准治疗而不给予服用该药,治疗1个疗程(28日)后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观察。结果1、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室性异搏次数和室上性异搏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异位搏动次数的减少更为明显。2、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DNNI所有窦性心率R-R(NN)问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记录中每5mi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PNN50(全程记录中相邻NN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和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均显著增加,但治疗后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SDNN,SDANN,PNN50增加更为明显。结论在心肌梗死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可以更好的减少心肌梗死后患者室上性和室性异位搏动的发生次数,同时可以明显增加其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113例AMI随机分为FDP治疗组和常规组,由专人测定QT间期,用公式QTc=QT/ 进行校正,校正后的离散度即为QT间期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并通过Holter或心电遥测观察两组室性心律失常,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完毕后,QTcd明显缩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DP有保护心肌,缩小QTcd,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心电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时心电图变化,包括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及不同ST段回落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关系。结果:在200例STEMI患者中,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86例。IRA开通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112例。PCI后ST段明显回落组为126例,ST段部分回落组45例,ST段无变化组29例。结论:IRA开通后常可出现心律失常,有时甚至是致命性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均可转危为安;当ST段回落明显时,开通IRA冠状动脉血流较好;而ST段回落较差与再灌注血流不良相关联。因此心电监测是保证直接PCI顺利进行的关键,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