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脑与心脏联系密切,两者可相互影响与作用,大脑可向心脏发送调控信号,而心脏可通过改变灌注来影响脑。癫痫及癫痫发作可以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而源于心律失常导致的脑灌注异常可以引起脑功能异常。下文通过阐述心脏的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支配,探讨癫痫及癫痫发作时心律失常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从而有助于癫痫及癫痫发作与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肿瘤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肿瘤与心律失常发生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肿瘤治疗相关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增加了肿瘤患者的死亡率。肿瘤导致心律失常可能与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心脏毒性作用相关。因此,加强对肿瘤相关心律失常的具体原因及机制的研究,及时预防肿瘤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与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3年内200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明确其类型及发病率与原发病、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结果各种心律失常中房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室早及房早,原发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多见,而心腔内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腔内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脏内广泛分布着交感神经并受其支配,交感神经在调节心率、心脏传导、心肌收缩和舒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在很多心脏疾病中,交感神经的分布、密度、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即我们所述的交感神经重构。心律失常在临床很常见,长期以来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而近几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心脏疾病中伴有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与心肌组织重构、电重构的相互影响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对交感神经重构进行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可能是控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心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脏超声、CT、MRI及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 ,心脏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 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1.1 流行病学 :心脏原发性肿瘤十分少见 ,尸检显示其发生率仅为 0 .0 5 % ,而继发性转移瘤的发生率则可高达 1%。原发性肿瘤在成人中最常见的是心房粘液瘤 ,儿童中则是横纹肌瘤。原发性肿瘤中恶性肿瘤占四分之一 ,主要为血管肉瘤和横纹肌肉瘤。1.2 临床特征 :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 ,主要有栓塞、阻塞表现及心律失常。栓塞既可能是瘤栓本身 ,也可以由瘤周血栓脱落引起 ,因而所获栓子都应作病理检查。阻塞和心律失常则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TICM)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8例顽固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根治及药物治疗,观察心律失常控制后心脏形态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个月随访,11例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完全恢复,7例好转。结论 快速心律失常可致心脏扩大和心肌病变,根治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形态和心脏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帅维  黄鹤 《心脏杂志》2019,31(3):327-330
肥胖易诱发心律失常,并且治疗手段有限。现有证据表明肥胖致心律失常与心脏钾离子通道异常有关。研究肥胖患者心脏钾离子通道功能表达和电生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对肥胖致心律失常的认识,发现新的致病机制,找出新的治疗靶点,对于肥胖患者意义重大。本文旨在探讨心脏钾离子通道与肥胖致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一般心电图检出率可达16~36%。由于老年人心脏功能储备不足,心律失常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更易使心功能发生障碍,各脏器灌注不足而发生功能不全,因此老年人心律失常更有临床意义。本文对老年人心律失常250例进行分析,并对老年人心律失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心肌病是指一类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根据WHO基于解剖和生理特点的分类,心肌病可分为肥厚型、扩张型、限制型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四种。其中扩张型、肥厚型以及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最初阶段的心肌病原发性的病理改变以及终末阶段严重的心力衰竭都可以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脏性猝死。然而,由于病理特点的不同,室性心律失常在这三种心肌病中临床表现及其内含的转归意义也各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及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是心肌病治疗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对心律失常机制及转归意义具有深刻的理解。循证医学及新的治疗手段诸如射频消融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出现使之更为确切并且有效;而分子心脏病学的发展使从心肌细胞甚至更微观的水平来理解及治疗心肌病成为可能。目前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主要是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务人员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临床关注重点多集中于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血管毒性, 然而针对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关注较少, 研究尚不充分。肿瘤与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真实世界中肿瘤患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尚不明确;②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识别、管理、危险分层及预防策略;③肿瘤本身及不同抗肿瘤治疗导致心律失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为肿瘤患者的心律失常防治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心肌病是指一类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根据WHO基于解剖和生理特点的分类,心肌病可分为肥厚型、扩张型、限制型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四种。其中扩张型、肥厚型以及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最初阶段的心肌病原发性的病理改变以及终末阶段严重的心力衰竭都可以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脏性猝死。然而,由于病理特点的不同,室性心律失常在这三种心肌病中临床表现及其内含的转归意义也各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及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是心肌病治疗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对心律失常机制及转归意义具有深刻的理解。循证医学及新的治疗手段诸如射频消融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出现使之更为确切并且有效;而分子心脏病学的发展使从心肌细胞甚至更微观的水平来理解及治疗心肌病成为可能。目前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主要是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务人员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时,而抗抑郁药物和电休克疗法又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显示出抑郁症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状态、心脏离子通道异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如何作用于心律失常的,需要对正常心脏纤维的电生理学有所认识。本篇旨在概述正常心脏动作电位的离子和电生理学基础。以后各篇将叙述正常电生理功能的失调及其在促发心律失常上的含义,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心脏细胞电生理学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等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电重构、结构重构以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型降糖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可以减少糖尿病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 从而改善预后。SGLT2抑制剂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脏电重构、结构重构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深入研究SGLT2抑制剂降低糖尿病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可为糖尿病相关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肿瘤坏死因子-α致体外大鼠心脏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大鼠心脏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初步探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外心脏灌流模型观察TNF-α对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TNF-α对单个分离心肌细胞钙浓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NF-α灌流能引起体外心脏室性心律失常,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多(P<0.05);经TNF-α受体抗体预处理后同等浓度的TNF-α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较前明显减少(P<0.05)。200kU/LTNF-α可使心肌胞内钙荧光强度增加(121.0±13.3)%;TNF-α受体抗体预处理,TNF-α仅能使胞内钙荧光强度增加[(13.5±3.7)%,P<0.01]。结论:TNF-α能够引起体外心脏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TNF-α使心肌胞内钙短时间大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人类心脏节律主要被窦房结(SAN)控制。窦房结内纤维化对SAN起搏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重要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SAN中纤维化的量与心率呈负相关,而与年龄和心脏大小呈正相关,并可维持心率相对稳定。SAN内纤维化的病理上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近几年来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增多可引起窦房结纤维化病理性上调。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Camm等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高。那么,老年人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否都属于与“年龄相关”的改变,老年人的心律失常是否都具有临床意义而需要积极治疗,这是目前在老年医学领域中经常遇到,并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心脏随龄的易感性改变心脏随龄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突出的改变是心率随增龄而减慢。这主要是由于进入老年期,心脏的自律性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节功能逐渐减退。表现在一天24小时中,老年人心率的易变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有关,而心率变异性是公认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指标。近期研究多集中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率变异性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探讨二者相关性的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寻找早期预警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并适时调整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许多化疗药物,包括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其机制既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促心律失常作用,也可能是由于药物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导致心律失常。本综述总结了化疗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探讨可能机制,并对心律失常的危险评估、心脏监护和化疗、随访期间心律失常的治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常孕妇24小时的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正常孕妇的HRV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探讨孕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情况 ,对 6 9例孕妇(按妊娠周期分成 3组 )和 30例正常未孕妇女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监测 2 4h的室性心律失常 (PVC) ,对其时域、频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怀孕各组大部分时域、频域指标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但与妊娠周期无关 ;而怀孕伴PVC与怀孕无PVCHR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怀孕伴PVC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HRV分析对临床评价孕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