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山县、河南省卢氏县、江西省于都县、贵州省三穗县和四川省通江县贫困农村地区12≤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差异。方法在上述5个贫困县,采用分层抽样获得调查村,对村中所有12≤月龄≤35留守儿童养育行为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留守家庭类型对看护人养育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留守儿童680人,其中68.5%的调查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祖辈看护人占73.0%。在儿童12≤月龄24和24≤月龄≤35,在控制了看护人性别、民族、是否抑郁、地区及经济情况等因素后,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早期启蒙和回应性养护"养育行为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81倍(95%CI=1.67~4.73)和3.16倍(95%CI=1.81~5.49),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至少2种积极养育行为的情况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59倍(95%CI=1.55~4.35)和2.77倍(95%CI=1.57~4.92)。在儿童24≤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看护人实施"儿童拥有图书"行为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儿童的1.89倍(95%CI=1.09~3.29)。结论不同的留守类型对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存在影响,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的看护人养育行为劣于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地区0~3岁留守儿童语言能力可疑发育迟缓情况及其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分层配对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调查江西省于都县、四川省通江县、河南省卢氏县、贵州省三穗县、河北省平山县的878名0~3岁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Chinese, Third Edition,ASQ-3)评价儿童语言能力可疑发育迟缓情况。以语言能力可疑发育迟缓为因变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计算调整混杂因素之后亲子互动过少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被调查地区0~3岁留守儿童语言能力可疑发育迟缓率为11.9%,控制了儿童性别、月龄、留守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后,亲子互动过少、看护人抑郁及儿童每日视屏时间过长是0~3岁留守儿童语言能力可疑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0(95%CI:1.94~5.98)、2.00(95%CI:1.27~3.17)、2.00 (95%CI:1.01~3.99)。结论我国农村地区0~3岁留守儿童语言能力发育状况不容乐观,亲子互动过少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择的7585名≤7岁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看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亲外出组看护人看护意愿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41.1%、55.4%和3.5%,双亲外出组分别为19.5%、71.4%和9.1%.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年龄、家庭年人均收入、社会关系和母亲外出务工时间、抚养费以及留守儿童年龄、生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年龄等与看护意愿有关.结论 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有待提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必要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方法:基于1991—2009年中国农村健康和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外出务工对0~6岁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可以显著提高6~12岁儿童的体重水平,12~18岁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明显迟缓;其次,相对女性而言,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身体健康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父母外出务工对女孩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结论:对我国农村留守家庭成员而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留守成员照顾儿童饮食起居方面的时间增加,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逐渐取消造成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从本质上解决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关键;另外,政府出面组织预防保健、营养膳食等活动也可缓解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食盐加碘与贫困农村地区0~35月龄儿童早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贫困农村地区0~35月龄儿童为调查对象,询问家庭碘盐食用情况,并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评价儿童早期发展水平。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家庭食用碘盐是否影响看护人抑郁、儿童喂养和养育行为,进而影响儿童早期发展。结果共纳入0~35月龄儿童2591人,其中家庭使用非碘化盐的儿童59人,占2.3%。家庭食用非碘化盐的儿童可疑发育迟缓率为62.7%,显著高于家庭食用碘盐儿童(32.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食用非碘化盐的儿童可疑发育迟缓患病风险显著高于食用碘盐儿童(OR=1.81,95%CI:1.01~3.23)。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家庭食用非碘化盐可以显著增加看护人抑郁风险,降低儿童拥有玩具和对儿童早期学习的支持,进而增加儿童可疑发育迟缓风险。结论家庭食用碘化盐通过改善看护人心理状态和促进适宜的养育看护行为,从而对儿童早期发展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寻找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措施.[方法]从皖南某两个县各抽取1所小学和初中,共计1098人,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皮脂厚度等指标,并比较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有关身体发育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1]有51.7%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2]父亲外出务工组和父母亲都外出务工组舒张压低于无外出务工组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分别为:t=2.93, P=0.0034; t:2.36, P=0.0182,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父亲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低于无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 P<0.0001;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3]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90%,超重发生率为14.12%,肥胖的发生率为5.19%,其中低体重发生率在父母有无外出务工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 P=0.023).[4]因心情不适而请假天数和父母外出务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1, P<0.01).[结论]加强对留守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营养和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7.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农村7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随机选择的7585名7岁及以下留守儿童和7557名对照组儿童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单亲、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对照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4.9%、17.9%和16.3%;低体重率分别为7.2%、8.3%和7.6%;消瘦率分别为3.1%、3.4%和3.3%;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8.9%、20.6%和18.7%.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高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留守儿童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散居、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每周吃早餐次数、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主要看护人类型等因素与留守儿童生长迟缓有关;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佝偻病等因素与留守儿童低体重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尤其双亲外出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县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该县402名0~6岁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该县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分别为-1.75±1.64、1.07±1.53和-0.35±1.00;生长发育迟缓率为20.15%、低体重或消瘦率为6.22%、超重或肥胖率9.95%、贫血率为23.88%。多因素分析显示:生长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父亲打工时间、三餐能否保证、贫血及与看护人的关系;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是生活情况、出生后6个月内喂养方式、三餐能否保证;低体重或消瘦的影响因素为母亲打工时间。结论该县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问题相对突出,减少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可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危险行为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六安市2所全日制初中2 139名年龄≤14岁学生进行危险行为和心理因素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810名(37.87%),其中父亲外出打工334人(42.47%),母亲外出打工146人(18.02%),父母均外出打工320(39.51%);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吸烟行为比例为8.22%,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3.80%及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7,P=0.003;χ2=10.504,P=0.001);父母均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每周饮酒≥1次比例为11.25%,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6.4%及父母未外出打工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28;χ2=4.315,P=0.038);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因饮酒打架≥1次/学期的比例为9.59%,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4.65及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的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2,P=0.038;χ2=4.127,P=0.04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上网行为比例为17.08%低于父母均外出打工的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3,P=0.0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年级(OR=0.646)、性别(OR=0.146)是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危险行为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母亲外出打工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7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询问调查方法,对随机选择的1691名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营养K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看护人的营养知识知晓率、积极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较低,分别为59.9%、59.5%和41.8%,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看护人更低,分别为47.8%、55.4%和3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看护人营养KAP与看护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看护意愿及儿童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营养KAP水平较低,应开展留守儿童看护人营养KAP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2].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3].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分离,亲情缺失,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身心方面发展较快,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4-8].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9],从而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这一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10],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早期综合干预对贫困农村地区0~3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为国家开展留守儿童早期关爱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调查山西省和贵州省6个贫困县内1 157例0~3岁留守儿童。其中4个县为干预组,2个县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接受基本的儿童保健服务,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早期综合干预服务。干预两年后进行效果评价,获得1 248例样本。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中文版—第三版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进行测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归因百分比对干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控制基本信息后,干预措施所致干预组粗大动作能区、精细动作能区、解决问题能区和个人社会能区可疑发育迟缓率分别下降5.7%、7.4%、6.5%和6.2%。以上各能区迟缓率的下降,依次有65.5%、60.7%、52.8%和66.7%归因于干预措施。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可以显著改善0~3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该模式可以考虑在贫困农村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对照研究。选取长治市3县区共983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采用儿童行为问题父母评价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结果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检出率为59.7%,非留守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0.0%。两者比较,以留守儿童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59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外出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等为初中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严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留守儿童父母应避免双方长时间外出打工,外出期间应多与子女沟通,关注其心理、行为健康。  相似文献   

16.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汉川市6所中小学生2548名(留守儿童1284名,非留守儿童1264名),使用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不同打工类型的留守儿童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焦虑、敌对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能主动向老师倾诉心事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2%。结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有一方家长在家作为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自己继续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中学生~([1])。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缺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2-7]),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中学生~([8])。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创伤、威胁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是个体面对生活压力与挫折时的一种反弹能力~([9-11]),一般具有普遍性,在个体遇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从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河北省数据库提取≤5岁农村儿童信息,分析留守儿童(270人)与非留守儿童(752人)身高、体重发育情况;以库中留守儿童中发育异常者为病例组,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留守儿童身高、体重发育影响因素。结果河北省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构成比为78.1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8.88%(X~2=374.90,P=0.000);营养不良构成比(53.33%)高于后者(9.07%)(x~2=262.01,P0.01)。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外出务工(OR=26.05,P=0.006)、体重异常(OR=3.85,P0.01)是留守儿童身长发育的危险因素;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较高可以促进儿童体重的增长(OR=0.46,P=0.004),儿童身长异常是体重正常增长的危险因素(OR=2.60,P0.01)。结论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务工尤其不利于其身长发育,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利于其体重增长,婴幼儿身高与体重质量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状况及个性特征,为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以广西扶绥县、武鸣县、田东县8所小学在校3~6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留守儿童入选的标准为父亲和(或)母亲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外出务工时间超过6个月,或者2007年12月以前外出时间超过或者等于2年的:结果共调查儿童1161人,其中男性640人,女性521人;留守儿童271人,非留守儿童890人.1161名儿童中有行为问题的共135人,总检出率为11.63%。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9.6%(P〈0.05);留守儿童在E分量表、L分量表得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P分量表和N分量表的得分上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有留守时间(OR=3.540)、性别(OR=3.904)、个性内外向类型(OR=1.528)、个性情绪稳定类型(OR=1.723)。结论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