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对1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方法 对该学校暴发疫情的急性胃肠炎病例、厨房工作人员及病例对照采集肛拭子标本,提取核酸RNA,应用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核衣壳编码区RT-PCR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1份患者肛拭样本中有16份GII型诺如病毒实时荧光RT-PCR阳性;所有标本的札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阴性。14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获得321bp目标片段序列,彼此间核苷酸相似性100%,提示同一来源;GenBank的BLAST结果显示,本次诺如病毒疫情毒株与GⅡ.2的参考株AY134748(Snowmoutain/1976/US)、X81879 (Melksham/1989)同源性最高,进化树上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属于GⅡ.2群。结论 该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GⅡ.2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夏光辉  潘欢弘  谢昀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0):1234-1236
目的 查明一起疑似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原因,防止疫情扩散,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采取查看门诊日志、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病例搜索,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现场查看当地卫生状况和集中式供水情况,将采集到的水样和病例呕吐物、排泄物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探究可疑病因。 结果 共搜索到106例病例,全部集中在一个村庄,病例分布与该村集中式供水范围一致,末梢水、患者呕吐物以及12份肛拭子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Ⅱ型核酸阳性,阳性率为87.5%;卡方检验提示饮用自来水(χ2=27.310, P<0.001)和使用自来水(χ2=26.330,P<0.001)与发病明显相关。 结论 供水管道存在渗漏、诺如病毒经供水管道传播为此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农村地区集中式供水的监测与管理,防止介水传播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调查广东省清远市某午托机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探索暴发的可能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制定疫情防控措施。 方法 2020 年11月7日,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病例搜索,开展病例个案调查,自制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子标本、环境涂抹样标本,检测诺如病毒核酸。 结果 2020年11月2—13日,该起事件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40 例,其中午托机构共报告36例,非午托机构病例4例(均为某校学生,午托机构病例关联病例);16份肛拭子标本检出GⅡ.2型诺如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午托机构的主场所,不同活动场所人员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暴露在主场所(RR=3.266,95%CI:1.126~9.475)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次暴发疫情由GⅡ.2型诺如病毒引起,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不排除气溶胶传播。及早识别及隔离传染源,对患者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规范清理和消毒,加强通风是有效防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传播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强对午托机构的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规范开展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晃侗族自治县某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流行特征,查找学校群体性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8月31日-9月5日新晃县某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7.0对罹患率进行检验,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报告病例63人,罹患率9.14%;住校生与非住校生(χ2=8.765,P=0.003)、男生与女生(χ2= 5.344,P=0.021)、饮用学校自备水与未饮用者(χ2=101.861,P<0.001)之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2份, 4份标本诺如病毒核酸阳性, 其中2份为诺如病毒GⅠ型,2份为诺如病毒GⅡ型。 结论 本次事件是学校水源水受污染引起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5.
祁艳秋 《中国校医》2018,32(11):851-853
目的 调查1起幼儿园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方法 建立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病例呕吐物、粪便或肛拭子、食品、炊餐具与饭菜配送用具、饮用水及饮水用具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发现病例27例,全部为该园大一班儿童,全园罹患率为4.18%(27/646);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用餐时使用毛巾”(OR=5.45,95% CI:2.37~8.26)是导致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经PCR检测,1份病例呕吐物和2份肛拭子标本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 本次疫情为1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采取规范患病儿童管理、开展疫情监测报告、严格实施园内消毒、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开展健教宣传沟通等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终止。  相似文献   

6.
彭芳  姚栋  叶文  黄政  陈静芳  徐明忠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1):1328-1331
目的 对长沙市2017年5月一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中的病毒基因型别进行鉴定,并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采集疫情中4份病例粪便标本和2份饮用井水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诺如病毒GI和GII型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测定ORF1与ORF2连接区域序列并进行基因型别鉴定,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 采集的6份标本中有2份病例标本和1份井水标本诺如病毒GI型阳性,基于核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发现ORF1区域序列位于GI.P11型别分支,ORF2区域序列位于GI.6型别分支。3份阳性标本毒株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9.8%~100.0%。全基因组序列毒株编号为Hu/CSNV0501/2017,基因组编码区全长为7 602 bp。Simplot软件分析重组位点位于ORF1区域序列约5 341 bp。 结论 本次疫情的传染源为井水污染传播,引起此次胃肠炎疫情的病原体为诺如病毒GI.6[P11]重组型。应加强对长沙市诺如病毒少见重组亚型的监测,为重组毒株的遗传进化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颖 《中国校医》2021,35(8):589-592
目的 对一起校园内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从而明确诊断,有效防控流感疫情。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搜索病例,分析疫情特征;采集咽拭子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3例,罹患率为1.53%。63例病例分布于10个班级,其中1(9)班病例数最多14例,有明显的聚集性。采集11例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显示,8份样本乙型B-Victoria流感病毒阳性,2份样本甲型H3流感病毒阳性,1份阴性。结论 本次疫情暴发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提高学生防病意识,加大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力度,可有效控制流感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来京游学团急性胃肠炎事件进行调查,控制疫情蔓延。方法搜索2019年7月20-22日期间,某来京游学团中出现急性胃肠炎表现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疫情共搜索到28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2. 9%(28/217),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25/28)、腹泻(17/28)。1件呕吐物检出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9件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其中3件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6件检出GⅠ型和GⅡ型核酸)。结论此次事件是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南京市一起职业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特征,探讨调查处置经验。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搜集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疑似病例及无症状人员肛拭子、环境、食物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搜索到疑似病例96例,其中确定临床诊断病例90例,确诊病例6例,全校患病率为9.50%(96/1 010)。男生患病率为18.60%,高于女生的9.05%(χ2=7.947,P<0.01)。寄宿生患病率为11.10%,高于走读生的4.79%(χ2=6.061,P<0.05)。疑似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22.22%(6/27),无症状人员阳性率12.20%(5/4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7,P=0.324)。4名食堂无症状感染员工于首次检测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1周后(4月15日)再次采集肛拭子进行核酸检测,仍有2人为GⅡ型诺如病毒阳性,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4种致病均未检出。结论 该起事件可能是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校园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应加强无症状感染者携带诺如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连云港市某学校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原因和流行特征。 方法 对连云港市某学校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调查数据完成描述性及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呕吐物以及厨房冷菜、荤菜刀板涂抹样、22日三餐食物标本、直饮水滤芯涂抹样,用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2018年5月22日10:00—5月24日4:00连云港市某学校3 720名学生中共计发生急性胃肠炎80例,罹患率2.15%,其中男生罹患率2.14%(52例),女生罹患率2.17%(2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部罹患率3.89%(35例)高于初中部的1.19%(24例)和高中部的2.61%(21例)。5份肛拭子、1份呕吐物以及厨房冷菜刀板涂抹样核酸检测诺如病毒GⅡ阳性。5月22日晚餐中食用京酱肉丝(含生黄瓜丝)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6.00,95%CI:1.30~27.70),并且随着该菜食用比例的增加,急性胃肠炎的发病呈明显升高趋势(χ2=5.561,P=0.020)。 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胃肠炎暴发,学校应重视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清洗、消毒工作,确保水果及凉菜的安全卫生,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一起胃肠炎疫情暴发原因,为预防控制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搜索病例、采集病人呕吐物、粪便标本及饮用水样进行病原检测,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现病例98例,罹患率8.70%。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涧水刷牙和使用涧水清洗水果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使用涧水清洗水果风险最高(OR=3.81,95%CI:1.29~11.54)。5份病人呕吐、排泻物标本和6份外环境标本检测结果显示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该疫情为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可能的感染途径为化粪池水外溢污染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2.
胡喜梅  宋现  聂宇涛 《中国校医》2021,35(8):585-588
目的 调查分析某小学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PCR实验室检测方法查明原因,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出现病例12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2例,班级罹患率25.00%(12/48)。2份肛试子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检测阳性。首发病例可能为食源性感染,续发病例呈点源暴发特征,发病曲线有一明显单峰。主要危险因素为近距离(1 m内)暴露呕吐物(OR=15.00,P<0.01))和参与呕吐物清理(OR=15.40,P<0.05)。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可能是首发病例发生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其呕吐物污染教室环境,引起诺如病毒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点源暴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核实疫情、了解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波及范围、查明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并搜索病例,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菌株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分析。 结果 发现73例病例,罹患率26.4%(73/276)。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72/72)、发热68.1%(49/72)和腹痛66.7%(48/72)为主,平均潜伏期30 h左右。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食用9月20日晚餐中的烤鸭(OR=3.5,95%CI:1.6~7.6)增加了发病的风险。7份肛拭子、3份便样、2份环境样本(蔬菜和生肉案板)以及2份食物样本(9月21日早餐鸡蛋和小菜)中检出肠炎沙门菌阳性,对14株菌株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0.0%同源。 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规范食堂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苏晶晶  江根  徐庆  吴小清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622-1624
目的 调查分析南京市某小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原因,为胃肠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及原因。采集病例及未发病学生肛拭子样本和学校外环境涂抹样样本,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 本次疫情共搜索到疑似病例62例。临床症状以呕吐为主(占91.94%),其次是恶心(占35.48%)和腹痛(占25.81%)。病例性别分布中,男生罹患率(6.26%)高于女生(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楼层分布中,2楼罹患率最高(12.66%),各楼层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肛拭子样本11例,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10例;未发病学生肛拭子样本10例,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0例;外环境涂抹样样本2例,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1例。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由首发病例经密切接触和气溶胶吸入传播。经综合分析,首发和续发病例未及时停课隔离,呕吐物处置不规范和外环境消毒不彻底是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秋  潘莉 《中国校医》2021,35(7):505-508
目的 查明昆明市滇池旅游度假区某寄宿高中1 起聚集性呕吐事件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该高中学生出现呕吐暴发疫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现场排查51人,符合病例定义者23人,其中1 人为厨房员工,主要症状以呕吐并伴有腹泻为主,占48%(11/23),病例在班级及宿舍分布较散,罹患率1.83% (23/1 257) ,仅在14岁组和15岁组有女性病例,首末例病例发病间隔5天,流行曲线提示为同源连续暴露。采集7份标本,检测3份为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42.86% (3/7)。结论 本次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腹泻事件,发病期间,昆明市区内气温急剧下降,学生未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通过密切接触和近距离接触呕吐物,造成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1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原因。方法采集病例粪便标本,直饮水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PCR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测序分析。结果 5份粪便标本中3份呈诺如病毒阳性,2份直饮水标本均呈诺如病毒阳性。3份病例粪便标本病毒株核苷酸序列一致,均为GⅡ-4型,提示病毒同源。结论对诺如病毒进行核酸检测,证实该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4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起农村学校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暴发调查,分析感染传播途径,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动搜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2009年9月广东省某农村中学急性胃肠炎暴发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井水及自来水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广东省某农村学校胃肠炎暴发的指示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9月4日,疫情历时8d,共搜索到病例108例,罹患率1.8%(108/5854);病例以学生为主(占85.2%,92/108),另有15名教师及1名校门卫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99.1%,107/108)、腹痛(82.4%,89/108)和呕吐(72.2%,78/108),82名病例病程中位数2d(P25~P75为2~3d),无住院病例;病例在班级及宿舍分布未见明显空间聚集性;学生是否在学生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1.7%(90/5418)、3.0%(2/66),教师是否在教师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7.7%(11/143)、3.5%(5/142),学生及教师有无在学校就餐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生活使用井水人群罹患率(2.0%,47/2324)是使用自来水人群罹患率(1.0%,14/1367)的2倍(RR=2.0,95%CI1.1~3.6)。采集9份现症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RT-PCR检测,6份标本呈阳性;采集消毒前井水及井水末梢水各1份和自来水1份,其中2份井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均呈阳性,自来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选取3份肛拭子阳性标本和1份井水进行序列测定,4份标本核酸相似性为100%,经与GenBank进行BLAST比较属于诺如病毒GⅡ-4群。结论广东省某农村学校发生1起GⅡ-4型诺如病毒感染的胃肠炎暴发,主要传播途径是因生活使用的井水受到诺如病毒污染,加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是当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中之重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起幼儿园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探讨疱疹性咽峡炎的空气传播方式,为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与流行病学调查,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并进行基因分型,运用Excel 2010和SPSS 17.0整理数据与统计分析。 结果 此次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的罹患率为6.0%(25/419), 班级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30.64,P<0.05),中(3)班和小(3)班有明显聚集性;采集19份病例咽拭子和27份外环境棉拭子标本,其中15例病例咽拭子和1份中(3)班空调通风口涂抹样品人肠道病毒(通用)核酸阳性,分型确认均为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 A4)。 结论 在疱疹性咽峡炎疫情期间,应做好教室开窗通风和空调系统消毒,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研究常德市8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发现更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要求,收集常德市2020年1月24日—2月22日确诊的8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血液常规及抗体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标本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2例确诊病例标本中,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3.9%,流感病毒A/B核酸均为阴性,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中,大部分标本Ct值分布在较高区间,病毒载量较低,重症病例Ct值与普通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标本新冠病毒IgM阳性率64.6%,IgG阳性率78.0%,阳性率明显低于核酸检测(χ2=24.059,P<0.001);血液标本中C反应蛋白普遍偏高,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165和χ2 =3.998,P均<0.05);血液标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病早期呼吸道标本病毒载量不高,容易漏检,重症和普通病例标本病毒载量无差异,将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和血液样本抗体检测及血常规分析等方法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病例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确定引起大连市某幼儿园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体,对患儿粪便和呕吐物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12份标本进行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RNA检测。结果 12份患儿标本中,9份GⅠ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首次在大连地区发现由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