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分析及发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114例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发生组和非发生组。统计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类型,查阅两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114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患者术后25例发生并发症,占21.93%,并发症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低氧血症和脑梗死,分别占20.00%和16.0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β=1.213,OR=3.582,95%CI=2.482-6.313)、脑卒中史(β=1.563,OR=6.413,95%CI=5.682-8.452)、体外循环时间(β=1.454,OR=4.083,95%CI=3.235-4.572)、主动脉阻断时间(β=2.934,OR=1.034,95%CI=0.283-4.394)、深低温停循环时间(β=1.691,OR=1.593,95%CI=1.241-...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58-763
目的:回顾性总结29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5例,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111例)与非感染组(184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60例(20.33%),其中感染组死亡36例(32.43%),非感染组死亡24例(13.04%),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1例,低心排综合征15例,脑出血9例,呼吸衰竭5例。围术期感染111例(37.6%),包括肺部感染81例(73%),泌尿系感染8例(7.2%),切口感染7例(6.3%),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4.5%),肠道感染5例(4.5%),脓毒血症3例(2.7%),纵隔感染2例(1.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吸烟、糖尿病、术前氧分压、术前肌酐水平、术前乳酸值、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纵隔及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体外循环时间、ICU时间、围手术期RRT及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糖尿病(OR:8.960;P=0.017)、术前乳酸值(OR:1.461;P=0.004)、围手术期RRT(OR:29.238;P0.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OR:2.442;P0.001)、纵隔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OR:2.054;P0.001)、ICU时间(OR:1.051;P=0.02)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预测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围术期感染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并发症;明确糖尿病、术前乳酸值、围手术期RR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纵隔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ICU时间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有效评估并采取对应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CABG的SCAD患者268例,根据是否发生AF分为A组(并发AF,n=53)与B组(未并发AF,n=21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ABG后AF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心肌梗死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外周动脉疾病发生率、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使用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远端吻合口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Euro Score评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ICU入住时间、再手术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3,95%CI(1.45,2.91)]、Euro Score评分[OR=1.79,95%CI(1.32,2.17)]、再手术[OR=1.80,95%CI(1.06,3.21)]、IABP[OR=2.21,95%CI(1.20,3.31)]是SCAD患者CABG后AF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Euro Score评分、再手术、IABP是SCAD患者CABG后发生AF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90例,体外循环术后依据AKI诊断及CRRT指征将其分为AKI行CRRT 77例(CRRT组)、无AKI未行CRRT 613例(非CRRT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AKI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血胱抑素C升高比例、血肌红蛋白升高比例、血肌酐水平及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胱抑素C升高(OR=2.213,95%CI:1.006~4.868)、红细胞输注量大(OR=2.161,95%CI:1.705~2.738)、体外循环时间长(OR=1.221,95%CI:1.150~1.295)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AKI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胱抑素C水平升高、体外循环时间长及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多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易发生AKI,需行CRR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卒中史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468例有卒中史OPCAB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分为再发脑梗死组(A组)41例和无再发脑梗死组(B组)427例。分析与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再发脑梗死的时间为完成手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期间]。结果 468例OPCAB手术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41例,占8.8%。①单因素分析显示,A、B组间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41.5%(17/41),8.9%(38/427)]、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53.7%(22/41),25.8%(110/427)]、术中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应用[19.5%(8/41),76.3%(326/427)]、术后急性心肌梗死[34.1%(14/41),9.1%(39/427)]、术后心房颤动[48.8%(20/41),10.8%(46/427)]、术后低血压[68.3%(28/41),18.7%(80/427)]、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2 h[(75.6%(31/41),15.0%(64/427)]、入住ICU时间>72 h[(82.9%(34/41),25.3%(108/427)]及病死率[(29.3%(12/41),5.4%(23/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OR=6.338,95%CI:2.283~21.019)、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OR=2.737,95%CI:1.267~6.389)、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3.656,95%CI:1.933~6.894)、术后心房颤动(OR=3.104,95%CI:1.135~8.016)与术后低血压(OR=4.173,95%CI:1.836~9.701)是OPCAB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OR=0.556,95%CI:0.337~0.925)是OPCAB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伴有卒中史患者行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高,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心房颤动和术后低血压是伴有卒中史患者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是伴有卒中史患者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51例,女22例,年龄45.4±10.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分析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出现术后谵妄共72例,发生率为41.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低温停循环时间(OR=11.17,95%CI为2.61~43.08)、术后最低氧合指数(OR=2.86,95%CI为1.43~5.72)、机械通气时间(OR=4.52,95%CI为1.36~15.59)、高钠血症(OR=3.51,95%CI为1.03~8.37)、咪达唑仑用量(OR=1.48,95%CI为1.07~2.04)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谵妄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最低氧合指数、咪达唑仑用量、机械通气时间、高钠血症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8例,根据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为医院感染组216例与非医院感染组252例。统计术后医院感染者例数及感染部位;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风险评估分级、手术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术后是否置管、术后置管时间、术后首次换药时间、是否使用胃管鼻饲、是否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类型及是否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68例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16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6.15%;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占49.23%;其次为泌尿系统,占18.15%。两组患者性别、是否使用胃管鼻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手术风险评估分级、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术后是否置管、术后置管时间、术后首次换药时间、是否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类型及是否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1,95%CI(1.129,1.455)〕、手术时间〔OR=2.257,95%CI(1.132,4.500)〕、入住ICU时间〔OR=1.513,95%CI(1.229,1.908)〕、术后置管时间〔OR=1.988,95%CI(1.564,2.552)〕、术后首次换药时间〔OR=1.842,95%CI(1.402,2.603)〕、气管插管或切开〔OR=3.114,95%CI(1.201,8.077)〕及呼吸机类型〔OR=1.530,95%CI(1.299,3.635)〕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早期肠内营养支持〔OR=0.662,95%CI(0.165,0.912)〕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首次换药时间、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类型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孙氏手术的8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此类患者临床围术期输血情况分为常规输血组(输注红细胞≤8 U,n=47)和超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8 U,n=38),对2组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相关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是体外循环总转机时间(OR=1.022,95%CI:1.010~1.035,P0.001),保护因素为高血压(OR=2.883,95%CI:1.046~7.944,P=0.041)。超量红细胞输注对此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28)。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的术中体外循环总转机时间越长,其超量红细胞输注风险越高;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风险较低。超量红细胞输注能够增加此类患者的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73例作为试验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AECOPD未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E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73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真菌11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63株,占54.78%;其他假丝酵母菌31株,占26.96%;曲霉菌21株,占18.26%。两组患者性别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呼吸衰竭发生率及行机械通气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及入住ICU时间长于对照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6,95%CI(1.021,1.050)]、肺源性心脏病[OR=1.096,95%CI(1.079,1.114)]、糖尿病[OR=3.177,95%CI(2.340,6.437)]、呼吸衰竭[OR=1.070,95%CI(1.040,1.102)]、抗生素使用时间[OR=4.059,95%CI(2.273,7.250)]、激素使用时间[OR=3.725,95%CI(2.061,6.733)]、入住ICU时间[OR=1.040,95%CI(1.020,1.059)]及机械通气[OR=3.380,95%CI(1.878,6.086)]是AE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清蛋白水平[OR=0.903,95%CI(0.868,0.939)]是AE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AE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且年龄、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呼吸衰竭、抗生素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及清蛋白水平是A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采取右半弓手术及全弓置换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胸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全弓置换组(53例)及半弓置换组(47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除了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外,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右半弓置换或者全弓置换术复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影响无差异,应结合患者的综合情况决定患者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评估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老年患者手术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2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老年患者,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57岁,根据手术结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术前、术后各种临床资料。结果 5例(20%)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死亡率的术前危险因素是炎症和肾功能不良,手术危险因素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夹闭时间和最低肛温。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肾功能不良(OR=1.020,95%CI 0.999~1.041,P=0.045)。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n = 104),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 = 35)和感染组(n = 69)。 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术前体温明显升高(P<0.05);术中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明显延长(P<0.01),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OR = 1.503,95%CI:1.013~2.230,P<0.05)和SIRS(OR = 11.635,95%CI:1.515~89.336,P<0.05)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CU住院时间的临界值为7.5 d,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1)。 结论 术后感染将明显不利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7.5 d及术后出现SIRS是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常规体外循环方式和采用单泵三管联合降主动脉阻断中低温短暂停循环方式。方法 143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方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9)和对照组(n=74),观察组术中行单泵三管(右侧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右侧股动脉插管),降主动脉导尿管球囊注水阻断,中低温短暂停循环[25~28℃,(5±1)min];对照组术中行右侧腋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18~22℃,(43±6)min]。对比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降温时间、最低肛门温度、最低鼻咽温度、复温时间、手术全程时间、输注库存血红细胞、血浆量及术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Glasgow评分、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平均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术中停循环时间、降温时间、复温时间均较短;观察组术中最低肛门温度(28℃左右)、最低鼻咽温度(25℃左右)均较高,输入库存红细胞量、输入血浆量均较少;观察组术后APACHE-Ⅱ评分、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平均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持续时间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到2017年4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孙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在手术中记录。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基于KDIGO标准。结果:最终分析817例连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总发生率为37.3%(n=305)。平均年龄(48.3±11.4)岁;73%是男性。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00.1±51.3)min。住院死亡率为8.6%。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体外循环持续时间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独立相关(OR=1.006,95%CI:1.001~1.011,P=0.020)。结论:体外循环持续时间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孙氏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这种联系的机制对预防策略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小板水平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急诊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11例,收集术前病史资料及术中、术后诊疗资料,术后每日晨6:00抽取全血行血常规检查,收集PLT数据,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生存情况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围术期血小板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术后血小板水平(PLTmin)与住院死亡呈负相关(OR=0.976,95%CI:0.957~0.995,P=0.016),与术后并发症增多风险呈负相关(OR=0.966,95%CI:0.948~0.985,P<0.001),与ICU住院时间延长呈负相关(OR=0.984,95%CI:0.977~0.991,P<0.001)。结论:术后血小板水平越低,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ICU住院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越多,术后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109/L,住院死亡率约可降低2.4%,ICU住院时间延长风险约降低1.6%,术后并发症增多的风险约降低3.4%。同时,术后血小板水平与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均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够缩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收治的20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7.4±10.1)岁;发病到手术时间14 d。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将209例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PaO_2/吸入氧浓度(FiO_2)200 mmHg, 1 mmHg=0.133 kPa]和非低氧血症组(PaO_2/FiO_2≥200 mmHg)。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56.9%(119/209),围术期死亡20例(9.6%,其中低氧血症组13例,非低氧血症组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到手术时间(h)、发病到手术时间24 h、术前ALT、Cr、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多于非低氧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发病到手术时间24 h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氧血症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肥胖、发病到手术时间24 h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措施,以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AAD患者49例,根据其住院期间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发生情况、Stanford分型、介入或手术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红素、血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cTnI)];AA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AA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死亡组患者年龄、Stanford A型占比、血清D-二聚体水平、cTnI异常率高于存活组,介入或手术治疗率及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及血清总胆红素、血尿酸、三酰甘油、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95%CI(1.009,1.176)]、Stanford A型[OR=18.286,95%CI (3.171,105.445)]、血清总胆固醇水平[OR=0.319,95%CI(0.115,0.883)]、血清D-二聚体水平[OR=1.098,95%CI (1.030,1.171)]及cTnI异常[OR=5.833,95%CI (1.138,29.899)]是AA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14,95%CI(1.025,1.438)]、Stanford A型[OR=32.804,95%CI(1.911,563.178)]、血清D-二聚体水平[OR=1.169,95%CI(1.031,1.325)]是AA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ROC曲线显示,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AAD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1[95%CI(0.592,0.970)],最佳截断值为16.47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0%、92.3%。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是AA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其对AA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为该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375例AAD患者,分为非延迟拔管组(术后拔管时间≤24 h)和延迟拔管组(术后拔管时间24 h),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归纳并总结术后延迟拔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AD患者术后延迟拔管的发生率为35.2%(132/375)。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0,95%CI:1.007~1.053,P=0.011)、自体血小板分离(OR=0.198,95%CI:0.114~0.345,P=0.000)、术中红细胞应用(OR 1.854,95%CI:1.094~3.141,P=0.022)、手术时间(OR=1.481,95%CI:1.220~1.798,P=0.000)、术后血制品应用(冰冻血浆:O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小板OR=1.365,95%CI:1.077~1.732,P=0.010)是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未实施血小板分离、术中输入红细胞、长时间手术、术后输入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是AAD患者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术后延迟拔管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急性Stanford A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中,通过改进传统手术、体外循环插管等方式,实施患者术中双侧颈动脉前向血流灌注、行闭塞侧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以探索减少此类高危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本队列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同期行主动脉夹层矫治以及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的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Bentall或Wheat合并主动脉弓部血管岛状吻合、术中降主动脉直接植入、患侧颈总动脉灌注及人工血管置换术(两例为右、三例为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体外循环均行右腋动脉、股动脉、病变闭塞侧颈总动脉远端(近端颈总动脉结扎、远端颈总动脉与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后直接与体外循环一分支动脉灌注)插管,后行患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完成主动脉-患侧颈总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持续行双侧脑灌注,降主动脉支架植入过程暂停经股动脉血流灌注,待支架释放、固定后于人工支架内植入隔离球囊恢复全身循环。分析此5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数据。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52±12.4)岁,体质量(65.9±11.9)kg,发病至手术时间(9.6±7.1)d,体外循环时间(262.6±37.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2±27.1)min,下半身停循环时间(19.2±10.2)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2±56.1)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8.4±4.0)d,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22.6±10.3)d;术后随访时间(17.6±7.4)个月。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复查显示血运重建良好,无神经系统及其他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A型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外科治疗风险、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过早期针对闭塞颈总动脉行双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和手术策略的改进,可以使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效果得到提高,是针对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