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的产后妇女作为观察对象,于产后3个月建立观察队列,通过孕期保健档案和信息系统获取产前检查信息,于产后3、6、9和12个月连续观察。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产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结果产后3、6、9和12个月时BMI恢复到正常范围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92%、68.73%、78.18%和84.24%。孕前BMI不同的妇女孕期增重和体重滞留在3、6、9和12个月各个时间点上均存在差异,孕前BMI较高组与孕前BMI适中组、孕前BMI较低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增重和时间对产后体重的恢复均具有独立的效应,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是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根据孕前BMI指导孕期合理体重增加,能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孕期增重以及产后膳食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在北京北方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1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孕前、分娩前、产后1个月、6个月的体重;用半定量的食物频数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以及膳食摄入量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 孕期增重(β = 0.73, 95%CI: 0.52~0.71,β = 0.67, 95%CI: 0.51~0.77)、软饮料摄入量(β = 0.14, 95%CI: 0.14~1.34,β = 0.15, 95%CI: 0.05~1.53)与产后1、6个月体重滞留呈正相关关系,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喂养方式分层后,孕期增重、软饮料摄入与产后1个月、6个月喂养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孕期增重与产后软饮料摄入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与软饮料摄入量相比,孕期增重是产后体重滞留更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孕妇产后体重滞留情况,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合肥市某妇幼保健院作为研究现场,2011年9月对608名产后42 d的产妇建立基线,从合肥市孕产妇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孕前体重、分娩信息。分别于产后3、6、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体力活动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产后体力活动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随访608名产妇,产后3、6、9、12个月获得有效数据为502、476、469、434份。研究对象孕前体重为(54.26±8.11)kg,产后42 d和3、6、9、12个月的体重滞留分别为(7.83±5.12)、(6.58±5.21)、(5.10±5.19)、(4.07±4.96)、(3.43±4.98)kg。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的体重滞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的体力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效应模型显示调整孕前BMI、哺乳方式、分娩方式等混杂因素后,产后体力活动与产后体重滞留有统计学关联(P<0.001),分步调整混杂因素显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稳定。结论体力活动水平是影响产后体重滞留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正常足月生产单胎的乳母,记录孕前身高和体重、产前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等数据,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的关系。结果孕前低体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其他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出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显著大于增重不足和正常组;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孕期妇女应根据自身情况将孕期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海岛孕妇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孕妇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根据孕妇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将孕妇各分为高体重组、标准体重组、低体重组和孕妇增重大于18kg、9~18kg、小于9kg三组,计算相应组别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析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重,依次为标准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妇增重18kg以上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重,依次为增重9~18kg和增重小于9kg组。结论 孕妇应通过科学调整体重、合理营养,防止孕妇体重增长过快或过慢.使新生儿体重波动在正常范围.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恢复情况及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产后42天复查的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①不同孕前BMI妇女孕期平均增重均大于12.50kg;②不同孕前BMI者产后42天体重均存在滞留现象,平均滞留7.50kg(中位数);③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相关因素有孕前BMI、孕期增重、喂养方式等。结论:产后体重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些相关因素指导妇女顺利渡过孕产期,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琴  左彭湘  张澜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441-2442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附属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孕妇1580例单胎足月的孕妇,测量其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结果]高于标准体重组孕产妇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18.1%),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6.5%)和低于标准体重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孕期增重≤10kg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18.2%,孕期增重在10~15kg组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最低的(6.5%),孕期增重≥15kg后,随孕期增重的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增高.[结论]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产后抑郁的的重要因素,肥胖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除了应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宣传工作,应将其作为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和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建卡并分娩的4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n=200)和对照组(n=200)。对照组按照《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进行规范孕期保健和产检,并组织参加孕妇学校的宣教活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平台给予营养调查、健康宣教和体重管理,持续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母婴结局、产后12个月体重滞留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孕期增重明显减少,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等孕期并发症、剖宫产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两组体重滞留均较产后3个月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后3、6、12个月体重滞留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合理控制体重增长,从而减少剖宫产率,改善妊娠结局,促进产后体重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518例,分析其身高、孕前体重及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在控制及不控制身高因素的影响下,孕前体重与孕期增重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在不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身高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身高与孕期增重有显著相关性。在不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BMI与孕期增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不存在。结论:身高和孕前体重是孕期增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故用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城市女性在孕中晚期体重增重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孕妇合理控制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查于2015年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建档产检并生产的孕妇1 176例,采用病案查询法获取孕妇的一般情况,以及建档时(孕6~8周)、孕16、20、24、28、32、36周及分娩当天体重数据。通过分析孕妇体重增幅及增重速度,以了解妊娠期体重增重的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提示调查对象孕期总增重(13.8±4.3)kg,增重速度(周增重)从孕24周后递减,孕中期高于孕晚期。孕期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BMI)密切相关,基础超重/肥胖组孕期总增重[(11.8±4.6)kg]及增速(周增重)明显低于低体重组[(14.1±3.3)kg]和正常组[(13.9±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肥胖组增速整体较平缓。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标准,41.2%调查对象孕期增重适宜,23.3%增重不足,34.5%增重过多;基础低体重组孕期易增重不足比例较高(31.7%),而超重/肥胖孕妇易增重过多(58.6%)。分娩年龄≥35岁组的孕妇体重增幅低于年龄<35岁组,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孕妇各孕周体重增速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年龄≥35岁组增速变化平缓(P>0.05)。经产妇体重增幅低于初产妇(P<0.05),但两组体重增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与怀孕年龄、基础BMI、分娩孕周有关,方程为Y=9.027-0.114X1-0.258X2+0.352X4结论 孕妇孕中期增重高于孕晚期,孕期总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产后体重滞留是造成妇女产后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妇女远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妇女产后行母乳喂养以及不同母乳喂养时间能够影响产后体重滞留,这种作用可能受到乳母的孕前BMI、年龄、产次以及母乳喂养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母乳喂养降低产后体重滞留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正常妊娠、分娩而确定的孕期增重水平,能为孕期健康状况评估及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以往的学者认为:健康妇女若不限饮食,孕期一般增加体重10~12.5kg,孕早期(1~3个月)增重较少,而孕中期(4~6个月)和孕后期(7~9个月)则每周稳定地增加约350-400g。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服务及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孕期增重水平进行新的评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王俊聪)近日,一个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母婴营养健康调查项目发布研究成果,体重管理失衡和关键营养素摄入不均衡是我国城市孕乳母及婴幼儿健康面临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为孕期围产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5月31日374例的孕妇资料,并对其中无妊娠合并症在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医院进行正规围产保健及分娩的275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P>0.05),而在一定范围内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后出血量有相关性。结论:孕期适当控制饮食不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而在一定范围内产后出血量随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为围产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6月1日至2005年2月28日692例在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医院分娩的孕妇病例,并对其中524例在我院进行正规围产保健,无妊娠合并症的孕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在15Kg以内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无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小于15Kg组和超过15Kg组比较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长大于18Kg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小于18Kg组间产后出血量有相关性.结论①孕妇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8Kg时产后出血量增加;③对孕期体重增加进行合理的监控,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状,并探讨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的调查,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乌鲁木齐市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8)kg/m2;孕期增重(16.89±5.82)kg;新生儿出生体重(3.30±0.51)kg;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孕前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低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汉族新生儿体重分组不同,产妇的孕期增重及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有关。结论: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关系,为预防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4 754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健康状况、分娩情况等资料,测量其孕前身高、体重和分娩前体重,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并分组,收集新生儿出生结局,了解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SGA的影响.结果 SGA发生率为9.26%(440/4 754).孕前体重较低组、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SGA发生率为9.85%、8.54%和9.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前BMI过高和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OR=0.714,95%CI:0.535~0.953);不同孕期增重组SGA发生率分别为孕期增重低于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建议范围下限组12.20%、增重在建议范围组9.23%、增重超过建议范围上限组8.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1.999,95%CI:1.487~2.685),无论是孕前BMI较低、适宜还是超重/肥胖,分别以增重适宜作为参照,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均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558(95%CI:1.313~4.981)、1.804(95%CI:1.258~2.587)、3.108(95%CI:1.237~7.811).孕前高BMI和孕期增重不足间未发现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BMI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SGA的发生风险,无论孕前BMI较低、正常还是超重/肥胖的孕妇增重均应避免低于IOM推荐的增重范围下限,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