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期发病率为30%~50%。2011年1~12月,我们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疗配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1~73岁,病程16~55 d。排除由于周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及单纯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NMES疗法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观察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P<0.05),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和对照组中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NMES治疗配合单纯吞咽训练,可提高疗效,使绝大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假性延髓麻痹的康复效果好于真性延髓麻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运用。方法:选择8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3例。单纯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均完全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频荧光成像法(VFG)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训练组(95.35%比69.77%,P=0.006)。与单纯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VFG评分[(5.74±1.86)分比(6.88±2.32)分]明显提高,SWAL-QOL[(762.66±27.22)分比(648.22±29.62)分]评分明显减少(P=0.025,0.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白介素18(IL-18)、白介素(IL-23)、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S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ST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8、IL-23、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8、IL-23、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肾通络方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舌骨及甲状软骨活动度,改善吞咽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脑组织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做对比分析.方法 入组研究病例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同时配合电刺激治疗.采用洼田氏饮水实验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饮水实验结果均明显改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7.80分±1.30分与5.32分±1.99分,且对照组与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但配合电刺激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喉部肌肉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训练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低频电刺激喉部肌肉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视频透视吞咽试验研究评分均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前移、舌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的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联合组上述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均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效果分布差异显著,且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升高,联合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另给予低频电刺激喉部肌肉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脑卒中稳定期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和训练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训练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呼吸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口腔功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吞咽生活治疗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联合训练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电刺激组(90.91%比75.00%),P=0.04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口腔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下降,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口腔功能评分[(16.6±3.6)分比(19.2±4.2)分]、SWAL-QOL评分[(164.62±23.49)分比(193.52±22.55)分]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20±0.53)级比(1.30±0.61)级]下降更显著,P均0.01。结论: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组)组及传统吞咽训练(对照组)组,每组39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检测患者吞咽功能,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5);治疗组吞咽功能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32)。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同时集合现代康复理念,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遵照个体化原则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病人约42%~67%存在吞咽障碍[1],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包括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引起真性延髓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假性延髓麻痹,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以及与吞咽有关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病人可出现进食、饮水呛咳,语言及构音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脱水及营养不良,还可导致病人焦虑,缺乏自信心,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Z=2.143,P=0.032),其S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BMI值、ALB水平、TSF值、AMC值)、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Barthel指数评分...  相似文献   

11.
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吞咽功能的有效性及科学性。方法选取符合人选标准的吞咽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1例进行吞咽及摄食训练传统治疗,治疗组53例在吞咽及摄食训练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疗程1个月。结果两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肌肉,能有效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失眠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70例。A组给予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B组给予抗失眠药物治疗,C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中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1%和92.86%,显著高于C组的15.71%(P0.05),A组、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治疗后5-HT水平显著升高,NE水平显著降低(P0.05);A组、B组治疗后5-HT水平显著高于C组,NE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与抗失眠药物效果相当,能升高5-HT水平,降低NE水平。  相似文献   

13.
巩尊科  陈伟  孙洁  权程 《山东医药》2010,50(21):49-49
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们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45~80岁,病程(11±3.6)d;均符合2001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刺激治疗。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疗效为95%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就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3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按随机数表法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康复训练组、电生理疗法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5例。康复训练组行单纯吞咽-摄食康复训练治疗,电生理疗法组行单纯电生理疗法,联合治疗组行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进行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并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3.3%vs 33.3%vs 35.6%)、总有效率(95.6%vs 73.3%vs 75.6%)均高于康复训练组和电生理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GUSS评分[(14.26±2.59)vs(11.43±2.31)vs(11.98±2.40)]、FOIS评分[(4.02±1.27)vs(2.91±0.75)vs(3.52±0.74)]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及电生理疗法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4%)较康复训练组(44.4%)和电生理疗法组(26.7%)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信号(sEMG)最大波幅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WAL-QOL评分和sEMG最大波幅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154.67±26.82)分比(198.73±32.55)分]和sEMG最大波幅[(718.56±86.71)μV比(979.82±85.42)μV]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82±0.71)级比(1.62±0.45)级]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低频脉冲电治疗对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患者临床上大多采用留置导尿管排尿,然而长时间的留置导尿极易诱发泌尿系感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低频脉冲电治疗常应用频率100 Hz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脑卒中偏瘫、脑瘫、截瘫、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疼痛等疾病[1].以往曾有应用低频脉冲电治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报道,但应用低频脉冲电治疗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却鲜有报道.本文尝试运用低频脉冲电治疗刺激针灸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饮食指导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传统康复训练组(传统吞咽康复训练)和饮食指导组(在传统康复训练组基础上给予饮食指导),30d一疗程,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困难评定(洼田饮水试验),并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且饮食指导组明显高于传统康复训练组[(8.72±1.33)分比(6.14±1.78)分,P均=0.001]。饮食指导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康复训练组(88.9%比68.9%,P=0.020)。结论:饮食指导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吞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口服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72 h排尿日志指标和膀胱容量测定指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治疗仪、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并以治疗前后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作为观察指标.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