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总皂苷(AST)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认知功能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AST组,每组10只。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AST组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CAO)建立VD大鼠模型,阳性对照组每天灌胃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胶囊混悬液,AST组每天给予AST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共给药7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试剂盒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自第2天开始,阳性对照组和AST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时间短于模型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AST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长于模型组(P<...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脑络通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脑络通颗粒,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对照组为4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BBS分值、提高MMSE分值、ADL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压积)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脑络通颗粒能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4.
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凤云  刘琳 《护理研究》2004,18(11):962-964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 (VD)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特点。 [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数字广度测验 (DS)及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对 3 6例VD病人和 3 6例健康老年人 (对照组 )进行了测评 ,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 [结果 ]VD组病人的MMSE总分及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短程记忆、言语表达、图形描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ADL及HAM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倒背能力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VD病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较差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达纳康改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 (VD)是老年期痴呆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达纳康做为独特的银杏叶制剂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得到了肯定性证实。本文对 30例 VD患者用达纳康治疗观察证实,在改善轻~中度 VD患者认知功能上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 30例患者,男 19例,女 11例,年龄 64~ 75岁,平均 69岁 ;有高血压病史者 21例,有糖尿病病史者 11例,有 2次以上卒中史者 25例。1.2 临床表现 除不同程度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言语笨拙外,共同特点为: (1)智能衰退,自知力与判断力缺损和情感障碍。 (2)病情波动,…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rifesereen-ingscalefordementia,BSSD)评定认知功能。结果:VD组MMSE评分(15.67±3.89)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7.10±1.49)分和正常对照组(29.63±0.72)分(Z=-6.684,-6.861,P<0.01),脑梗死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936,P<0.01)。VD组BSSD评分(16.90±4.32)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8.40±1.16)分和正常对照组(29.90±0.31)分(Z=-6.690,-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BSSD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705,P<0.01)。VD组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和语言复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P<0.05或P<0.01)。V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对照组语言复述、注意、计算和短程记忆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VD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鹏  郑健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04-180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rife se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BSSD)评定认知功能结果:VD组MMSE评分(15.67&;#177;3.89)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7.10&;#177;1.491分和正常对照组(29.63&;#177;0.72)分(Z=-6.684,-6.861,P&;lt;0.01),脑梗死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936,P&;lt;0.01)。VD组BSSD评分(16.90&;#177;4.32)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8.40&;#177;1.16)分和正常对照组(29.90&;#177;0.31)分(Z=-6.690,-6.986,P&;lt;0.01),脑梗死对照组BSSD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705,P&;lt;0.01)。VD组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和语言复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P&;lt;0.05或P&;lt;0.01)。V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脑梗死对照组语言复述、注意、计算和短程记忆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结论:VD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和注意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就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简要阐述,并总结中医治疗本病的思路及方法。针对近5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行具体综述,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经络疗法、专方专药口服以及针药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穴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行为学、前额叶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以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2-VO(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的影响。方法 将 48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 4组 :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模型非治疗组 ,每组 12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应用避暗法、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电针对大鼠的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神经的影响。结果 电针治疗组中有记忆力的大鼠占 5 4.5 5 % ,模型非治疗组为 9.0 9% ,电针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非治疗组 (P <0 .0 1) ;电针治疗组的海马胆碱酯酶阳性纤维的密度亦明显高于模型非治疗组(P <0 .0 1)。结论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胆碱能神经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翔  郁青萍 《现代康复》2000,4(3):414-4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VD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VD患者认知变化情况和P300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符合的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日服尼莫地平片治疗,30m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80mg/次,3次/d。所有人选患者均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3个月后第2天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和认知诱发电位P300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总得分及各亚项得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P300(Pz)检测,与治疗前相比有好转,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量表评分均与P3a和P3b的潜伏期呈负相关。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效果,好于单纯应用尼莫地平,可能潜在协同作用。P3a、P3b潜伏期的延长与认知损害程度可能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70年代初 ,Tomlinson报道脑血管病与痴呆关系并确定血管性痴呆诊断以来 [1],血管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病因。我们试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及大剂量吡拉西坦联合静脉滴注方法对15例血管性痴呆病人进行治疗 ,并与11例病人进行对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共入选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 ,均为1998年12月~1999年10月住院病人 ;对照组入选1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 ,均为1997年1月~1998年12月的住院或专科门诊病人。治疗组 (对照组 )男、女病人数 ,平均年龄 ,平均病程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际定向疗法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7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根据病情,按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连续3个月的实际定向疗法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和MBI均明显提高,但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际定向疗法能提高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残存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姜定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53-1154
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其原因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在增加,导致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功能降低以致痴呆发生。如脑卒中后出现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行为异常、人格改变等征象。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由于VaD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认知功能的下降常被脑脑卒中后的躯体症状所掩盖,因此,对此病危险因素的认识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现将本院确诊的VaD9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脑微血管新生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PN组,各15只。模型组采用手术永久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模型,APN组在造模后将携带AP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注入大鼠尾静脉。干预后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组织A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百分比缩短,脑组织APN表达水平下降,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AP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大鼠脑组织APN、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N干预有利于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增加脑白质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一种类型。脑通作为氧化麦角碱类药物中的新一代产品,已普遍应用于治疗 VD。本文观察 45例 VD病人应用脑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对象与方法 本组 45例患者中男 25例,女 20例,年龄 64~ 75岁,平均 71岁。有高血压病史 31例,糖尿病史 19例, 2次以上卒中史 22例。临床特点:所有病人均有:( 1)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2)脑 CT或 MRI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多发新旧不等梗死灶及脑萎缩,以基底节区、额叶、枕叶、颞叶、海马、丘脑等多发。 21例有多发腔隙梗死灶, 9例有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