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肌梗死(MI)后早期是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发时期,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确切的防治作用,但并不降低MI后早期的总死亡率。运用高敏感及高特异性的SCD危险分层方法,可筛选MI后早期SCD高危患者,使之最大获益。新的皮下置入式ICD及佩戴式心脏除颤器有望代替置入型ICD,用于MI后早期的患者,帮助其渡过SCD危险期。  相似文献   

2.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个威胁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CD是仅次于各种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5万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研究证实,约88%的心脏性猝死原因为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多,约占83%。在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人群中,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约占80%。临床研究显示,针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SCD。近年来应用ICD一级和二级预防SCD的临床研究证实:ICD可显著减少SCD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死因,因此有效的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现有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性猝死有密切关系,其在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对象的筛选中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心脏的临床状态突然变化而发生在1h内的死亡或瞬间死亡.SCD的分类包括心律失常死亡(SAD)和非心律失常事件死亡[1].心力衰竭患者的SCD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9倍,而SCD的预警和治疗则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心力衰竭的治疗已有了较大进展,但心力衰竭患者的4年存活率却低于公众对照组的50%.现已确定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5%以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终止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选择性高危患者中已证实ICD降低死亡率的费用-效果最佳.在公众人群中心力衰竭约占1%~2%,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目前,确定心力衰竭合并有高度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患者,及时置入ICD并采取其他抗心律失常措施是一个重大挑战[2].  相似文献   

6.
两种折返机制与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危险因素或高危人群包括:①50%~60%左右的SCD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所致,临床上主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那些院外死亡的、出现胸闷、气短等心肌缺血症状、未能送进医院进行诊断的SCD;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各种心脏因素引起的意外死亡,通常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 h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是SCD的主要病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SCD最有效的措施,有效提高了心肌梗死后SCD高危患者的生存率,成为SCD一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了新进展。现综述SCD的流行病学、心肌梗死后SCD的发生机制和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SCD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心脏性猝死(SCD)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心血管领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据统计,美国、欧洲、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SCD的人数分别为35万、70万、500万人。SCD通常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出现后1 h内发生、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了解SCD的常见病因和预测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SCD高危人群,制定必要的SCD早期预防策略,减少死亡率。心脏性猝死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  相似文献   

9.
9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 HCM)发生心脏性猝死 ( SCD)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90例 HCM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78例行 QT离散度 ( QTd)测定。结果 :有 HCM家族史者与无家族史者相比较 ,晕厥发生率分别为6 1%和 2 5 %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78%和 2 0 % ,有显著性差异 ;晕厥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较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2例 SCD均有全心肥厚、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QTd对预测 SCD高危因素有意义 ;7例心脏起搏治疗均改善临床症状。结论 :有 HCM家族史、缓慢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值降低及 QTd增加 ,可预测为发生 SCD的高危因素 ,宜给予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0.
T波电交替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T波电交替(TWA)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TWA发生机制可能与动作电位时程,细胞内钙循环和神经调节有关。研究证明,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因而具有在低危人群中筛选高危患者的作用;还可用于排除高危人群中不需要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例HCM SCD高危患者,平均年龄(52.1±16.3)岁,其中男性25例(65.8%)。平均随访(29.3±24.2)个月,14例(36.8%)患者接受≥1次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率为13.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D家族史(HR=11.8,95%CI:1.3~107.5,P=0.029)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4例(10.5%)患者接受ICD不恰当治疗。2例(5.3%)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 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ICD恰当治疗率高,ICD不恰当治疗率和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T波电交替(TWA)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TWA发生机制可能与动作电位时程,细胞内钙循环和神经调节有关。研究证明,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因而具有在低危人群中筛选高危患者的作用;还可用于排除高危人群中不需要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 )发生心脏性猝死 (SCD)的高危因素 ,研究DCM临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DCM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超声心动图 (UCG)、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Holter)及X线胸片观察心脏各参数变化 ,并做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测定。结果 :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与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病人 ,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66.7%和 2 3 .3 % ,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例SCD均有病毒性心肌炎史 ,临死前都发生多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晕厥 ;QTd对预测SCD高危因素有意义。结论 :有病毒性心肌炎史、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头晕或晕厥及QTd增加 ,可作为预测发生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心脏性猝死(SCD)目前已成为除肿瘤之外的第二位死亡病因。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防治SCD最有效的治疗之一。ICD一级预防是针对SCD的极高危人群进行的猝死预防性治疗,1998年仅在相关指南中为Ⅱb类推荐,而到2005年就上升为Ⅰ类推荐的治疗指征。然而,近年来有文章认为,当缺血性心衰患者满足ICD一级预防的Ⅰ类指征同时又有多个死亡风险因素时,治疗后的全因死亡率并不降低。2016年刚发布的DANISH研究结果表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符合ICD一级预防的Ⅰ类指征者,植入后远期的全因死亡率并未下降,这些对ICD一级预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脏猝死(SCD)至今仍是一大难题。AM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存活的患者在出院后第一年内大约有10%死亡,多数病例为SCD。关于SCD的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是心律失常,在很大程度上室性心律失常意味着是患者临终前表现。然而,有学者提出,究竟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患者本身的原发心电异常还是其他机制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继发表现?自从对AMI后无症状患者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获阴性结果以来,这个问题才引起重视,早期认为这类患者是AMI后SCD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问题。SCD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仅为5%,在中国甚至不到1%。因此对SCD的高危人群进行积极的预防,对于降低SCD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潘文麒  吴立群 《心电与循环》2021,(2):116-121,15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具有较高的猝死发生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中所带来的生存获益是肯定的.本文旨在阐述ICD在心力衰竭患者中SCD预防的临床试验及指南推荐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ICD的临床研究,分析ICD对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适应证的变迁。ICD应用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从室颤导致心脏骤停病史者,扩展到自发或可诱导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低,QRS波群时限增宽)、以及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30%~35%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应用。临床荟萃研究表明ICD一级预防具有良好的费用/获益比,临床医师应积极接受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明显降低心源性猝死(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治SCD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交感风暴最初于90年代提出,是指短时间内自主发生多次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包括电复律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ICD的临床研究,分析ICD对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适应证的变迁.ICD应用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从室颤导致心脏骤停病史者,扩展到自发或可诱导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低,QRS波群时限增宽)、以及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30%~35%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应用.临床荟萃研究表明ICD一级预防具有良好的费用/获益比,临床医师应积极接受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