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代谢综合征(MS)主要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其单一组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本身就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当它们联合作用时更易对脑血管病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脑梗死合并MS患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试验(TOAST)分型及颈动脉狭窄的构成情况,为临床上对该群体患者脑梗死类型、颈动脉狭窄情况的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 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王晓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12-251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应用价值,并比较其与TOAST分型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5日至2012年3月4日住院治疗的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进行CISS分型及TOAST分型;对分型不一致患者交由全科讨论后确定;比较分析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CISS分型各病因学亚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弓粥样硬化2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66例)168例(70%),穿支动脉疾病24例(10%),不确定病因型10例(4.2%),心源性脑卒中型36例(15%),其他病因型2例(0.8%).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病因进一步分为: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共计82例(占49.4%),动脉到动脉栓塞共计59例(占35.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共计22例(占13.3%),混合型有3例(占1.8%).②TOAST分型各亚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共计120例(占50%),小动脉闭塞型共计51例(占20.1%),不明病因型共计33例(占13.9%),心源性栓塞型共计34例(占14.2%),其他明确病因型有2例(占0.8%).③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CISS及TOAST分型时,有68例(28.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TOAST分型相比,CISS分型在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更准确,更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分型的方法颇多,其中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国内外应用较普遍。研究显示,TOAST分型法不仅是一种病因学分型方法,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治疗决策的选择、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深入性研究有着极为广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后循环梗死的TOAST分型特征,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机制。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共4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和远段梗死。各项检查完善后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1例)、小动脉闭塞型(83例)、心源性栓塞型(88例)、其他明确病因型(10例)及不明原因型(33例)。结果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50.8%),其次为心源性栓塞(20.2%)、小动脉闭塞型(1 9.1%)。与年龄<45岁患者比较,中老年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后循环梗死最常见(P<0.05)。在所有患者中,远段梗死最常见(53.7%),其次为中段梗死(30.3%)及近段梗死(23.2%)。近段梗死患者的小动脉闭塞型较少见,与远段梗死、中段梗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后循环梗死病因存在年龄、性别、部位差异。明确后循环梗死的病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血脂谱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0例按国际标准化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检测各组血脂谱。结果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A)患者共92例(48.5%),占比最高;基于此分型,血清总胆固醇(T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1,P0.05),血清TC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型(LAA)与其他四种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84,P0.001),LAA与心源性脑梗死(CE)、其他原因性脑卒中型(SOE)、SA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三酰甘油(T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6,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以SAA、LAA占比较高,TC、LDL-C对LAA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病因分型,并分析危险因素在不同TOAST分型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以小动脉闭塞型(SAO)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6%、37.56%。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SAO和LAA中暴露率最高的,分别为LAA:高脂血症55例(74.32%),高血压46例(62.16%),糖尿病31例(41.89%);SAO:高血压62例(71.26%),糖尿病53例(60.92%),高脂血症36例(41.38%)。结论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中,以SAO和LAA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8.
9.
刘萍 《内科》2008,3(2):189-19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9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79例(40.5%),高血脂35例(17.9%),糖尿病史26例(13.3%),心脏病史17例(8.7%,生活不良习惯吸烟72例(36.9%),饮酒28例(14.3%),15.3%患者无相关既往疾病史。以活动中发病多见(63%)。缺血性病变较出血性病变多见(55.3%比44.6%)。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预后较好,诊治中应注意寻找病因,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1.
80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青年组23例(28.75%),老年组66例(82.5%)(P0.01);高脂血症青年组16例(20.0%),老年组38例(47.5%)(P0.01);高血压青年组18例(22.5%),老年组51例(63.75%)(P0.01);病前感染史青年组2例(2.5%),老年组未发现。结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肥胖、吸烟和饮酒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只有尽早明确病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给予充分的干预,才能有效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性(SAA)4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39例,心源性脑栓塞(CE)27例,其他原因(SOE)17例,原因不明(SUE)36例。病例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为正常,23例,IMT≥1.0mm为增厚,39例,局部IMT>1.2mm并突向管腔为斑块形成,101例;又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86例,不稳定斑块77例。同期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56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66±6.11)μmol/L vs(10.25±5.13)μmol/L,P<0.05]。LA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明显高于SAA、CE、SOE、SUE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比(r=0.765,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患者[(23.59±3.65)μmol/L、(27.64±2.13)μmol/L vs (19.68±2.13)μmol/L,P<0.05],且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患者(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26.28±3.49)μmol/L vs(22.39±4.84)μmol/L,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LAA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检测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接受治疗的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标准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25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AO)28例;心源性栓塞(CE)7例;不明原因性脑卒中(SUE)18例;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SOE)4例。此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42例(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和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及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的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结果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以及hs-CRP水平各不相同,且为LAA组水平最高,CE及SOE组水平较低。结论联合测定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水平,对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评估其病因分类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青年(≤40岁)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 和生存率,探讨青年PDAC患者是否为PDAC的一个独特亚型.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比较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瑞金医院住院的29例青年PDAC患者(青年组)与随机选取的89例老年(≥61岁)PDAC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结果 青年组PDAC占同期PDAC的3.6%(29/811),男女比例2.5:1.青年组腹痛发生率72.4%,显著高于老年组48.3%(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8%,显著低于老年组的37.9%(P<0.05);晚期胰腺癌(Ⅲ~Ⅳ)更多见(69.0%与55.1%,P<0.05),而根治切除率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4.5%与30.3%,P>0.05).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青年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与老年组8个月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邋(P>0.05).结论 PDAC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青年PDAC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痛及背部痛.青年PDAC患者可能为PDAC的一个独特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人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方法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成2组:一组为15~29岁,另一组为30~40岁。每组中再根据TOAST病因分类,将病人分成5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TR)、心源性栓塞组(CEMB)、腔隙性脑梗死组(LAC)、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组(OTH)、不明原因脑梗死组(UND),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女性共22例,ATR1例、LAC3例、CEMB4例、OTH10例、UND4例。男性39例,ATR4例、LAC20例、CEMB6例、OTH7例、UND2例。LAC、ATR中主要以30~40岁男性为多,LAC和ATR多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结论应早期防治高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治疗、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病,以提高青年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2例青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脑梗死病因多样,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风湿性心脏病等为常见原因.结论 及早干预青年脑梗死的各项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7.
苏永涛 《山东医药》2009,49(41):105-105
严重烧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不及时控制精神症状,将严重影响疗效和预后。1999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29例烧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经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脑梗死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收缩压、白蛋白等资料,出院后随访90 d,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结局不良组(28例)和结局良好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尿酸、三酰甘油等指标以及病因,对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140 mmHg比例、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局不良组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结局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140 mmHg)、白蛋白(偏低)、NIHSS评分(偏高)、心源性栓塞是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平均收缩压过高、白蛋白水平偏低、NIHSS评分偏高、发生心源性栓塞是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对这类患者应重点关注,宜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洪雁  汪莉  刘英 《内科》2013,8(1):44-45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16例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84例(72.4%),高血压55例(47.4%),糖尿病29例(25.0%),高脂血症63例(54.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9例(42.2%),酗酒35例(30.2%),吸烟60例(51.7%),发病前劳累49例(42.24%)。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局灶缺损症状、体征,病情严重。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应在早期给予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立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因分型。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孤立中脑梗死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供血范围及MRI影像学特点,将中脑梗死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及背侧梗死,分析各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病因分型等的差异。结果 40例患者中,前内侧区梗死患者23例,前外侧区14例,外侧区1例,混合部位梗死2例。常见体征为构音障碍23例(57.5%),肢体和(或)步态共济失调18例(45.0%),眼球活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15例(37.5%),肢体运动障碍14例(35.0%)。前内侧区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中枢性面(或)舌瘫(3/23比8/17)、眼球活动障碍(15/23比0)及病因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患者中,短期预后良好38例(95.0%),预后不良2例(5.0%)。结论孤立中脑梗死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眼球活动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发生于前内侧区梗死。前内侧区梗死常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变,而其他部位梗死病因常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