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黎勃  赵良  姜政 《山东医药》2009,49(35):81-8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脓毒症NKI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脓毒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同时检测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PLT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PT、D-二聚体、SCr、BUN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IB和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能通过抑制促炎介质所触发的炎症瀑布效应和凝血级联反应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7%(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分别为22.45%、(1.75±0.93)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2.21±0.88)mg/L(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及时准确判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后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急诊ICU收治的38例重症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16例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100 U/kg微泵静脉注射24 h维持,疗程7 d。测定其入院第1天、第7天的P-选择素、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及血气分析、有创通气时间和APACHEⅡ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DD、P-选择素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低分子肝素组较常规治疗组APACHEEⅡ评分改善(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年龄≥65岁的重症肺炎患者10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7、14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28天死亡率、出血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D二聚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第7天、14天,试验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显示,仅在治疗第14天,试验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和降钙素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28天平均死亡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24%,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可减少APACHEⅡ评分,降低28天死亡率,减少医院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单药抗凝治疗癌症相关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60例癌症相关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试验组则采用低分子肝素单药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改善情况,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改善情况,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缓解,Pa O2、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比较(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再栓塞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6.7%高于对照组患者80.0%(χ2=4.0431,P=0.0444)。结论低分子肝素单药抗凝治疗癌症相关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再栓塞发生率及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急诊脓毒症病死率(MED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急诊脓毒症患者140例,记录其一般情况并检测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清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并分别记录入院24 h MEDS评分、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转归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ME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80例,死亡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体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清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CRP、PCT、D-二聚体、ME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OR=1.056,95%CI(1.014,1.257)〕、MEDS评分〔OR=1.102,95%CI(1.017,1.365)〕及APACHEⅡ评分〔OR=1.186,95%CI(1.057,1.698)〕是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APACHEⅡ评分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MEDS评分为0.820,D-二聚体为0.610,ME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大于D-二聚体(P0.05);而MED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ME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是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D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均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具有肺栓塞(PE)高危因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6例D-二聚体阳性的重度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A组)和非抗凝组,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5000μ皮下注射,q12h*7天,观察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D-二聚体,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结果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回升,D-二聚体水平降低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肺栓塞高危因素,D-二聚体阳性的重度AECOPD患者,应常规给以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内科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wells评分达到高度可能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泵(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对照组采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的差异以及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结果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预防。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能够预防老年内科患者静脉血栓(DVT),临床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PECAM-1)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5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sVCAM-1和sPECAM-1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ECOPD治疗前组D-二聚体[(4.49±1.47)mg/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1.98±0.92)mg/L]和对照组[(0.44±0.14)mg/L],治疗后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组sVCAM-1[1(11±5)n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8±4)nmol/L]和对照组[(7±4)nmol/L];治疗后组sPECAM-1[(61±13)p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组[(36±8)pmol/L]和对照组[(43±10)pmol/L],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治疗前组;治疗前sVCAM-1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9,P<0.01),治疗前sPECAM-1与D-二聚体、sV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5和0.078,P均>0.05);治疗后sPECAM-1与D-二聚体呈负相关(r=-0.548,P<0.01),治疗后sVCAM-1与D-二聚体、sPE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2、0.143,P均>0.05);对照组D-二聚体、sVCAM-1及sPECAM-1三者之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7、-0.121和0.035,P均>0.05).结论 D-二聚体、sVCAM-1在AECOPD显著增高,表明AECOPD存在血栓前状态,提示D-二聚体和sVCAM-1可作为判断AECOPD并发血栓前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sPECAM-1在治疗后显著增高,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起对抗血栓前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呼吸科住院AECOPD患者及同期住院晚期肺癌患者、检测TXB2、6-k-PGF1α和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ECOPD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AECOPD组与晚期肺癌比较(P<0.01)均有非常显著意义。血浆TXB2在晚期肺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意义。结论在AECOPD组及晚期肺癌组患者、D-二聚体,D-二聚体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临床早期预防或已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与成人不同类型脓毒症的关系方法按年份随机抽取脓毒症患者873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84例,分别按培养出细菌类型、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组,统计患者的感染来源、性别、年龄、D-二聚体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采取不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感染类型的脓毒症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水平各不相同G-菌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较其他二者高(P0.05),G+菌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较真菌感染者高(P0.05),各个组中的不同菌属也不相同;不同严重类型的脓毒症患者随着严重程度依次增加,患者年龄、D-二聚体水平、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呈阶梯式增长(P0.05),治疗前和经治疗72 h血液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者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r=0.867,P0.05;r=0.913,P0.05);不同预后类型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在生存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32,P0.05),而在死亡组中二者呈零相关.结论不同感染类型脓毒症患者血液D-二聚体的水平不相同,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并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原(pro-ADM)、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水平对急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急诊科就诊留观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2例,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71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就诊24 h内CURB-65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确诊后第1、4天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绘制ROC曲线以分析确诊后第1天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CRP水平对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机械通气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死亡组患者就诊24 h内CURB-65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2)死亡组患者确诊后第1、4天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水平及确诊后第4天血清CRP水平高于存活组,而确诊后第1天血清CRP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3)存活组患者中行机械通气者11例,未行机械通气者60例。存活组患者中是否行机械通气者就诊24 h内CURB-65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中行机械通气者确诊后第1、4天血清pro-ADM水平高于未行机械通气者(P0.05),而存活组患者中是否行机械通气者确诊后第1、4天血清PCT、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OC曲线显示,确诊后第1天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CRP水平预测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3[95%CI(0.963,1.000)]、0.718[95%CI(0.670,0.819)]、0.918[95%CI(0.863,0.972)]、0.325[95%CI(0.198,0.451)];确诊后第1天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CRP水平预测28 d存活的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AUC分别为0.720[95%CI(0.553,0.888)]、0.664[95%CI(0.512,0.817)]、0.651[95%CI(0.493,0.808)]、0.498[95%CI(0.293,0.704)]。结论 28 d死亡的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水平较高,三者对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并对28 d存活者机械通气有一定预测价值,因此临床对于血清pro-ADM、PCT、D-二聚体水平尤其是血清pro-ADM水平升高的急诊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AE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肝素干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确诊AECOPD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AECOPD组72例,同时选择我院52例非AECOPD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ECOPD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注射,健康对照组无任何治疗措施。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出院前1周空腹静脉抽血,AECOPD组入院次日、治疗1周及出院前1周都空腹静脉抽血,6m L静脉血置于枸椽酸钠抗凝管中,西施美康i-2000测量红细胞比容,随后离心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由PUN-2048系列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患者出院时,记录其临床症状控制情况,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4级,同时记录总控制率。结果对照组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7、21.45、23.47,P0.05);AECOPD组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略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1.78、0.99,P0.05),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6、17.94、21.63,P0.05);对照组治疗后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5、16.88、21.54,P0.05);AECOPD治疗一周后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6.26、8.99,P0.05);至出院前一周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至最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3、2.76、18.00,P0.05);AECOPD组治疗咳嗽、咳痰、喘息、啰音症状的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8.84、8.25、19.5,P0.05);AECOPD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结论肝素能降低AECOP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其疗效好,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监测血浆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对该类疾病的诊断、程度判断、抗凝治疗效果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6例)、正常对照组(15例)的TM、D-二聚体指标,并做APACHEⅡ评分。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M、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轻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随APACHEⅡ评分升高,TM、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冻干rh BNP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浮肿情况、肺部啰音、肝脏情况、24 h尿量、心率、右心室舒张末内径(RVEDD)、肺动脉压力(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等。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为9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浮肿消退、肺部啰音减少80%、肝脏回缩、24 h尿量增多、心率下降。治疗组RVEDD及PAP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提高,Pa O2上升,Pa CO2下降,NT-pro BNP降低,D-二聚体、FIB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 BNP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内科重症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的内科重症卧床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12 h 1次,共7 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情况。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试验组血小板、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无差异,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情况无明显增加。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现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血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尿酸、肾功能与CHA_2DS_2-VASc的关系,分析血栓高危病人及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长征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同时记录血NT-proBNP、D-二聚体、尿酸、肌酐[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将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血栓栓塞风险分为低中危组(60例)和高危组(316例),比较低中危组与高危组NT-proBNP、D-二聚体、尿酸、eGFR差异,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指标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HA_2DS_2-VASc评分高危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低中危组(P0.05),eGFR低于低中危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均与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r=0.431,P0.001;r=0.460,P0.001);eGFR与CHA_2DS_2-VASc评分呈负相关(r=-0.235,P0.001)。结论 NT-proBNP、D-二聚体、eGFR均与CHA_2DS_2-VASc评分相关,其中D-二聚体相关性最大,可为临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内科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wells 评分达到高度可能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泵(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对照组采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的差异以及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结果 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 D-二聚体值、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预防.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能够预防老年内科患者静脉血栓(DVT),临床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B型钠尿肽和血气(PaO2、PaCO2)在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继发肺栓塞(PTE)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32例高风险AECOPD继发PTE的患者作为血栓组;同期住院60例高风险AECOPD未继发PTE的患者为高风险单纯COPD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52例低风险AECOPD(未继发PTE)患者为低风险COPD组。对所有入选的患者行血浆D-二聚体、B型钠尿肽(BNP)及血气分析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高风险AECOPD患者(血栓组和高风险单纯COPD组)的血浆D-二聚体、BNP的均值均高于低风险COPD组患者,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值又高于高风险单纯COPD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的PaCO2及PaO2均值均低于高风险单纯COPD组及低风险COPD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单纯COPD组患者PaCO2高于低风险COPD组患者(P<0.05),但两组间PaO2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风险AECOPD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BNP水平升高,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继发肺栓塞时,D-二聚体及BNP升高更明显,低氧进一步加重,且在原有高二氧化碳水平的基础上出现PaCO2下降,均值>5 mmHg,提示血浆D-二聚体、BNP与血气分析检测在判断高风险AECOPD继发肺栓塞的风险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能为临床及时判断高风险AECOPD患者早期抗凝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