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40例B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埃索美拉唑治疗组(单纯药物组)和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组基线资料均衡.3、6、12个月分别随访,对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消除与复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2个月联合治疗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 85.0% vs 55.0%,P<0.05).在联合治疗组中,氩离子凝固术对短段BE治愈率达100%,2例长段BE在6个月时复发;未出现严重溃疡、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单纯药物组未见病灶消除.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E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剂埃索美拉唑镁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间隔为2周,直至病理证实复层鳞状上皮完全修复,术后给予抑酸剂埃索美拉唑镁20 mg/次,2次//d口服,共3个月,术后第6个月及1年进行内镜及组织学随访.结果 17例经1次APC根除,4例经2次APC根除,2例经3次APC根除,平均烧灼次数为1.3次.全部病例于治疗后6个月均获得治愈,4例于治疗后1年出现化生的柱状上皮黏膜岛,治疗总有效率为82.6%.7例出现剑突或胸骨后疼痛,经口服埃索美拉唑镁后症状缓解.结论 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剂埃索美拉唑治疗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与残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6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62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APC治疗,术前除确保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外,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术后严密观察各种潜在并发症并予以及时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APC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仅6例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是有效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方法,围术期护理是治疗成功和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6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62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APC治疗,术前除确保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外,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术后严密观察各种潜在并发症并予以及时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APC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仅6例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是有效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方法,围术期护理是治疗成功和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应用APC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患者,以药物治疗为对照,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表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抑酸治疗BE有效,治愈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6.
复习国外氩离子凝固术 (Argonplasmacoagulation ,APC)或激光治疗Barrett食管的有关文献资料结果表明 :APC联合高剂量奥美拉唑或腹腔镜抗反流术治疗BE安全、有效 ;单用激光或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 (Barrett’sesopha gus ,BE)患者的肠化上皮消失。因此APC或激光可用于BE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泮托拉唑胶囊治疗Barrett食管的近期疗效。方法35例Barrett食管患者均应用60w氩气刀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治疗,并在术后给予泮托拉唑胶囊40mg/次,1次/d,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行胃镜检查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PC治疗后患者Barrett黏膜均可完全消除,其中1次治疗消除26例,2次治疗消除7例,3次治疗消除2例;治疗后24h出现胸骨后不适感15例,烧灼感、反酸、恶心1例,服用泮托拉唑胶囊后症状消失;1例长段Barrett食管12个月后复发。结论APC联合泮托拉唑胶囊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病应用内镜氩离子凝固术和奥美拉唑药物疗法联合治疗及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的100例Barrett食管患者,根据年龄层次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奥美拉唑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并联合奥美拉唑药物治疗,通过胃镜观察手术效果,对病灶清除不完全的患者日后进行二次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进行4次定期胃镜复检,统计复检结果,对2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结果分析2组患者复检数据,治疗1年以后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比较,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治疗组使用氩离子凝固术后6例患者有短期胸骨疼痛,在后续药物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对患者健康状况影响不大。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该临床治疗方案安全性好、有效率高,值得更深入长期的研究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118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于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复查,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完成治疗,9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余26例经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术后1年复查10例复发,复发率8.47%。术后17例(14.4%)出现胸骨后不适症状,9例(7.0%)出现胸骨后疼痛,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后缓解,3~7d症状消失;4例(3.1%)出现食管黏膜下气肿,自行吸收。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药物治疗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疗效。方法将90例B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试验组先给予单纯药物治疗8周(雷贝拉唑20 mg,bid,莫沙比利5 mg tid,铝碳酸镁片1 g tid),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BE病灶仍存在者再行APC,术后服上述同样药物治疗;对照组先胃镜下行APC,术后再给予同样药物治疗。对于一次治疗不能清除病灶的患者,4周后进行第二次清除,直至病灶消失。两组APC均在无痛胃镜、窄带成像(NBI)及透明帽辅助下完成。于术后6、12、24个月进行NBI辅助下胃镜复查,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在单纯药物治疗3个月后胃镜下BE病灶未见明显改变;随访24个月,试验组镜下保持完全清除的BE食管患者占APC治疗的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93.3%,8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单纯药物治疗虽不能消除BE黏膜病理改变,但可以缓解症状,减少APC后复发;先药物治疗2个月,再联合无痛胃镜下NBI及透明帽辅助下APC治疗BE疗效显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价值。方法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 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经病理学证实的消化道息肉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结果24例息肉患者,其中19例为广基、扁平息肉,经内镜氩气刀治疗均治愈,另有5例为有蒂息肉,经高频电圈套治疗配合氩气刀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佳,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对广基、扁平息肉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巴瑞特食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净  黄介飞  鲍柏军  张晓义 《临床荟萃》2005,20(10):541-543,F00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003年5月至2004年2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22例,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情况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凝固为止,所有病例1~3个月内复查内镜。结果22例BE患者中1例失访,1例未到复查时间,其余20例BE患者至复查时17例(85%)胃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1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结论APC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Barrett食管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113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23例为对照组,未给予治疗;Ⅱ组33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Ⅲ组48例行氩离子凝固术后并口服药物(同Ⅱ组)维持,3个月后复查,若发现有残留Barrett食管,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次。所有患者治疗1年,并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内镜并行病理组织活检,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结果。结果:Ⅰ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Ⅱ组与Ⅲ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Ⅰ组与Ⅱ组Barrett食管未见明显变化。Ⅲ组能使89.6%的Barrett食管达到胃镜下完全消除,1年后复发率为25.6%,至随访结束时,完全缓解Barrett食管占治疗的66.7%。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既可改善Barrett食管的症状,也可消除Barrett食管,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对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行氩离子凝固治疗。结果 32例息肉患者,其中食管息肉2例,胃息肉16例,结肠息肉8例,直肠息肉6例,全部治愈。16例疣状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病灶消失。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副作用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前病变内镜下氩离子凝固阻断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治疗法(APC)对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头猪食管和2份人离体新鲜食管标本进行不同功率、距离、时间、黏膜下注药组合的APC凝固治疗,光镜下观察组织破坏深度,探索可应用到临床的合理治疗参数组合,进而对28例食管癌前病变病人施以APC治疗.分别于术后1,3,6个月,以后每年复查常规内镜、色素内镜及病理.结果 APC凝固治疗的创面颜色呈白色→黄褐色→棕黑色的渐进性变化,组织破坏深度随颜色的变化呈渐进性加深.统计学分析结果,APC法组织破坏深度随功率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随距离增大、黏膜下注射药物而变浅.临床28例病例中27例治疗后病灶消失,病理结果为炎症;1例病灶累及食管全周经APC治疗3次后病灶缩小至1/3,活检病理检查为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Ⅱ,Ⅲ级.结论 APC法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简便、安全的新方法,可作为食管癌前病变有效的局部阻断治疗方法推广使用.黏膜下注射药物能保证治疗顺利、安全,是内镜APC治疗方法的重大改进.  相似文献   

16.
K Jane Malick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06,29(5):386-91; quiz 392-3
The argon plasma coagulator is a device used for noncontact thermal coagulation of tissue. The device was first used in open and laparoscopic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in 1991 was adapted for use in endoscopy. Since then,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has expande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The endoscopy n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treat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incipl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argon plasma coagulator, and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variou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atient safety practices, an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朱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2):3168-3170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多发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有消化道多发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查患者息肉,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息肉118枚)和对照组(40例,息肉112枚),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EMR联合APC治疗消化道多发息肉,而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的一次性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随访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一次性切除108枚(91.53%),而对照组则一次性切除92枚(82.1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而对照组则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随访,其中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EMR联合APC用于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耗时少、安全性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