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01至2012-01于我院进行腹部及四肢手术,年龄在5-15岁的患儿1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儿均采用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A组50例患儿均为上肢手术,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然后静脉缓慢小剂量芬太尼,B组患儿50例均为腹部和下肢手术,采用椎管内氯胺酮及芬太尼亚麻醉剂量麻醉。C组患儿50例整个手术过程中均采用氯胺酮连续麻醉。分别记录各组患儿麻醉前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30min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唤醒时间、药物用量、麻醉效能参数、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三组患儿麻醉起效前HR、MAP、RR、SpO2四项生命体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起效后10min、30min时A、B两组HR、MAP、RR三项指标均优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但前两组SpO2值低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及芬太尼联合使用能够减少前者用量,降低其蓄积作用对患儿影响,同时增强麻醉及镇痛效能,减少麻醉起效及唤醒时间,但必须密切监测患儿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海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61-62,68
目的分析观察小儿手术中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实施下肢和腹部手术的86例患儿中随机抽取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一氯胺酮麻醉,另6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区域麻醉中的芬太尼用量、氯胺酮用量、氯胺酮追加次数、唤醒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均比对照组患儿显著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也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且肌松状况良好,对照组偶有不良反应,无肌松状况。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儿中选出6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完全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完全清醒时间、睁眼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儿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清醒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4例行四肢手术、腹部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平均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仅实施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指脉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区域麻醉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能够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分析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医治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术前麻醉采取氯胺酮,B组患者术前麻醉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进行.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清醒时间以及躁动现象明显低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B组患者无任何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结论针对手术患儿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进行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白玉林 《大家健康》2014,(9):255-255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60例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手术用时、唤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追加次数;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无统计学差异,唤醒时间、麻醉剂量及追加次数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13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试验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对患儿进行麻醉。分别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胺碘酮用量、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儿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试验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良好,优于单独使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方法:随机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66例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静脉滴注与参照组。前者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麻醉,参照组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术后,试验组静脉滴注的心率、平均脉动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均要显著小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区域麻醉中,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的方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杨青云 《吉林医学》2014,(25):5631-5632
目的:探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区域麻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进行麻醉,试验组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剂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麻醉剂使用量、手术唤醒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芬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56-1557
目的:对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现察。方法:随机抽取在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病例1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70例。A组患者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B组患者采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进行麻醉。对两组患儿的手术过程中相关指标和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躁动现象、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都明显低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R、MAP、SpO2值的改变幅度也都明显低于A组患儿,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方法对接受手术的患儿进行麻醉,其效果较传统方法比较要理想得多,不会引起患儿生理指标的较大波动,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信度高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用予以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儿童区域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短小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于术前常规禁饮食并肌肉注射阿托品,对照组患儿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手术过程中可再次追加氯胺酮首次麻醉剂量的1/2-1/3以维持麻醉;实验组患儿首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术中静脉开放后先予以芬太尼1-2μg/kg进行诱导,随后予以0.1%氯胺酮2-4mg.kg-1.h-1、5-10mL/h微量泵输注,之后剂量维持在2-8mL/h。结果:实验组在体动或睁眼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三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躁动评分方面,实验组AONO评分为(2±1.0)分,对照组为(3±1.4)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氯胺酮麻醉,患儿麻醉后苏醒较快,生理干扰较少,且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小儿中小型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A,JL氯胺酮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RK)、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FK)及氯胺酮组(K)。观察记录患儿给药前、手术5min、15min及术毕时血压(S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麻醉后5min、15min及术毕时SBP、HR值与麻醉前相比,RK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K、K组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K组HR显著高于FK组(P〈0.05);RK组术中、术后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体动、烦躁均少于FK组与K组(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RK组显著少于FK、K组,FK组显著少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全、并发症及用药量均减少、苏醒时间短,效果优于芬太尼与氯胺酮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麻醉组(A组,n=34)和氯胺酮组(B组,n=34),A组应用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麻,B组应用氯胺酮全麻。于麻醉前、切皮、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比较两组苏醒时间。结果基础麻醉后和术中两组的BP、HR、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而A组SpO2高于B组(P〈0.01)。苏醒时间也短于B组(P〈0.01)。结论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的方法简单实用、疗效确切、麻醉用药少、苏醒时间短、安全可靠,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麻醉用药方案。方法80例妊娠40~60天、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妇女,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用丙泊酚,B组静脉预注氯胺酮,C组静脉预注芬太尼,D组静脉预注氯诺昔康,B、C、D三组预注后再复合丙泊酚,术中体动时追加用量。结果预注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和氯诺昔康能减少丙泊酚用量,明显减轻术后腹痛及注射痛,氯诺昔康没有芬太尼循环呼吸抑制作用,也没有用氯胺酮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结论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再复合丙泊酚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食道癌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食道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血浆靶控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30例)和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30例).麻醉诱导插入气管导管后,麻醉维持A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0~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5~ 2.0μg/mL;B组:吸入1.5 ~2%的异氟醚,间断注入芬太尼0.05 mg/次.两组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通过调整A组静脉麻醉药的给药输注速度及B组吸入异氟醚的浓度,使BIS维持在45~50.常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2h(T2)、术毕(T3)、术后24h(T4)采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两组间T1各项指标无差异,随着手术的进展A组各时点NE、CRP明显低于B组(P<0.05),A组T2、T3的COR、Glu浓度也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手术刺激会使病人的应激反应增强,两组的麻醉深度一致,但血浆靶控全凭静脉麻醉组引起的应激反应比静吸复合全麻组小,循环稳定,血浆靶控全凭静脉麻醉是老年食道癌根治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氯胺酮应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的短小手术,观察和分析比较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愿意参与研究的35例需短小手术的患儿,将他们分成2组,A组和B组。A组在手术时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来进行麻醉而B组采用丙泊酚氯胺酮,在手术过程中记录下患儿的SpO2、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在手术结束后记录患儿的清醒时间、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手术过程中A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而手术结束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5%;而B组在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变化不大,手术结束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A组的术中和术后数据与B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均为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氯胺酮作为麻醉剂在短小型小儿非插管全麻手术中拥有更好的安全性,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小儿短小手术氯胺酮麻醉后躁动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1—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并行短小手术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患儿手术开始时均按照1 mg/kg的剂量静注氯胺酮,而后A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2 μg/(kg·h)的速率进行静脉维持麻醉,B组采用0.4 μg/(kg·h)的速率进行麻醉,C组按照0.8 μg/(kg·h)的速率进行麻醉。比较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患儿手术结束苏醒后使用Malviya评分法对患儿躁动出现率进行评估,使用Ramasy镇静程度评分对术后患儿情况进行评估,最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儿术后1、2 h的疼痛度进行评估。 结果 A组的唤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最短,其次B组,时间最长的是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躁动率高于B和C组,C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儿Ramasy镇静程度评分为(1.32±0.21)分,B组为(3.14±0.51)分,C组为(4.22±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高于A和B组,B组高于A组(均P<0.05);术后1、2 h时A组VAS评分最高,其次是B组,C组VAS得分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使用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后行短小手术的小儿加用0.4 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缩短患儿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降低其术后躁动出现率和疼痛度,同时减少术后嗜睡等后遗症的出现率,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经尿道输尿管镜检查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输尿管镜手术患儿40例,年龄2~5岁,ASAI~Ⅱ级,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单纯予氯胺酮、异丙酚,B组予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小儿骶管麻醉,观察入室时(T1)、手术中(操作时)(T2)及手术结束后(T3)患儿的HR、SpO2及MAP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苏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氯胺酮总用量较A组明显减少(P〈0.05),MAP、HR波动小于A组,患儿苏醒较A组快,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两组SpO2维持在95%以上。结论静脉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经尿道输尿管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