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血栓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颈动脉斑块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他汀类药物组,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他汀类药物组在阿司匹林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他汀类药物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评分优于他汀类药物组(P<0.05);他汀类药物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效果突出,日常生活评分和神经功能、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60例脑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他汀药类药物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运用于脑血栓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智勇 《当代医学》2013,(25):30-3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10年5月-2012年4月在永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连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小,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较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以更好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并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和厚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析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8例,依据就诊序号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仅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追加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的缩小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脑血栓效果确切,对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1.23±0.12)cm2、内膜中层厚度(0.51±0.08)mm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有助于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予以详细讨论.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予以分组,其中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将患者作为对照组;另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临床治疗脑血栓时,通过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时,联合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患者颈动脉斑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TC、TG、LDL-C、HDL-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hs-CRP、TNF-α、IL-6、MMP-9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明显,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对于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入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血栓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动脉斑块面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及分析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对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20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10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颈动脉斑块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45)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90).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根据治疗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和P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AS组和PAS组)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两组(AS组和PAS组)间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低于AS组,其下降幅度均大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12月后,两组IMT值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减少,且PAS组两项指标低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PAS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多于AS组(P<0.01).结论:PAS三联疗法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学》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斑块面积、判断斑块性质,检测血中一氧化氮(NO)水平,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PAS)三者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干预作用。②方法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AS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③结果PAS组治疗前后NO水平升高,斑块面积减少;治疗前PAS组与对照组NO水平、斑块面积无差异,6个月后PAS组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叭);PAS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PAS疗法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作用,为临床推广三者联合应用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途径提供依据,且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降脂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4,(1):53-54,5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6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口服,2组均同时服用相关活血化瘀中成药,比较2组患者在2年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道和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年后,2组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预防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复发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汕头市潮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IMT、斑块情况以及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减少胆固醇,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斑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东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14-115,1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及血液流变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20.
林宝荣  许文勇  叶端玲 《吉林医学》2006,27(7):767-768,77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应用氟伐他汀(每晚40mg)和拜阿斯匹灵(100mg/d),对照组72例,仅给拜阿斯匹灵(100mg/d)。共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治疗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分别为(1.22±0.19)mm和4.4±2.5,治疗后分别为(0.87±0.15)mm和2.8±1.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9.5%,与对照组复发率(26.3%)相比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