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 ,但随着该手术的广泛开展 ,术后翻修的病例也逐渐增多。我院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共翻修 11例。现就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我院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36例 ,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8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 98例。术后翻修 8例 ,翻修率为 5 .88% ;院外来诊 3例 ,共翻修11例。 11例中男 5例 ,女 6例。年龄 38~ 71岁 ,平均 6 7岁 ,5 8岁以上 10例 ,1例为 38岁。翻修时间为术后 4 0 d至 6年。翻修手术为原人工股骨头置换行全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采用一期翻修,15例采用二期翻修。二期翻修分为两个步骤,一期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翻修治疗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8.60±5.17)分,较术前(31.59±5.26)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反应蛋白为(9.19±2.83) mg/L,较术前(15.32±2.73) mg/L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15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治疗术后临床效果较为良好,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条件等选择翻修治疗方案与假体,C反应蛋白可作为术后感染控制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3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进行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评分及恢复情况。结果本研究获随访36例,随访时间8~68个月,平均34个月。无感染复发病例、无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等。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为31-46分,平均(39.00±4.97)分,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3~96分,平均(91.00±5.43)分,术后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优23例,良1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与手术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强调术前必须作详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技能,正确选择假体,重视感染预防,增强术后护理质量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等,是提高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1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5.6岁(54~76岁)。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4例。翻修原因:3例为感染性松动,余均为无菌性松动。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2~3年3髋,8~10年12髋,10~15年3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国产6例,进口12例。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年,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术后3~4个月均完全负重,髋关节疼痛除1例外其余完全缓解,至最后1次随访时,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1.6%。无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结论翻修的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感染性松动;髋关节翻修是一种近期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感染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并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6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翻修手术(一期2例,二期4例)且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37.5±12.3)分,翻修术后平均(77.4±8.6)分。结论:只要诊断明确,术中合理选择术式,THA术后感染的翻修手术治疗是可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一期翻修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13例,其中8例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一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8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征象.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5.4,提高到最后随访时间的平均86.4分.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经过正确的局部处理和全身支持治疗,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在翻修过程中针对导致并发症的因素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均出现假体松动的患者进行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对假体柄部髓腔松质骨充分的刮除,假体周围用足够的骨水泥填充。结果:经过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情况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部分患者出现髋部疼痛、功能障碍,究其原因为骨质疏松以及髓腔内假体周围骨水泥填充不足导致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假体磨损及柄体脱落所致,术中正确的技术操作会相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1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5.6岁(54~76岁)。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4例。翻修原因:3例为感染性松动,余均为无菌性松动。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2-3年3髋,8~10年12髋,10-15年3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国产6例,进口12例。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年。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术后3-4个月均完全负重,髋关节疼痛除1例外其余完全缓解.至最后1次随访时,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1.6%。无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结论翻修的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感染性松动:髋关节翻修是一种近期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70岁,因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35年,疼痛、功能受限3个月入院。该患35年前因摔伤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并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治愈出院。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髋部疼痛,因疼痛行走困难,活动时疼痛明显休息可缓解,未系统诊治,今日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经门诊介绍,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左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我科所收治1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分泌物或关节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闭合冲洗3例;一期翻修4例;二期翻修4例。结果3例保留假体清创闭合冲洗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4例一期翻修者及4例二期翻修者,术后均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敏感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9例(33髋)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另选取于该院采取常规治疗的29例(33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Harris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1.2%和78.4%,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89.0±3.3)分和(70.9±2.6)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7.4±2.2)分和(84.1±2.9)分,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7.2%,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显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28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组2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失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2年疼痛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总时间明显长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失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的患者(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短期疗效无明显区别,但是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研究手术方案设计、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自1999年9月~2006年9月对28例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男15例,女13例。年龄35。77岁,平均57岁。翻修原因均为无菌性松动。手术中针对假体取出和骨缺损等难点进行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翻修假体类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6.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95分升高至术后平均82分。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髋关节疼痛消失。并发症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疼痛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依据Brand放射学描述对松动进行分类。根据改良的Saleh的分类处理方法,进行仔细而完善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是全髋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如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15.
二期翻修术治疗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二期翻修术治疗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1例(11髋)≥75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植入间隔器,二期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术后处理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42个月,平均1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7.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9个月再发感染,行Girdlestone关节融合术。结论对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行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 观察临床分别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以及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70例.利用抽签法对所有髋关节病变患者实施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 35例):临床选择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C1组(观察组 35例):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完成手术后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存在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在Harris评分方面,C1组优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C1组低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明显(P<0.05). 结论 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6例需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髋置换术)和观察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均随访9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成功的手术,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无菌松动、感染、假体位置以及其他原因,许多假体需要进行翻修。翻修手术对于骨科医师有一定挑战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骨缺损的处理、翻修假体的选择以及感染的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全陶瓷关节假体的运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在我国很多地方得到开展,且随着相关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人工髋关节的临床应用也不断得到发展。在以往的手术中,金属关节头与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髋臼的组合是使用最多的关节假体。但是,由于金属的弹性模量与人体的骨骼差别相当大,术后假体极容易发生疏松与不稳定。陶瓷材料由于其生物惰性,不仅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且在机体内有十分强大的稳定性。虽然全陶瓷假体的术后并发症相比以往其他材料的假体降低很多,但是仍存在着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