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殷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CT多平面重组显示镫骨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 ltip lanar reform ation,MPR)技术显示镫骨整体结构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无耳症状、体征的志愿者行平行枕眶线扫描,应用轴位图像行多方位的MPR。比较轴位MPR、冠状位MPR、矢状位MPR和镫骨斜位MPR显示镫骨整体结构的差异。测量镫骨斜位图像显示层面在轴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在冠状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先天性镫骨异常31例,全部病例经电测听检查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传音性耳聋,均行听骨链重建术。结果正常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均未能显示镫骨弓的整体形态,镫骨斜位MPR图像均直观显示了镫骨弓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在轴位定位图像上,镫骨斜位MPR图像显示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为36°±8°,在冠状位定位图像上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7°±6°。异常组31例,其中一侧小腿缺如3例;镫骨弓不发育3例;镫骨底板增厚与周围骨融合16例;镫骨底板上结构(小头、颈、小腿)完全缺如9例,斜位MPR图像均直观显示其病理改变,轴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图像均不能准确显示镫骨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结论镫骨斜位MPR图像,能显示正常镫骨整体结构和镫骨异常改变,对听骨链重建术的术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层CT面神经管MPR双斜位成像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CT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实现面神经管的MPR双斜位成像。方法:对50侧正常颞骨行多层CT横断位扫描,利用双斜位MPR技术,先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与面神经管鼓室段长轴平行,然后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再次调整参考线方向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长轴方向平行,重组出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计算面神经管成像成功率,并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比较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有无差异。结果: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需要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32.85°±6.76°,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14.15°±9.02°;在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上,面神经管表现为“ㄟ”形,由前向后同时显示出膝状神经节、鼓室段、后膝部和乳突段;面神经管双斜位成像成功率为100%,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大于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结论:多层CT双斜位MPR是显示面神经管的新方法,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对全面、直观地观察面神经管行程、管径、毗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T图像,测量中国成人股骨颈α角的正常值范围,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的分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652例因非股骨近端病变、无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症状而接受下腹或双髋CT扫描的成年患者的CT体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双侧股骨近端均进行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459例;因为一侧股骨近端病变而仅测量健侧股骨颈α角者193例,其中仅进行左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93例,仅进行右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100例.共重组出1111组沿股骨颈长轴的股骨近端斜矢状图像,选取经过股骨颈中间层面的图像,利用AutoCAD2006软件测量股骨颈α角,同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进行分型,并对测量的结果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1111个股骨颈α角的平均值为38.2°±5.3°,正常值范围为28°~49°;其中左侧股骨近端552个,股骨颈α角为38.0°±5.3°;右侧股骨近端559个,股骨颈α角为38.4°±5.3°;双侧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1,P>0.05).男性股骨近端654个,股骨颈α角为39.2°±5.8°,女性股骨近端457个,股骨颈α角为36.8°±4.1°,股骨颈α角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0,P<0.01).各年龄段之间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5,P>0.05).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前方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3种类型,凹陷型(Ⅰ型)股骨头颈交界处明显凹陷,有168个,占15.1%,平均α角为31.2°±2.0°;光滑型(Ⅱ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呈光滑的弧线与股骨头皮质相延续,有726个,占65.4%,平均α角为37.4°±2.4°;平坦型(Ⅲ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平坦呈直线状,有217个,占19.5%,平均α角为46.4°±3.8°;3组股骨颈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6.107,P<0.01),3组股骨颈α角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凹陷型、光滑型及平坦型可以直观反映股骨颈α角的大小,有助于全面认识股骨头颈交界处凹陷程度的变化,为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国人经枕骨髁进行置钉的相关结构行影像解剖学测量,探讨国人行枕骨髁螺钉内固定应用于枕颈固定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40例患者在门诊就诊并进行颅颈部三维CT数据,男女比例1:1,CT扫描层厚为1 mm。获得的CT数据行枕骨髁的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重建。测量枕骨髁的长度、宽度、高度,在枕骨髁轴面上测量枕骨髁中轴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结果轴向平面枕骨髁的平均长度为(21.5±2.2)mm,其范围为16.5~26.1 mm;矢状面枕骨髁的平均长度为21.61±2.1 mm,其范围为17.4~26.5 mm;轴向平面上枕骨髁的平均宽度为(11.07±1.09)mm,其范围为9.1~13.6 mm;矢状面上枕骨髁的平均高度为(10.15±1.50)mm,其范围为7~13.9 mm;冠状面上枕骨髁的平均高度为(9.8±1.0)mm,其范围为7.7~11.9 mm;轴向平面上枕骨髁中轴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2.53±3.88)°,其范围为24.3~42.6°。结论国人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具备植入螺钉条件,可以轻松容纳直径为3.5 mm的螺钉。  相似文献   

6.
前庭导水管CT精确测量是制定合理前庭扩大畸形CT诊断标准的前提。目前CT测量常用测量层面有直接扫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斜矢状位图像,还有M SC T重建轴位、矢状位及斜矢状位M PR图像。本文主要介绍各测量层面测量结果,并分析各测量层面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斜面CT MPR重组技术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手术中关键手术剖面涉及到的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在尸体头颅标本上观察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相关解剖标志,利用双斜面MPR重组技术,对30具(60侧)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关键手术剖面重组,对比手术剖面主要解剖标志观察结果,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双斜矢状面)同层显示主要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主要手术解剖标志同层显示为100%者记为4级、显示为90%~99%记为3级、显示为80%~89%记为2级、显示70%~79%记为l级,显示<70%记为0级.对所得资料行x2检验.结果 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4层关键手术剖面,均为斜矢状面.4层关键手术剖面双斜面MPR重组的旋转中心标志点分为水平半规管、砧骨窝、锥隆起及圆窗后缘;重组水平参考轴线及水平旋转角度分别为砧骨短突及22.15° ±5.22°、砧骨短突及20.15°±5.52°、面神经水平段及32.53°±5.22°、卵圆窗上缘及50.15°±8.02°;重组垂直参考轴线均为面神经垂直段,垂直旋转角度分别为14.35°±4.02°、13.15°±3.33°、15.05° ±4.43°及15.25°±4.12°.对于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程度,在第1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2侧、3级48侧,冠状面为2级15侧、3级45侧,矢状面为3级10侧、4级50侧;第2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1侧、3级49侧,冠状面为2级13侧、3级47侧,矢状面为3级11侧、4级49侧;第3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0侧、3级50侧,冠状面为2级11侧、3级49侧,矢状面为3级9侧、4级51侧;第4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9侧、3级51侧,冠状面为2级8侧、3级52侧,矢状面为3级5侧、4级55侧;4层关键手术剖面解剖标志同层显示在不同方位图像显示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3200、121.4231、122.4011、125.4213,P值均<0.05);4层关键手术剖面解剖标志双斜面同层显示成功率均为100%(60/60侧).结论 双斜面MPR重组技术可清晰同层显示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相关解剖标志,能为术者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螺旋CT资料,均对桡骨下端进行轴位MPR、矢状位MPR、冠状位MPR、容积重建(VR)成像,比较不同重建方法所得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42例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中,轴位MPR、矢状位MPR、冠状位MPR、VR图像对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64.3%、90.5%、83.3%、52.4%。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优于轴位MPR及VR图像(P0.05)。矢状位MPR与冠状位MPR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轴位MPR与VR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螺旋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矢状位MPR及冠状位图像显示骨折线更清楚,需重点观察,轴位MPR图像对骨折显示率低,VR图像对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有时难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前瞻性研究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2例经数字化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外伤患者行64层CT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根据损伤部位及骨的结构,调整MPR图像显示目标骨的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对骨折不明确者调整多角度的斜面MPR图像,关节邻近调整MPR图像垂直于关节面;由2名有经验放射科医师在工作站共同调整、浏览MPR图像,比较分析多方向调整的MPR图像显示骨折的能力.结果 经64层CT多向调整MPR图像共确诊骨折43例.横断面图像结合矢状面、冠状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5例(81.4 %,35/43例);横断面图像明确显示骨折30例(70.0 %,30/43例).结论 多层CT MPR成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平片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多向调整MPR提高对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多层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多方位显示圆孔的正常形态并进行测量分析。方法:对167例正常受试者行高分辨薄层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圆孔进行MPR重组,观察圆孔及其通连结构形态,测量其径限值。结果:MPR图像对圆孔的显示率为100%,圆孔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呈管型、孔型或窗型,冠状面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平均长度、前口和后口径分别为:(0.32±0.15)cm、(0.33±0.05)cm和(0.31±0.05)cm,同侧圆孔前口大于后口。结论:HRCT薄层扫描及MPR重组可清晰显示圆孔及其通连结构,有利于对其解剖形态的观察和径限的测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探索儿童鼻咽部气道大小及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厚度。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来我院检查鼻咽部儿童的CT扫描图像,选择其中符合条件的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研究其鼻咽腔形态学特点,测量了儿童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及鼻咽部矢状径(N值),并计算二者比值。根据儿童年龄分为两组:A组1~7岁(n=42),B组8~14岁(n=31)。结果所有儿童正常鼻咽部气道矢状位均呈镰刀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后缘光整连续。A组及B组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均数大小分别为9.23±4.85mm和9.56±4.74mm;MN值范围两组分别为0.2~0.58和0.21~0.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MPR显示,1~14岁健康儿童鼻咽腔矢状位呈弓向上镰刀形,边缘光整,周围脂肪间隙清晰,A/N≤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00kVp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4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根据检查方案分为A、B两组进行评价。A组:使用碘帕醇(370mgI/mL),管电压120kVp,噪声指数(NI)13,共20例;B组:使用碘克沙醇(270mgI/mL),管电压100kVp,NI 11,共20例。读取CT剂量报告中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值。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两位具有3年以上CT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并分析两组中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和标准差(SD)。结果:A、B组中患者年龄[分别为(64.55±8.76)岁和(63.65±14.06)岁]和BMI[(23.92±2.23)和(23.56±2.20)kg/m^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CTDIvol[分别为(33.39±2.53)和(26.76±1.03)mOy]和SSDE[分别为(66.27±4.01)和(53.58±2.06)mG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主观评分(分别为4.20±0.62和4.10±0.5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间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CT值及SD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kVp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头颈部CTA检查,在图像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特点,提高对该病变的显示及诊断率。方法:25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进行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再进行轴位、矢状及冠状面重建,分析比较几种重建方法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显示效果。结果:轴位重建清晰显示腰椎体后缘骨质缺损、游离骨块及合并相应水平椎间盘突出情况;矢状位重建是对轴位重建的良好补充,并可以较好显示相应水平硬膜囊受压情况;冠状位重建对显示椎体后缘骨缺损及游离骨块也有一定帮助。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MPR)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mulf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斜冠位成像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肩关节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20例(40侧),均应用多向调整MPR(AMPR)、在旋转容积再现(VR)图像的基础上行MPR(旋转式MPR,RMPR)及常规MPR(CMPR)技术对重建图像进行斜冠位重组,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40侧肩关节中,三种MPR技术均获得了斜冠位图像。在显示肩关节图像质量方面,AMPR与RMPR模式优于CMPR模式(UAMPR:CMPR=-6.648,URMPR:CMPR=-6.388,P值均=0.000),AMPR与RM-PR模式无差异性(U=-0.338,P=0.735);在肩关节成像的简易程度方面,AMPR模式优于RMPR模式(P=0.000)。结论:AMPR、ILMPR技术获得的斜冠位图像均能直观显示肩关节,优于CMPR技术,RMPR技术较AMPR技术简便,在评价肩关节疾患方面斜冠位图像较常规冠状位图像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平扫检查(共51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其中10例加做增强MRI检查(共15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结果: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分期,I期见于13个股骨头,Ⅱ期见于19个股骨头,Ⅲ期见于8个股骨头,Ⅳ期见于11个股骨头。增强MRI强化表现为:无强化(n=2);轻微强化为主(n=10)和强化较明显(n=3)。骨髓水肿10例。髋关节积液48例。结论:常规MRI与增强MRI检查相结合可更好的反映病理改变过程,评估组织活性,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病程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resolving power of three-dimensional (3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images with various angles by using 16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multi 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16DAS-MDCT) . We reconstructed the MPR images using data with a 0.75 mm slice thickness of the axial image in this examination. To evaluate resolving power, we used an original new phantom (RC phantom) that can be positioned at any slice angle in MPR images. We measured 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easuring pre-sampling MTF, and used Fourier transform of image data of the square wave chart. The scan condition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 condition that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correspond to the condition that we use for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 examination of the head in our hospital. The MTF of MPR images showed minimum values at slice angles in parallel with the axial slice, and showed maximum values at the sagittal slice and coronal slice angles that are parallel to the Z-axis. With an oblique MPR image, MTF did not change with angle changes in the oblique sagittal slice plane, but in the oblique coronal slice plane, MTF increased as the tilt angle increased from the axial plane to the Z plane. As a result, we could evaluate the resolving power of a head 3D image by measuring the MTF of the axial image and sagittal image or the coronal imag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双源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以及去除栓塞区域碘油的能力。方法:对40例肝癌TACE术后患者先行常规腹部平扫(TNC),然后静脉注射对比剂行双能量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之后采用肝脏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LiverVNC对双能量强化图像进行处理,得到VNC图像,以TNC图像为标准,评价VNC图像的图像质量及VNC去除碘油的能力,比较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碘油沉积缺损区及病灶周边区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NC具有很强的去除碘油的能力,对于碘油沉积患者,VNC较TNC在图像质量上有所下降,碘油沉积缺损区的CT值VNC较TNC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C动脉期CT值-54.4±19.1,VNC—CT值:44.8±12.9,P〈0.05;TNC门静脉期CT值=54.4±19.1,VNC-CT值=45.3±13.4,P〈0.05),病灶周边区的CT值VNC与TN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C动脉期CT值-56.4±7.6,VNC—CT值=55.1±7.8,P〉0.05;TNC门静脉期CT值:56.4±7.6,VNC—CT值-58.3±8.2,P〉0.05),病灶的动脉期VNC与门静脉期VNC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碘油沉积缺损区动脉期CT值-44.8±12.9,门静脉期CT值-45.3±13.4,P〉0.05;病灶周边区动脉期CT值-55.1±7.8,门静脉期CT值=58.3±8.2,P〉0.05)。结论:对于较少碘油沉积的病例,VNC能基本满足诊断需求,对于肝癌TACE术后病灶,VNC对病灶周边区的显示好于病灶内。  相似文献   

19.
李建军  胡道予  陈亮  汤浩  王梓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6-178
目的:探讨MR不同扫描平面对回盲瓣的显示能力,及MR电影功能成像(MR cine)序列在回盲瓣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22名,接受1.5TGE HDx MR检查,行冠状面、横轴面、斜冠状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FIESTA)序列扫描及回盲瓣的MR cine序列扫描。所有被检者均进行冠状面和横轴面扫描,图像显示两瓣膜结构为成功显示;如果冠状面不能显示回盲瓣结构,则增加斜冠状面扫描;在成功显示回盲瓣的冠状面或斜冠状面上进行MR cine序列扫描。结果:冠状面扫描回盲瓣成功显示率为76.2%,横轴面为52.4%。5例斜冠状面扫描均成功显示回盲瓣结构。回盲上瓣长度(1.74±0.28)cm,厚度(0.37±0.12)cm;下瓣长度(1.58±0.25)cm,厚度(0.38±0.14)cm。66.7%被检者MR cine序列扫描上可观察到回盲瓣运动,其运动频率约为6~8次/分。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回盲瓣结构,冠状面是显示回盲瓣的最佳平面,斜冠状面是很好的补充扫描平面,MR cine序列可以动态观察回盲瓣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