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别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2.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需接受冠状动脉CT(CTA)检查者,按照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原则,对比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对比剂流率ml/s=对比剂总量/(扫描时间+8)ml/s,同样流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进行冠脉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CT值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进行评分,分析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的可行性。结果按照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冠脉CTA检查后,100例检查者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平均强化程度为(420.19±56.59)HU,冠状动脉显示评分得3分比例为88.78%,得2分比例为11.22%,无得1分者。结论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组合在主动脉MSCTA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相同碘浓度和注射流率、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情况下,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将9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在对比剂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3 ml/s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案行主动脉MSCTA.A组:注射对比剂100 ml;B组:注射对比剂60 ml后用40 ml生理盐水冲刷;C组:注射对比剂85 ml.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255 HU、240 HU、247 HU,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3%(84/90)清楚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6.67%(6/90)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欠清楚.结论 应用对比剂60 ml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刷行主动脉MSCTA能够满足主动脉检查要求,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年龄与体重无明显差异,行腹部CT增强扫描.按1.5 ml/kg剂量前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 Ⅰ/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2.0 ml/s、3.0 ml/s和4.0 ml/s.腹主动脉兴趣区智能跟踪技术触发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后延迟7 s与20 s行门静脉期扫描.在工作站测量3组CT源图像上门静脉(PV)与肝实质的CT值,并重组PV斜轴位与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观察PV显示的分支级别.采用SPSS 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80±21.16)HU、(170.90±17.26)HU与(181.90±22.88)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7).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PV与肝实质CT值差别分别是(50.20±17.40)HU、(67.10±23.08)HU与(76.20±22.75)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39).2.0 ml/s组、3.0 ml/s组、4.0ml/s组对PV分支显示级别分别为4.20±1.14、4.90±0.99及5.50±0.53,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3).结论 注射流率对PV CT血管成像的质量有影响,流率为4.0 ml/s时SCTP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5.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低剂量对比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CTA低剂量对比剂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98例行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A组34例,对比剂用量为9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流率4 ml/s;另外64例对比剂剂量和流率按照公式注射流率=患者体质量×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5+曝光扫描时间)计算获得,每组32例,B组和C组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分别为0.8~0.9和0.6~0.7 ml/kg.根据原始图像和MIP像评价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质量,并测量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CT值,采用x2检验比较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评分.结果 3组中腹主动脉、腹腔干、肾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均清晰显示,3组腹主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3 ±28)、(362 ±28)和(334±14) HU,腹腔干内CT值分别为(368±28)、(367±28)和(338±15)HU,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5±27)、(364 ±29)和(336±15) HU,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3±28)、(372 ±28)和(343±15)HU,肠系膜上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4±28)、(372±28)和(344±16)HU,3组间上述血管内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两比较,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组和B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每例患者对比剂用量为90ml,B组和C组每例患者人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9)和(4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091,P=0.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为26、7和1例,B组分别为24、7和1例,C组分别为22、8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1,P=0.755).结论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个体化注射方式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肺动脉成像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于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搜集在我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63例连续患者。将63例患者分成两组(三期组和两期组),三期组(30例)采用优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混合液(对比剂占10%,生理盐水占90%),流率5mL/s,总量25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流率5mL/s,总量0.2~2.5mL/kg体重;第三期注射生理盐水,流率5mL/s,总量20mL。二期组(33例)采用传统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对比剂20mL,第二期生理盐水30mL,流率均为5.5mL/s。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左右肺动脉分叉层面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记录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及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平均用量三期组为(10.73±1.72)mL,二期组为20mL,三期组较二期组减少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双期注射方案比较,优化的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肺动脉CTA的检查成功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适宜的对比剂用量,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心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160例接受Defini-tion第一代双源CT冠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采集时间×注射流速(X ml),B组=(X+5)ml,C组=(X+10)ml,D组=[X+(15~20)]ml。各组均采用碘海醇(350mgI/ml),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4.8~5.0ml/s;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5.5ml/s。应用Circulation分析软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各组冠状动脉各段、左右心室CT值,观察并记录对比剂伪影及严重程度、对比剂混合液是否均匀、室间隔显示是否清晰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组间CT值、图像质量评分等有无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室间隔等结构显示情况及对比剂伪影等。结果:各组间一般情况、质量评分、冠脉各段和左心室CT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腔内CT值A、B、C、D组分别为(142.1±35.5)HU、(144.4±43.5)HU、(186.1±66.1)HU、(223.3±119.3)HU,C组与A、B、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室间隔尚能分辨(2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D组显示清晰(3分)的例数多于A、B组;C组条状伪影少于D组。综合分析,C组对比剂方案优于其他组。结论:本研究采用个性化的对比剂方案,对比剂用量=扫描采集时间×流率+10ml,结合患者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对比剂注射流率,可以获得良好的冠脉CTA图像及较为满意的心脏结构、肺动脉显示效果,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使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40例被检查者分为两组,A组为采用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100ml、生理盐水30ml;B组为采用4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60ml、生理盐水30ml.注射流速均为4ml/s,行胸部肺动脉同层动态扫描,计算肺动脉主干峰值时间(time to peak)、强化峰值(peak contrast enhaneement)以及强化CT值大于200HU起始时间(Tb200和持续时间(T200).结果:肺动脉主干到达峰值的时间,B组明显早于A组、强化峰值,B组明显高于A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T200及Tb200,两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中,使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方案分析。方法 选取拟诊冠心病患者159例,A组53例,屏气,注射时间10 s,阈值100 HU,5.9 s触发;B组51例,自由呼吸,注射时间10 s,阈值250 HU,1.1 s触发;C组55例,自由呼吸,注射时间8 s,阈值250 HU,1.1 s触发。按26.25 mgI/kg/s注射对比剂。比较三组主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主观评分、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并测量右心房、右心室CT值,作为评价对比剂利用率。结果 A、B、C三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主动脉CT值、噪声水平(SD)、信噪比(SNR)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A、B、C组分别为:(47.38±8.39) ml、(47.49±8.67) ml、(38.64±6.99) ml, C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右心房、右心室CT值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比较辐射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 mSv、(11.60±5.05)mSv、(16.52±6.36) 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技术,探讨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体质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行 CTCA 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采用100 kVp,6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另40例患者采用70 kVp,3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所有CTCA检查都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下进行。100 kVp 组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进行重建,而70 kVp组数据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重建。测量每例患者主动脉根部、各冠状动脉起始处部及纵膈脂肪CT值和标准差并计算各段血管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图像以4分法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603±86)HU]及图像噪声[(42±5)HU]均明显高于10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503±68)HU,P<0.001]及图像噪声[(25±4)HU,P<0.01],而70 kVp 组的SNR 及CNR (14.6±3.0,17.8±3.4)均明显低于100 kVp组(20.7±3.8,24.4±4.1,P<0.001)。两组间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0 kVp 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比100 kVp 组降低了76%,对比剂用量降低了50%。结论: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及迭代重建技术,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CA在体质量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的患者中是可行的,可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条件下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20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分析诊断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70例患者行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资料,其中78例患者同时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扫描实时平均心室率(HR)和心室率波动的四分位间距分别分成A组〔HR<60(bpm)〕、B组(HR 61~66bpm)、C组(HR 67~71bpm)、D组(HR>72bpm)和N组(心室率波动0次)、L组(心室率波动1次)、M组(心室率波动2次)、H组(心室率波动3次以上)。分析各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4分法);以CCA为金标准,评价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用连续校正配对2检验比较两项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共5753个血管段中5736个血管段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室率各组之间(2=102.80,P=0.00)和心室率波动各组之间(2=58.62,P=0.00)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评价血管段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7,P=0.11;2=6.91,P=0.08);图像质量与心室率(r=0.12)和心室率波动(r=0.06)呈弱的负相关。以冠状动脉血管段为评价单位,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85%(73/86),97%(917/942),99%(917/930),75%(73/98),82%,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7.26,P=0.07,Kappa=0.77);以患者为评价单位则为100%(53/53),88%(22/25),100%(22/22),96%(53/56),88%,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P=0.25,Kappa=0.92)。结论本研究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够较好适应高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诊断冠心病与CCA差异无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平静呼吸下直接屏气法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9例患者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时采用平静呼吸下直接屏气的方式。采集的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RCA、LM、LAD、LCX)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结果:通过采用平静呼吸下直接屏气,根据心率不同分为四组。A组:心率为≤60次/分,心率波动为1~3次/分,95.8%(92/96)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B组:心率为61-70次/分,心率波动为1-4次/分,93.3%(97/104)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c组:心率为在71—80次/分,心率波动为1—4次/分,87.5%(49/56)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D组:心率≥81次/分,心率波动为2—5次/分,33.3%(4/12)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平静呼吸下直接屏气降低多数患者的心率和减少其心率波动.从而提高检杳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碘禁忌证患者应用钆剂冠脉CTA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碘禁忌证患者应用钆剂行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30例不宜使用碘剂患者用钆剂替代行冠脉CTA检查,0.3mmol/kg给药,总量25~52ml不等,注射速率4~5ml/s,应用双源CT7~10s完成扫描。结果:30例均见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强化显示,主干内CT值为(130.73±26.95)HU,最大值为187HU,最小值为55HU。共有402个节段显示,占总节段数的83.75%(402/480)。显示欠清节段主要是:右冠第4段、前降支第8、10段及旋支第14、15段,全部患者检查前后血清肌酐值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对不宜使用碘剂而临床病情必需行冠脉CTA检查的患者,利用钆剂替代同样能取得预期效果,迅速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检查前、后应确定肾功能正常,以防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律)的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组)220例;心律失常组(N组)39例。其中S组分为:A组79例,心率<65bpm;B组102例,65≤心率<80bpm;C组39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性;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S组与N组之间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和可评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共有9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所有病例平均辐射剂量为(9.49±6.54)mSv;S组和N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8.45±5.7)mSv、(15.36±7.79)mSv,两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0)。窦性心律各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43,P=0.000)。结论:320排CT能较好适应心率(律)变化,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对于心率<65bpm以下的窦性心律患者辐射剂量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前门控FIASH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A连续各50例患者,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次/min以内。评价这2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扫描参数:2组均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采集,探测器准直宽度0.6 mm,重建层厚0.75 mm,扫描时间0.28 s/r,单扇区时间分辨率75 ms,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值设定管电压:100kV(BMI<24 kg/m~2)、120 kV(BMI≥24 kg/m~2),参考管电流370 mAs,采用管电流调制方案;FLASH扫描前门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序列扫描采集时相为35%~75%R-R间期,步进采集宽度34.5 mm。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4级(1级为优异,1~3级为可评价血管,4级为不可评价血管),相应评为1~4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A、B 2组患者的年龄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2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百分比分别为98.21%和9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1),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30±0.60和1.2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9,P=0.625)。A、B 2组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99±0.34)mSv和(4.80±2.2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8,P=0.000),FLASH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结论:在心率低于70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FLASH扫描可获得与序列扫描相似的高质量图像,但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含35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3组;A组79例,心率≤65次/分;B组120例,65<心率<80次/分;C组60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重建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再现(V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