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组,IMT〈0.9mm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0.9mm≤IMT〈1.2mm且无动脉粥样斑块者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2mm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水平。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83.7%(36/43),女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77.1%(27/3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厚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58.3%(14/24),斑块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82.9%(34/41),其中颈动脉斑块数1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66.7%(10/15),颈动脉斑块数/〉2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92.3%(24/26),正常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15.4%(2/13)。1个斑块组、≥2个斑块组、总斑块组及增厚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2个斑块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明显高于1个斑块组以及增厚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有关,是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形成程度越重者其血尿酸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其性质,并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病程长短分组,将结果与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IMT增厚共65例(75.6%),检出斑块58例(67.4%);对照组IMT增厚28例(43.8%),检出斑块26例(40.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组,IMT厚度厚于无高血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者,IMT厚度厚于病程<5年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IMT增厚为主,其次是斑块形成.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及其性质,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6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3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增高(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中膜自动测量技术(QLAB)和实时复合成像(Sono CT)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2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并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病程长短分组,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IMT增厚共101例(81.5%),检出斑块96例(78.2%),对照组IMT增厚33例(40.2%),检出斑块26例(3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组,经QLAB测量的IMTmean>无高血压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者,IMT厚度大于病程≤5年者厚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IMT增厚为主,其次是斑块形成。SonoCT技术可使颈部血管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提高,增加血管病变边界的可见度,QLAB测定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较最厚值更具优越性,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2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IMT〈1.0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0mm)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哑糖(FBG)、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尿酸(uA)并记录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吸烟史、高血压史、微哑管并发症斑块形成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中年龄、TG、AIP、UA、CRP值以及斑块形成、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比颈动脉内膜正常者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IMT为应变量先后人选的变量有年龄(P〈0.01)、甘油三酯(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年龄、TG、AlP、UA、CRP等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TG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秀霞  张敏  姜涛 《北京医学》2005,27(10):583-58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对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值、最大值及斑块钙化情况,同时测定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身高、体重等,以HOMA法计算胰岛素抵抗度.按患者具备大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数分为三组,并比较每组的IMT值、斑块钙化情况.结果存在1或2个危险因素者平均IMT为0.824mm,斑块检出率为37.5%,钙化率为33.3%;同时存在3个危险因素者平均IMT为0.967mm,斑块检出率为44.4%,钙化率为51.1%;同时有4个危险因素者平均IMT为1.020mm,斑块检出率为63.3%,钙化率为60%.三组间上述指标比较P值分别为0.022、0.129、0.144.三组间HOMA-IR值分别为2.26±1.09、2.96±1.83、4.05±1.78,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随着大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多,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加,胰岛素抵抗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和UA、TG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IMT的变化与血UA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U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7例,依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2组:UAER20~200μg/min为A组,63例;UAER≥200μg/min为B组,34例;根据血尿酸水平是否升高分为C组(59例)和D组(38例)。记录比较各组病程、血尿酸(BUA)、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差异,比较血尿酸、尿微量蛋白水平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三者相关性关系。结果四组TG、TC、LDL及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病程、UA、UAER、FBG水平及IMT均明显高于B、D组(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病程、UA、UAER、FBG水平及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病程、UA、UAER与颈动脉IMT有显著性正相关,UA与UAER呈显著性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病程、血UA、UREA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血UA、UREA水平可用于早期预测糖尿病大血管...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高频超声检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其性质,并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病程长短分组,将结果与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IMT增厚共65例(75·6%),检出斑块58例(67·4%);对照组IMT增厚28例(43·8%),检出斑块26例(40·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组,IMT厚度厚于无高血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者,IMT厚度厚于病程<5年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IMT增厚为主,其次是斑块形成。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及其性质,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大血管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 选取198例T2型DM患者,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组11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9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分别为(1.15±0.41)mm、(0.97±0.28)mm,两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64.5%和30.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血尿酸、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在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hsCRP是促使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糖尿病、血脂紊乱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6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2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作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非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化验指标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三组间有差异性,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比较有差异性 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IB)在三组间无差异性。结论糖尿病是造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脂类代谢紊乱,在影响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对病人进行降脂治疗,改善脂代谢紊乱,能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踝血管指数早期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9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病史的采集,监测患者血糖生化指标,同时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踝血管指数(CAVI)测定,分析CA-VI同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以CAVI为因变量,年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AVI值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I同受试者的IMT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CAVI同年龄,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值,HbA1C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AVI同糖尿病患者的IMT呈正相关,早期进行CAVI的测定可以预测大血管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会增加患者罹患大血管病变的风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是反映大血管病变的敏感指标。该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尿酸水平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选取内分泌科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95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组497例;非高尿酸血症组398例。记录患者糖尿病病程、吸烟史、BMI、Hb A1c、LDL-C、肾功能(含血尿酸)、血脂、FPG、2 h PG、Hb A1c。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斑块形成患病率高、程度重,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的尿酸水平可能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把糖尿病患者分成DM1组和DM2组,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空腹血糖(FBG)、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HOMA IR)指数进行对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值与FBG、BM I(体重指数)、HbA1C和HOMA I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值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和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高分辨B超测定44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21名健康对照者双侧颈总动脉IMT,并检测临床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和B细胞功能指数(HOMA-IS指数).结果:有、无微血管并发症,两组间IMT、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HOMA-IS小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而HOMA-IR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有微血管并发症组较正常对照组IMT值高.结论: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相关联,其中病程、HbA1c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在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形成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已确诊T2DM病人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选择其中96例IMT<1.3 mm(无斑块形成)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MT分为IMT正常组(IMT≤0.9 mm)47例和IMT增厚组(0.9 mm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变化与血清脂蛋白 (a) [Lp(a) ]水平的关系 ,以了解Lp(a)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B超检测颈总动脉IMT结果 ,将 10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IMT正常组 (5 0例 )和IMT增厚组 (5 7例 ) ,并测定血清Lp(a)、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以IMT是否增厚为应变量 ,年龄、糖尿病病程、Lp(a)、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糖化血红蛋白为自变量 ,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IMT变化的因素为Lp(a) (Wald =7 187,P <0 0 1)、糖尿病病程 (Wald =6 985 ,P <0 0 1)。结论 血清Lp(a)水平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血清Lp(a)浓度及对高Lp(a)血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