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豆根,最早见于开宝本草;在中国药典一直有收载。但在2000年以后的药典版本中,又增加了北豆根,由于同属清热药,故在临床应用和市场销售中有些混用。 相似文献
2.
山豆根为较常用中药,各地所用山豆根的品种较为复杂,但多数地方所用的山豆根为广西产的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 sis Gapnep[4].又名广豆根,小黄连,岩黄连Sophora subpmstrata chunet T.chen-豆科Legu-minosae的根及根茎[1].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茎[2].而临床应用上经常出现用北豆根代替山豆根使用的情况.所以笔者为了避免这种误用把两者具体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4.
潘会朝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4):284-284
山豆根,又称广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但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多年来均习用防已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DC)的根茎作山豆根入药,由于其在功效、毒性、用量上与豆科山豆根均有不同,中国药典将其命名为北豆根(意即北方所用之山豆根)予以收载,目的在于区别南方所用的豆科山豆根.二者相比,北豆根毒性较小而用量较大.实际应用中,常有二者不分现象,加之不少中医大夫不了解原来习用防已科山豆根已更名为北豆根,而仍沿用山豆根之名开方,药房则配以毒性较大的豆科山豆根,且用量较大而造成中毒事故.为此笔者对二者作一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5.
1.北豆根又名苦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茎。①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长达10米以上,全株近无毛。根状茎横生且细长。茎基部稍木质,上部小枝草质绿色,有纵条纹,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叶片圆肾形或卵圆形,全缘或3~5浅裂。短圆锥状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黄绿色;雄花萼片6,左右对称,花瓣6~8枚,卵形,雄蕊12或更多,花药球形;雄花心皮3枚,分离。核果球形,熟时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②产地: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生山地 相似文献
6.
7.
山豆根是一种常见中药材。在东北、华北,山西、青海、甘肃等地均以北豆根代替山豆根使用。本实验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山豆根及其代用品进行分析鉴别。 相似文献
8.
9.
10.
从东北产的北豆根(Menispermum dauricumDC)中分离得到的山豆根碱(dauricine),经我院药理教研室进行研究,证实有较好的降压等作用。北豆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过去认为南方缺乏此植物药源,但近期文献报道,湖北省当阳、通山等县也产北豆根,迄今未见其化学成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山豆根碱与山豆根苏林碱对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山豆根碱(Dau)及山豆根苏林碱(Das)对人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两者可抑制由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药物浓度与聚集抑制率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Dau处理的血小板其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聚集抑制的IC50(mmol/L)分别为0.042(n=5),0.028(n=9)及0.046(n=10);Das则分别为0.042(n=5 相似文献
19.
山豆根临床上常与成药、复方中配伍应用,用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其临床应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有关山豆根毒性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多,影响山豆根及其成药的临床安全使用及国际准入,因此,急需开展有关山豆根的安全性研究工作。现对山豆根化学成分、毒理学研究、临床不良反应、药性(毒性)变化、毒性表现和毒性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别名山大豆根(《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本药功效始载于《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疱肿毒”;《本草经疏》谓山豆根为解毒清热之上药;《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近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以心律失常等症。本文就山豆根这些年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探讨如下。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 张超等用容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得山豆根中总生物碱含量以苦参碱计算为13.43mg/g,其中以苦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