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诱发ST段抬高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心肌梗死 (MI)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者 6例 ,探讨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 :在 2 86 4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 ,有 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 ,发生率为 0 .2 1%。相应导联ST段抬高 0 .1~ 1.0mV ,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ST段恢复正常。 6例中 ,1例冠脉病变轻 (狭窄 <35 % ) ,但于冠脉造影后 4周发生急性MI ,梗死部位与ST段抬高导联所对应的部位一致 ;余 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 (90 %~ 10 0 % ) ,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近期内行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消失 ,多次复查运动试验 ,结果均阴性。结论 :无MI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 ,冠脉病变重 ,预后差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 性抬高对MI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前壁MI入院成功接受直接PCI的患者72 例,动态观察PCI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PCI后1hST段下降>50%为ST段下降组,相反为ST段抬高 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MI后早期(2~3周)和晚期(5~6个月)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并随访其间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ST段下降组53例(73.6%),ST段抬高组19例(26.4%)。MI后早期两组间左室 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无明显差异;晚期ST段抬高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P <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 于ST段下降组(P<0.05,P<0.0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MI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P<0.05)。结 论:ST段持续性抬高者MI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MI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 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后Q波导联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 (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 (静息心电图 )的患者 3 0例 ( ST段抬高组 ) ,以无 ST段持续抬高的 MI患者 2 6例为对照组 ,两组均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左心室造影 ,观察两组病例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 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EDV)、射血分数 ( EF)、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及冠脉阻塞部位、程度。结果 :ST段抬高组较对照组 EF减低 ( P <0 .0 1)、ESV增大 ( P <0 .0 5 ) ,冠脉完全闭塞、局部室壁无收缩或矛盾运动比例 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5 ) ,而两组 EDV、室壁瘤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与冠脉完全的闭塞、大面积的梗死、EF的显著降低、ESV的明显扩大直接相关 ;与室壁瘤、EDV无显著相关 ,是一种简便、无创的临床检测手段 ,对 MI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运动试验中,大多数ST段抬高者均有心梗(MI)史,相应部位的ST段抬高可作为左室活动失调或室壁瘤的标志。在无MI史的患者中,运动诱发ST段抬高是极罕见的。采用心肌闪烁显像和血管造影术评价无MI史者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意义,并随访心肌显像(TTG)运动试验来估价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无心肌梗死(MI)者6例,探讨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在3002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有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为0.2%。相应导联ST段抬高0.1~0.6mV,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ST段恢复正常。6例中,1例冠状动脉正常;余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70%~95%),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近期内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症状消失。多次复查运动试验,结果均阴性。结论无MI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冠脉病变重,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221例心肌梗塞后3周运动试验的研究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岁,40例女性。按 Bruce 方案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运动时连续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并规定任何导联 ST 段压低≥1mm 为试验阳性。极量运动时收缩压增高不超过静息收缩压的10%为运动血压反应不良。其中123例运动时服用β-阻滞剂.结果 89例(40%)有显著 ST 段压低(阳性试验组),其中7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单支血管病变24例,双支15例,3支33例。132例无 ST 段压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运动致ST段变化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2004年7月—2007年7月共有467例病人接受了运动平板试验,其中有289例运动负荷试验阳性(61.9%),对这289例病人的临床特征、运动后ST段变化的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部分病例已随访2年。结果289例(61.9%)运动致ST段变化病人中男201例,女88例,年龄37岁~76岁,无症状心肌缺血者231例,心绞痛者58例;ST段形态变化:ST段水平型降低189例(65.4%),下斜型降低79例(27.3%),斜升型降低19例(6.6%),ST段抬高2例(0.7%)。对28例心绞痛频繁发作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所有ST段变化的导联均与病变血管的供血部位一致。结论运动致ST段变化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59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并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患者,根据SCA结果分组,无冠心病组,80%ST段变化发生在运动峰值之前以及运动峰值,单支病变组45%在运动停止后或者运动峰值和运动后;多支病变组90%在运动早期或运动峰值。三组ST段下移持续时间无差异。结论:平板运动试验ST段变化特点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动试验时ST段变化指运动过程中出现者。对于运动结束后才出现的ST段变化,有何诊断价值则意见不一:或被认为是假阳性,或被认为冠脉痉挛引起。作者在1985~1987年运动试验受检者2044例中,排除女性、近期(3个月内)心肌梗塞、接受过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后,对余下328例的运动试验ST段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冠脉造影比较。冠脉狭窄标准为冠脉造影显示狭窄≥75%。 328例中,80例(24%)无冠状狭窄,183例(56%)有1支或2支血管病变,65例(20%)有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aVR导联ST段抬高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及前降支近段病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者为CAG阳性。结果左主干病变13例,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1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伴aVR导联ST段抬高对左主干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为72.22%(13/18);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近段病变的预测值为88.89%(16/18)。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aVR导联ST抬高≥0.1mv对诊断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近段病变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真阳性组与假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统计真阳性组患者病变支数与性别的相关性;比较两组ST段偏移导联的差别;分析两组的运动试验参数与CAG的关系。结果①平板运动试验真阳性率为60%,其中男性为64.29%,女性为47.37%。②在真阳性组中男性患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壁导联ST段改变假阳性率高(P<0.05)。④运动总时间、最大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出现时间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的比较显示,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是一项诊断冠心病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如果运动中结合多项运动参数全面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参考文献观察了7例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仅 V_2—V_3导联 ST 段压低为起始改变的急性后侧壁心肌梗塞(MI)患者,探讨其机理及临床意义。一般情况:我们回顾性总结1985—1990年在我院住院的79例急性 MI 患者,发现7例(8.86%)急性后侧壁 MI 患者。入院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仅V_2—V_3出现 ST 段明显压低,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71岁,平均56岁。无1例患者先前有过 MI病史。病例选择标准:1.典型胸疼持续时间>30分钟;2.胸疼时 V_2—V_3导联出现明显 ST 段压低。测量方法:1.基线稳定;2.以 TP 段连线为基线,在 J 点后80ms 处测量 ST 段偏移程度。ST 段下降≥2mm 为明显压低。本组患者均无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对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3周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 ,如 ST段在 J点后 80 m s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2 mm ,持续 3min以上被判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随访 3年。结果 溶栓组 (n=30 )与非溶栓组 (n=30 ) ST段压低≥ 2 m m阳性率分别为 7%、5 7%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0 .2 3%。结论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变异型心绞痛、休息心绞痛和运动试验中伴有胸痛的ST段抬高往往提示存在严重心肌缺血,但对动态心电图监测所呈现的无症状短暂ST段抬高的意义尚未清楚,尤其是AMI后的短暂ST段抬高及其与缺血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作者通过对203例AMI的研究,力图弄清短暂ST段抬高的发生率、特征及并发症。方法:203例AMI患者(男154,女49),均龄58岁,接受了动态ST段监测,其中前侧壁MI 93例(46%),下后壁MI 110例(54%);非Q波MI 47例(23%);接受溶栓治疗者36例(18%);再梗塞46例  相似文献   

16.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分析了 9例无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而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5 0 5 5例行平板运动试验者中 ,有 11例未患心肌梗死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ST段抬高 ,发生率 0 .2 2 %。其中 ,8例患者作了进一步检查 ,冠脉造影显示均有程度不等的血管病变 ,缺血相关血管的狭窄达到 5 0 %~ 10 0 %。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对应关系。另有 1例患者于运动试验 1周后死于心脏性猝死。结论 :无心梗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是冠脉痉挛或冠脉严重狭窄所致心肌局部缺血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负荷试验传统是采用测量ST压低的程度来判断。本文提出二个新的判断标准,即R波振幅和⊿RST,考核其能否改善负荷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对比266例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有意列入33例按ST段标准为假阳性和96例为假阴性的病例)。ST段压低以J点60毫秒后呈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1毫米和80毫秒后呈上斜型压低≥1.5毫米者作为阳性。R波振幅则在运动后即刻呈增加或不变者列为阳性,降低者列为阴性。⊿RST是R波改变和ST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运动试验ST段压低不同幅度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114例运动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ST段压低幅度分为0.5~0.9mm组、1.0~1.9mm组和≥2.0mm组,比较3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特点。结果:3组患者间的性别、年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和室壁运动障碍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发生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血管狭窄90%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经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管狭窄90%以上是ST段压低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运动试验诱发的ST段压低幅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血管狭窄90%以上是ST段压低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但ST段压低幅度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和发生部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价运动试验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和预后意义,并与运动试验时出现心绞痛者进行比较.2982例资料取自冠状动脉外科研究登记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583例左主干狭窄(内径缩小≥50%)或某主支狭窄(内径缩小≥70%),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CAD);1117例非明显CAD;282例无CAD.造影后一个月内按标准或修订的Bruce方案进行活动平板试验,凡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较静息时)压低≥1mm且持续≥0.08S,或者出现心绞痛,为阳性.各例逐年随访达7年(至少5年),99%病例完成随访.明显CAD者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分组:424例(组Ⅰ)缺血性ST段压低组无心绞痛;232例(组Ⅱ)出现心绞痛但无缺血性ST段压低;456例(组Ⅲ)兼有缺血性ST段压低和心绞痛;471例(组Ⅳ)既无ST段压低也无心绞痛.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部分患者可发生再梗塞、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心脏意外事件,早期检出这些患者十分重要,国外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应对AMI病人开展早期分级运动试验,对检出的高危病人给予必要的内、外科治疗,现运动试验已安全地应用于AMI后2—3周的病人,有的学者甚至主张在AMI后一周即可开展运动试验。本文对常用的运动试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常用的阳性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为: 1.ST段异常 一般将运动后ST段呈缺血型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判为阳性。Theroux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