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心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12例单心房治疗体会。方法:采用自体心包或涤纶片修补房间隔缺损,二尖瓣成型术。结果:术后1例因低心排死亡,11例存活,远期随访满意。结论:单心房补片时注意勿损伤房室结和房室束;术中应妥善处理二尖瓣裂。  相似文献   

2.
心脏受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前者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后者对心脏抑制作用。夜间人安静时,心迷走神经紧张的作用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即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硷与M受体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呈现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3.
将导管电极送入心腔内.直接记录心房、交界区、心室和传导系统部位的电兴奋图形(即希氏束图),已普遍用于临床.本文报道应用该技术诊断4例窦房结、房室结病变.  相似文献   

4.
心脏是受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心述走神经双重支配,前者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后者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夜间人安静时,为心迷走神经紧张的作用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即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呈现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房室隔疏松组织间隙及其有关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例人心房室隔水平连续组织切片,观察了房室隔内的疏松组织间隙和与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心房肌至房室结的过渡性心肌纤维,冠状窦末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冠状窦口后方的右房后窝等。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低功率射频导管消蚀房室交界区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功率射频导管消蚀房室交界区治疗上性心律失常8例,其中消蚀房室治疗起搏器术后顽固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改良房室结消蚀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6例,全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检出房室结双通过22例,检出率11.22%,无器质性心脏病18例,占81.82%。其中食道心房调搏诱发及终止室上速6例,其中4例用异搏定后房室结双通道功能消失,未再诱发室上速。S1S2扫描的房室结双通过检出率81.82%比S1S1检出率18.18%高。  相似文献   

8.
右旋心(dextroversion cardis)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心尖位于右下,左右心室都位于胸腔右侧,与正常位置相比,左右关系正常,而未形成镜像倒转,只是由于心脏移位并旋转所致,不伴其他内脏转位,又称孤立性右旋心;但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单心室等。2004年8月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1例右旋心患者,不但合并二、三尖瓣脱垂并轻度关闭不全,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房室通道及其并发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房室通道36例,其中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28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8例;并发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4例,左上腔残留3例,双孔二尖瓣、继发孔房缺、肺动脉瓣狭窄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共同心房各1例。PAVC手术方法采用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心包补片关闭原发孔房缺。CAVC采用双片修补法,即用Dacron片修补室缺,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缺。2例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合并左上腔者术中插管转流,术终仍保留冠状静脉窦开口在右房内;另外2例未合并左上腔者经房缺补片将窦口隔入左房侧。另1例左上腔静脉套带阻断,术中定时开放。1例双孔二尖瓣行瓣裂修补及瓣下结构修理;另1例只须修补瓣裂。并发的其它心脏畸形术中予以同期处理。结果 PAVC手术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严重心律紊乱;CAVC手术无死亡。结论 房室通道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治疗;妥善修补间隔缺损及瓣膜裂缺,矫正并发畸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食道心房调搏的方法,对106例病人进行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检了房室结多径路6例,其检出率为5.6%;并测定了各径路传导速度和有效不应期,探讨了房室结多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极速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发作时可引起心排血量降低,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并发血栓形成,甚至发展为室颤。心房纤颤患者常合并较长的R-R间期(≥1.5s),对此是否合并有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众多学者观点不一。我们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的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对臆匿性房室旁道定位诊断的指标。方法: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成功145例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食道心电图逆行P波(PE^-SO)与V1导联逆行P波(P^-V1),测量RPE^-SO和RPV^-1访间期,根据RPE^-SO、RPV^-1和RPE^-SO—RPV^-1,测量结果,将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断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结果分别与射频消融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指标一对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敏感性、准确性与指标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右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敏感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指标一诊断间隔旁道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指标一对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经成功与复发的诸因素。方法:18例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慢径消融术,术中观察A/V比值,有否交界区心律出现。心内电图稳定与否,术后慢径残存与否及伴否心房回波。结果:A/V比值小,有交界区心律、心内电图稳定的成功率高,慢径残存或伴有心房回波者易复发。结论:RFCA术成功与否与A/V比值、交界区心律出现及靶点电位稳定有关,面复发与慢径残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电极VDD起搏2例的体会阚瑞媛周兰清梁立权喻卓刘苓(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云南省起搏研究中心,昆明650032)关键词单根电极VDD起搏,心房同步起搏,房室阻滞中图分类号R540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双腔DDD起搏是最佳选择,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单腔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浆脑钠索水平的影响。方法 2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接受右心室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单腔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取静脉血测量血浆脑钠素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BN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6个月时接受右心室尖部单腔起搏的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显著高于接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心室尖部单腔起搏对血浆BNP水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报道外科手术治疗8例房室旁道患者(男5例、女3例)。合并先心病2例,瓣膜病1例;2例伴心房纤颤,5例有晕厥史。平均服用两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2例经射频治疗未成功。8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切割术,3例同时行其它心脏手术。术后随访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远期心房电极移位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对AAI起搏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30例AAI起搏患48 ̄72个月后双结功能电生理参数和心房电极位置的变化。结果: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远期房室传导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与术前比较均无显统计差异(P〉0.05),4例电极移位(12.5%)HOLTER随访均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结论:远期心房电极移  相似文献   

18.
王瑞玲 《农垦医学》2001,23(4):253-254
心房纤颤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有人以心房纤颤时出现长的R R间期 ,其时限超过1 .2s或 1 .5s作为心房纤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条件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原因是这些病例的绝大多数 ,在转为窦性心律时 ,并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本文分析房颤的心电图 ,以探讨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条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分析建院以来所记录到的所有心房纤颤心电图 ,部分为阵发性 ,其中发现 1 2例病人恢复窦性心律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包括Ⅰ度 7例 ,Ⅱ度 1型 4例 ,Ⅱ度 2型 1例。 1 2例心房纤颤病人中 ,女性 9例 ,…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5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病人,比较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所测得的各项指标。结果: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房室结双径路(DAVNP)并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隐匿性房室旁道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敏感性分别为93.5%主87%,特异性均为100%。AVNRT和AVRT的RP'分别为72±15ms和128±17ms(P<0.01)。提示经食管心房结调搏技术对PSVT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