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质发育障碍与癫痫发作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晏勇 《重庆医学》2001,30(5):444-446
皮质发育障碍 (disordersofcorticaldevelopment,DCDs) ,又称作皮质发育不良 (corticaldysplasias)、皮质发育畸形 (malfor mationofcorticaldevelopment,MCD)、灰质异位症、神经元移位症 (neuronalmigrationdisorders,NMD)等。近两年来在癫痫的病因诊断中DCDs迅速占领了中心位置。这是因为在过去的10年中 ,我们对脑发育紊乱及其基因调控、临床表现和DCDs致痫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 分  类…  相似文献   

2.
伴癫痫的皮质发育障碍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勋泰  晏宁  晏勇 《重庆医学》2005,34(1):123-124
早在10年前皮质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 DCDs)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就已十分深入,许多相关基因(如TSC1、TSC2、LIS-1、DCX、FLN1)已被克隆,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如何引起大脑皮质结构紊乱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异常已成为可能[1].最近有人用DCDs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开始阐明了某些DCDs的相关基因是怎样阻碍或误导正常大脑皮质神经元发育,以及如何引起癫痫和另外一些神经系统病变[2].  相似文献   

3.
皮质发育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罗春阳  晏勇 《重庆医学》2004,33(8):1263-1265
难治性癫痫约占癫痫总数的20%,其诊治是人类医学上的难题.近年来,运用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发现皮质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DCDs)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之一,并迅速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从影像学到家系研究,从动物模型到基因克隆等均有研究.本文就其模型制作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模型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市氯化锂一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7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非药物干预组和药物干预组.氯化锂3mEq/kg腹腔注射(IP),19h后给予低剂量匹罗卡品10mg/kg,每隔30min 1次,重复2-4次.观察大鼠行为、脑电、模型成功率、死亡率、自发性癫痫发作及其潜伏期和发作的严重程度.结果: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在匹罗卡品1~4剂后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痫性发作距离注射时间平均为16min,成功率73%,匹罗卡品用量平均25.9mg/kg,持续90min被终止者死亡率低于10%.自发性癫痫发作平均每天2.4~5.7次,潜伏期平均40天.发作程度均达到Ⅲ级以上的痫性发作,绝大多数为Ⅳ/Ⅴ级,脑电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对照组大鼠均为0级发作.结论: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具有制作方便、致痫成功率高和动物死亡率低特点,同人类癫痫持续状态和颞叶癫痫有相似的行为和脑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幼鼠反复癫痫发作致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慢性期反复自发性发作(SRS)的关系。方法 将190只幼年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48)、EP1组(n=80)、空白组(n=12)和EP2组(n=50),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幼鼠模型,诱导幼鼠在生后21、25、29d反复癫痫发作,采用Timm染色法观察EP1组幼鼠末次癫痫发作后1、3、7、14、20、30、45、60d海马MFS的动态变化;观察EP2组SRS情况,比较EP2组中出现SRS(EP2-SRS组)和未出现SRS(EP2-非SRS组)的大鼠MFS的差异;采用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坏死及凋亡情况,对CA3、CA1区神经元进行计数,观察SRS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Timm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1组在反复癫痫发作后14d MFS明显增加,并持续至60d后(P<0.05),EP2-SRS组与EP2-非SR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EP2-SRS组与空白组相比,CA3、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P<0.05)。结论 幼年反复癫痫发作引起MFS明显增加;在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中,MFS可能不是导致SRS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匹罗卡品(Pilocarpine,PCPN)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行为学表现与脑颞叶海马结构的组织学变化。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3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3只,腹腔内注射1ml生理盐水;实验Ⅰ组15只,腹腔内注射350mg/kgPCPN,观察2h;实验Ⅱ组15只,腹腔内注射380mg/kgPCPN,观察15d。光镜下观察海马齿状回和CA3区神经细胞变化。结果:(1)行为学癫痫发作行为表现遵循Racine标准Ⅰ~Ⅴ级循序渐进过程,实验Ⅰ组诱发成功率为57.1%,实验Ⅱ组诱发成功率为92.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诱导期时间随给药剂量不同而明显不同,实验Ⅰ组明显长于实验Ⅱ组(P<0.05)。(2)组织学变化:两实验组海马齿状回和CA3区以细胞坏死、水肿为主,未见胶质细胞增生。与正常对照组、实验Ⅱ组相比,实验Ⅰ组海马齿状回、CA3区的颗粒层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实验Ⅱ组坏死区周围可见胶质细胞增生。结论:PCPN能诱导大鼠癫痫,脑颞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随癫痫持续时间长短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减少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病死率的方法 .方法 建立3种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剂量匹罗卡品注射、氯化锂联合匹罗卡品单次注射、氯化锂联合匹罗卡品小剂量多次注射,比较3种方法 癫痫状态发生率、病死率及自发发作率的差异.结果 3种方法 癫痫状态发生率分别为70.0%、76.7%、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痫自发发作率分别为77.8%、83.3%、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死率分别为57.1%、47.8%、12.5%,氯化锂-小剂量多次匹罗卡品组明显降低.结论 氯化锂联合匹罗卡品小剂量多次反复注射,癫痫病死率明显降低,慢性期癫痫自发发作率高,是一种理想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  相似文献   

8.
地西泮终止大鼠晚期癫痫持续状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4h以后时间窗时,地西泮终止其发作的疗效。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持续棘波发放期(3期,1h)给药组和晚期周期性痫性波发放期(5期,PED,4h)给药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化学药物诱发大鼠SE,行为学观察和脑电图(EEG)记录持续到SE开始后5h。结果3组中SE1、2期的时长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地西泮能明显缩短SE3、4期的时长。即使在SE5期,给予地西泮后绝大多数SE大鼠能成功地终止其行为学和EEG上的痫性发作。结论(1)地西泮终止SE4h以后发作的效果比早期更为容易,提示癫痫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终止发作的结论在SE早期适用,可能并不适用于SE晚期;(2)在大鼠SE模型,海马与皮质EEG一样,也显现出5个特异性波形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型钾通道亚型Kv1.1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蛋白表达和电生理功能变化,初步探讨Kv1.1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通过向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痫模型,对照组采用0.9% 氯化钠溶液代替处理....  相似文献   

10.
皮质发育障碍所致儿童癫痫176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ysplasia,MCD)所致儿童癫痫的临床特征、术前评估和预后,探讨不同类型儿童MCD的外科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76例MCD伴儿童癫痫的临床资料,致痫灶定位情况和外科手术结果,并对不同类型MCD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CD占同期儿童癫痫病因的34.2%。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级106例,Ⅱ级31例,Ⅲ级21例,Ⅳ级14例,有效率89.8%,优良率77.8%,平均智商(IQ)从术前的66.5分提高到72.9分。在不同类型MCD中,半巨脑、结节性硬化、局灶性皮质发育障碍、无/巨脑回畸形、灰质异位和多小脑回的术后癫痫控制优良率依次为100%、90.9%、76.8%、75.0%、66.7%和62.5%,Ⅱ型局灶性皮质发育障碍(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疗效优于Ⅰ型FCD(84.2%vs 70.5%),合并肿瘤的FCD的优于单纯的FCD(86.4%vs 76.6%),伴海马硬化的患儿疗效较佳(85.7%vs 76.7%)。智力评估结果显示,FCD和结节性硬化患儿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他类型智力改善不明显。结论不同类型MCD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电生理特点、功能学和外科预后,因此需要重视针对不同类型MCD,进行差异化、个体化的外科评估程序和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癫癎伴发抑郁(epilepsy with depression,EWD)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测定蔗糖水消耗和旷场试验基线值,选择行为学相近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癫癎组、慢性温和应激刺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组、癫癎+CMS组。癫癎组采用锂-匹罗卡品进行慢性癫造模,CMS组采用CMS进行抑郁造模,癫癎+CMS组在进行慢性癫癎造模后再予以CMS进行联合造模以制备EWD大鼠模型。最终32只大鼠纳入统计,每组8只。通过旷场试验和糖水消耗试验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改变,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海马区5-羟色胺1A(5-hydroxy tryptamine 1A,5-HT1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的抑郁行为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癫癎组(糖水消耗、糖水偏爱、垂直及水平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S组各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癎+CMS组则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癫癎组比较,癫癎+CMS组各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MS组比较,癫癎+CMS组的糖水偏爱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5-HT1A受体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癫癎组、CMS组、癫癎+CM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癎+CMS组降低得更为明显;与癫癎组比较,癫癎+CMS组5-HT1A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MS组比较,癫癎+CMS组5-HT1A受体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经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癎造模后结合CMS,可为EWD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杏仁核点燃的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方法:在3.6%水合氯醛麻醉下,用漆包镍镙双极螺旋电极植入Wistar大鼠杏仁核,术后第7天,用微电极刺激大鼠杏仁核。记录脑电活动,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当脑电图上有发作后电位,即2~5Hz爆发性的尖波或棘慢波,波幅大于200μV,持续3s以上,同时按Racine分级法大鼠的行为表现达到4级或5级时可视为大鼠癫痫模型点燃成功。结果:34只Wistar大鼠被点燃。癫痫发作模式具有规律性、容易辨认、可重复诱发,癫痫发作程度可以量化的优点。6只为亚临床发作(即有典型的脑电图的棘波放电表现,但是行为不足4-5级)。结论:通过微电极刺激Wistar大鼠杏仁核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癫痫慢性点燃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铁离子导入到大鼠的感觉运动皮质内,造成大鼠的外伤后癫痫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术后癫痫发作的行为学改变。方法用离子导人法将铁离子导人到SD大鼠大脑皮质内,通电时间为10min,通电电流为200μA。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导入铁离子。结果实验组内20只大鼠有18只出现癫痫发作,癫痫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0%;对照组内20只大鼠内有一只出现癫痫发作,癫痫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结论用离子导人法制作大鼠外伤后癫痫动物模型的通电电流以200μA为最佳条件,通电时间为10min。制造出来的模型的成功率较高,且为急性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内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EP)模型方法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而建立颞叶EP模型,观察其行为学、脑电图和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KA注入海马后大鼠表现出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10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Ⅱ~Ⅳ级。结论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EP发作明显,其行为症状、海马病理改变类似人类颞叶EP,可作为很好的研究颥叶EP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脑内结构性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3例有结构性异常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定位,术中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手术。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处理病灶和(或)致痫灶。结果63例患者中,单纯病灶切除27例,病灶切除加致痫皮层切除26例,病灶切除加皮层电灼5例,单纯致痫皮层切除3例,单纯致痫皮层电灼2例。其中41例(65%)术后癫痫完全消失,18例(28.6%)发作显著减少,4例(6.4%)发作减少。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皮层脑电图监测手术,切除结构性病灶和处理致痫灶,可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突触素在创伤后癫痫海马结构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应用铁离子杏仁体注射制作创伤后癫痫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海马各区突触素在不同时间的改变。结果:模型组损伤侧及对侧齿状回分子层内带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密度逐渐增加,15d达高峰,一直延续到30d。结论:齿状回突触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创伤后癫痫发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癫痫研究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杏仁核慢点燃组、杏仁核快点燃组、注射匹罗卡品组,每组20只动物,观察各组大鼠的点燃率,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及癫痫行为Racinel评分,同时观察模型大鼠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图.结果:成功获得各组癫痫模型动物,各组Racin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点燃组动物持续时间较长,快点燃组出现典型癫痫行为较早,匹罗卡品组动物存活时间长.结论:与杏仁核电点燃模型相比,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动物成功率高,癫痫行为保持时间较久,能更好的为临床所应用,但匹罗卡品所致癫痫大鼠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变异较大,这可能为临床筛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探讨匹鲁卡品合适的剂量及用法。方法54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在三天内分六个时间段给予不同剂量的匹鲁卡品腹腔注射。结果30只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发作,5只死亡,以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组的SE发作率高,死亡率低。结论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SE模型,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大鼠实验性癫痫发作时的行为、脑电图及病理生理变化,探讨苔藓纤维发芽(MFS)在癫痫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锂-匹罗卡品(Li—PC)制作大鼠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癫痫模型,造模后7d、14d、28d,进行苔藓纤维发芽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2周时可见MFS穿过齿状回内分子层颗粒细胞层,进入内分子层及CA3区锥体细胞始层黑色颗粒形成,4周时形成连续密集颗粒带,MFS评分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SE神经元损伤致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慢性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脑电生理、MRI、PETCT等方法对致痫灶综合定位,多种术式处理致痫灶和/或相应传导通路,并评价其疗效。结果75例病人通过多种方法定位,单纯病灶切除23例,前颞叶切除5例,颞叶切除+海马切除12例,选择性海马切除8例,病灶(或脑叶)切除+胼胝体切开5例,病灶切除+软膜横行纤维热凝8例,单纯软膜横行纤维热凝3例,单纯胼胝体切开10例,迷走神经刺激术1例等。术后发作完全消失或1~2次/年30例(40%),发作减少75%22例(29.33%),发作减少50%14例(18.66%),发作减少25%~50%6例(8%),发作减少<25%3例(4%)。结论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对致痫灶精确定位,应用手术方法处理致痫灶或/和相应传导通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