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一样都具有侵袭小、  相似文献   

2.
早期直肠癌的内镜下切除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就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适应证、操作方法及在中低位直肠肿瘤中的应用做一综述。重点介绍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器械、技术要点、术后处理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以下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均无法定性诊断.长期随访会造成患者的巨大负担。我国学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既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又能起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各种内镜下切除消化道SMT的指征、方法以及疗效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手术治疗的发展使得早期消化道肿瘤以及息肉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与经济负担.黏膜下注射能有效预防术中穿孔,是内镜黏膜下手术的主要步骤,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普通的生理盐水作为黏膜下注射液虽然安全廉价,但形成的隆起效果差、隆起时间不持久.生物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  相似文献   

5.
内镜治疗因其微创、并发症较少而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且易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结直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将病灶完整的切除,其切除标本可以进行完整组织学检查。胃壁主要由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两者之间由黏膜下层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轻易分离。这是仅切除黏膜层,而肌层不受损伤的组织解剖学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转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5~3.5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20~220 min(平均75 min)。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月),20例完整挖除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E对消化道的SMT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内镜切除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e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整片黏膜切除技术不断成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下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术endose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R)也已在国内少数医院开展起来。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小的早期胃癌.由于内镜切除手术只是切除患者部分的胃黏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内镜下的切除。但是.对于无法切除可能伴有转移的淋巴结.早期胃癌的内镜切除术仍然备受争议㈨。本文将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就ESD治疗早期胃癌的适应证和疗效评价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包括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常规内镜下切除需先予黏膜下注射,待病变基底部抬起后,予圈套器套扎基底部,再通过高频电流切除,但具有注射后易出血、病灶处显露不清、耗时长等缺点。为弥补上述缺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采用放弃黏膜下注射(干切法),直接对病变处予圈套器套扎后切除。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扩张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 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20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患者资料,内镜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8ml,分4点注射,每点2m1)联合扩张术(观察组)和单纯扩张术(对照组)各1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再狭窄发生的时间。结果2组操作均成功,观察组再狭窄发生时间(41.2±8.9)d,对照组为(28.2±5.8)d(t=3.875,P=0.001)。结论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是安全且有效的,可延缓再狭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逐年提高,内镜治疗已成为胃癌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联合日本胃癌学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版《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指南》,包含了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术前诊断、操作技术、治愈性评估、并发症、术后长期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共7个方面的内容,为规范内镜治疗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0 mm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s,GI-NET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40例行EMR治疗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内镜诊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e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在我同开展.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等.患者避免了常规开腹和开胸手术的创伤。但该手术的技术难度大.且内镜所见局限于腔内.故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SMT,治疗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特点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的17例患者均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取材完整;病理检查均为早期结直肠癌,切缘无癌浸润;创面出血少。结论在基层医院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能够一次性完成诊断与治疗的,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2):1217-1217
为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治疗残胃癌与原发性胃癌的适应证是否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韩国延世大学附属医院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患者接受了全胃切除术.另5例患者接受了ESD。结果显示,105例全胃切除术患者中41例(39.0%)被诊断为早期残胃癌;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一项肠镜下的技术,累及淋巴结的风险极小,适用于胃肠道早期微小病变的治疗.也适用于结直肠广基息肉的治疗。EMR通过切除中一深层黏膜下组织而彻底切除病变黏膜,优点是在黏膜下形成液体垫,降低透壁热损伤的风险。本试验目的在于评价通过黏膜下注射高渗葡萄糖一肾上腺素溶液对巨大广基息肉性全部或逐步切除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