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养育新生儿     
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月,是爸妈们最激动也最忙乱的时期,特别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的新手爸妈们,对此更是感受至深。宝宝的一颦一突≮吃喝拉撒睡、成长发育、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养育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普遍现象,往往葬会让新手爸妈们束手无策。因为养育宝宝是爸妈们先前没有接触过的全新的课题,于是就酿成了父母头脑中的一举个疑团。所迫切需要帮助的一个育儿关键期:过的全新的课题,于以,新生儿期是斛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北京市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探索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比较子女与父母对养育方式的认识的异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人格诊断问卷"、"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北京市2 476名高二学生及其父母.调查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得分在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母亲的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父亲的养育方式因子得分与母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均相关;父亲填写的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父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呈低度正相关,母亲填写的养育方式四个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相同因子得分均呈低度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受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多种因素影响.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作用可能大于父亲,父母养育方式在大多数家庭是比较一致的,父母自我评价的养育方式与孩子感受到的父母养育方式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幼儿家长保健知识及养育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绍珍  何湘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21-1322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儿童养育行为现状, 探讨行之有效的卫生宣教模式和工作指导方向。方法: 对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家长的一般情况、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儿童生活习惯。结果: 文化程度影响家长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家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影响其养育行为; 最受欢迎的宣教方式是园所的专题讲座。结论: 全社会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普及; 根据不同人群, 不同需求, 采取最适宜、最易接受的多种宣教方式; 扩大受教育面, 提高受教育率, 规范家长养育行为,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北京市八城区的1893名中学生。结果31.3%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7%存在中重度心理问题。结论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更好促进儿童早期身心的全面发展,探讨以母亲为中心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在中山某社区内实施促进母亲参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活动后,采用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对参加项目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以参加《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项目的社区的母亲为实验组,选择另一经济、社会环境相似的社区的母亲为对照组,两组各150例。结果:①实验组家庭的玩具和图画书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去动物园或游乐场以及带孩子参加培训班等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组母亲表扬孩子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更能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③实验组父亲比对照组更能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一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丰富了孩子认知刺激环境,提高了母亲的育儿技能,同时使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00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改善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方法]采用EMBU量表分别对符合条件的100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进行评定并将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分析。[结果]患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倾向于父母的高拒绝否认,高惩罚严厉;低情感温暖理解。[结论]不当的养育方式为大学生发生精神障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莲萍  寇增强 《中国校医》2005,19(4):370-37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11.50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适应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联系程度、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教育程度等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任培丽  蒋建平  丁杰  徐莉娟  王蘅 《职业与健康》2012,28(24):3046-304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影响的主次关系,从而指导父母的养育行为。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10篇有关精神分裂症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再分析。结果父母关心理解因子的平均效应值为负值,其他各因子的平均效应值均为正值,其中父亲拒绝否认(SMD=0.74)、惩罚严厉(SMD=0.52)、关心理解(SMD=-0.51)和母亲拒绝否认(SMD=0.50)达到中等效应。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个体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长期的负性成长环境,容易导致患者个体产生心理冲突,从而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Rutter)、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对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652人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14.35%。有行为问题者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者,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者。Rutter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妥善的养育方式可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静  闫妍  席雪松  包琳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76-1579
目的 探讨并比较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一般调查问卷对722名蒙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EMBU中,除父母温暖理解因子外,汉族学生其余EMBU各因子分均高于蒙古族(t=-7.14~-3.03,P<0.001),蒙古族女生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高于男生(t=-4.06,P<0.001;t=-2.40~-2.21,P<0.05),汉族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5~0.76,P>0.05);在EPQ中,蒙汉族大学生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3.80,P<0.001),蒙古族女生精神质得分高于男生(t=-4.10,P<0.001),汉族女生神经质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各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大部分因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蒙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2个民族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其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分析其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 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07例身材矮小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07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身材矮小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及自我意识总分得分上均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亲的温暖和理解均与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父亲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512)、躯体外貌(r=-0.178)和合群(r=-0.321)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其合群(r=-0.212)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满足(r=0.226)呈正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235)和智力学校(r=-0.196)呈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263)和幸福满足(r=0.196)呈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179)和幸福满足(r=0.234)呈正相关;母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369)、躯体外貌(r=-0.206)和焦虑(r=-0.239)因子及总分(r=-0.214)呈负相关;母亲的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412)、躯体外貌(r=-0.261)、幸福满足(r=-0.253)及总分(r=-0.287)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智力与学校(r=0.224)呈正相关,与其焦虑(r=-0.236)呈负相关。结论 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较正常同龄儿童低,且与其父母养育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昊  李晏  王长虹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41-134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日益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上网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但也不能忽视网络成瘾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过多使用互联网导致使用者与家人交流减少、交际范围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强〔1〕。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术趋向的人〔2〕。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促使其父母积极改变养育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进行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年级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个性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修订版(EPQ儿童版)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586名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EMBU各因子与EPQ各因子间存在选择性的相关:FF1与EPQ各因子显著相关,FF2与精神质(P)、FF5与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MF1与内外向(E)和掩饰倾向(L)、MF3与N、MF4与P和N各因子显著相关;父亲养育方式中FF1、FF3、FF4、FF6因子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母亲养育方式中MF1、MF3、MF4、MF6因子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N与儿童社交焦虑呈正相关,E和L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结论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个性及社交焦虑存在相关关系,父母对孩子也应采取科学的养育方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敏 《中国校医》2008,22(1):33-35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对137名大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情绪稳定性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⑴当代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不容乐观,在自卑感、抑郁性、焦虑因子上明显低于常模。⑵不同学校和生源地之间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在自卑感、抑郁性、焦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父母养育方式的各因子与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⑷父母的养育方式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情感温暖、理解在性别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⑸父母的养育方式过干涉、过保护和拒绝、否认在生源地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形成情绪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早产儿的出生率正在逐年提高,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左右的小天使们打破了十月怀胎的常规,早早地来到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能对儿童的心理咨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 stran,EMBU)、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症状白评量表(SCL-90)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79名、女102名)进行测评。【结果】男女生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比较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和过度保护(F6),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M1)、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M3)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和〈0.01),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进一步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惩罚严厉(F2)对儿童行为问题具有预测作用,拒绝否认(F5)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别是父亲的严厉和拒绝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自我效能感在养育儿童过程中对儿童的生理、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国外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保健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目前,我国儿童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对父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入手,对父母自我效能感在养育儿童研究中的不同领域及测量和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之一,特征是与年龄发育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人际交往、社会功能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社会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DHD儿童的父母在养育子女及亲子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养育压力较正常发育儿童高。本文就ADHD儿童父母的养育压力评估及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及社会对ADHD儿童父母的养育压力的关注及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人人都有为人父母的本能。最好的方式不源于书本,不源于网络,也不源于专家或者其他,而源于我们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对话。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baby有种说法是要跟着直觉做妈妈,这与您说的"教育可以很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到育儿生活中怎么做?林怡很多妈妈可能想得太复杂了,误以为教育就是要一本正经的,其实不然。在育儿这件事上,教、养无须分家,时时、事事、处处皆是教育的契机,把握这些契机,一切尽在自然而然中。"养"孩子,终归脱不开吃喝拉撒睡。而这些都是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父母养育方式与2~4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展变化。 【方法】 使用父母养育Q分类卡片和Achenbach的儿童行为调查表对大兴区109名儿童在2~3岁、3~4岁进行了纵向追踪调查分析。 【结果】 1)父母的养育方式4岁组较2岁组惩罚(t=15.680,P=0.000)、保护/担忧(t=2.665,P=0.009)和鼓励独立(t=4.402,P=0.000)均有所减少;2)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行为问题稳定性相对较低;3)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2岁时父母的拒绝能预测儿童4岁时的内隐行为(β=0.305),父母拒绝行为对同一时间段的外显行为问题有预测作用。 【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儿童的行为问题均有较高稳定性,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