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探讨其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排便功能问题.方法:对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术后1个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1年进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4.2年,无局部复发.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术的术后主观Vaizev评分和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均不如对照组(P<0.001),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术后的肛门功能(P<0.001),1年后改善更加明显(P<0.001),但是无论与正常对照组还是低位前切除(LAR)对照组比较,仍然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提高并不明显,术后1年阳性率达到31.3%.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由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局部复发率低,排便功能短期内不甚理想,但是经过生物反馈治疗及长期的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程度,可以作为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明确诊断以后,即会有病期和部位的不同。应根据不同的病期而采取不同的根治性术式,以求在癌的根治基础上,保存病人术后的机能;根据癌所在部位尽量采用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手术,以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 1 直肠癌根治性术式选择与评价 1.1 标准性根治术 该术式适宜于DUKES B期病例。其剥离切除范围是: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以后,打开腹主动脉的外壳,清扫腹主动脉前及  相似文献   

3.
胡震 《中国癌症杂志》2017,27(8):620-62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术后对乳房重建的需求日益增长。带蒂腹直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TRAM)手术是重要的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方法。该文就TRAM皮瓣的解剖与血供、TRAM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以及并发症进行介绍,同时还对TRAM手术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TRAM术式作为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技术,不需要假体,从而避免了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另外相比于假体重建,自体组织重建的外形和柔软度都更接近于自然乳房,具有更好的重建效果。同时带蒂的TRAM术式不需要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和密切的术后皮瓣检测,容易被外科医师掌握并在更多的医学中心开展。因此TRAM皮瓣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1983年~1997年10月,作者在Miles根治术后会阴部结肠套叠式人工肛门成功的基础上,又创设了“保留外括约肌肌环加结肠套叠式肛门直肠重建”的新术式。以期使保留肛门的中段直肠癌切除范围扩大到接近Miles术切除范围,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 ,复合术Ⅰ期内外括约肌重建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结肠套叠式内括约肌成形、臀大肌外括约肌成形 ,结肠 (或小肠 )拖出会阴并置管引流 ,防止肛门感染及瘢痕狭窄。结果 本组 2 4例 ,膀胱损伤 1例 ,结肠肛缘皮肤吻合肛门瘢痕狭窄 2例 ,外括约肌功能不良 2例 ,改行复合手术及肠管拖出会阴外置 ,避免了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人工直肠瓣、内外括约肌成形与单纯外括约肌成形比较 ,其控粪能力可靠。用小肠段行远端移植可减少结肠不足的远端血运不良和高张力。结论 会阴人工肛门 ,内外括约肌重建术治疗肛管、低位直肠癌 ,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复合术式有效预防并发症 ,提高控粪能力 ,病人生活质量优于腹部人工肛门 ,局部复发及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肛管、直肠下段癌,我院自1984年起虽仍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达到根治癌肿目的,但避免作腹部人工肛门,而在原肛门处将近段结肠拉出,应用带蒂臀大肌围绕结肠一圈,做成有括约肌功能的肛管。此法手术20例,术后6个月以上排便功能基本与正常人相同5例;能完全控制干便,但不能很好地控制稀便9例;基本能控制干便,但不  相似文献   

7.
对肛管、直肠下段癌,我院自1984年起虽仍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达到根治癌肿目的,但避免作腹部人工肛门,而在原肛门处将近段结肠拉出,应用带蒂臀大肌围绕结肠一圈,做成有括约肌功能的肛管。此法手术20例,术后6个月以上排便功能基本与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薄肌带蒂皮瓣成形术在外阴癌术后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间在我院指导或合作医院连续进行广泛性外阴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股薄肌带蒂皮瓣成形术的20例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收集手术结局、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数据,评估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功能修复情况、美容满意度。结果 中位重建手术时间338 min(120~660 min),中位失血量为342 ml(50~2000 ml)。20例患者股薄肌带蒂皮瓣全部成活,存活率为100%。除1例出现皮瓣蜂窝组织炎外,其他伤口供区I期痊愈。重建的外阴丰满而富有弹性。供体部位愈合,无功能损害,无供体部位发病率报告,无晚期并发症记录。患者对修复重建效果满意度达95%。出院时VRS-4疼痛评分为0.17±0.34分。外阴重建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1~25个月),9例患者术后复发,6例患者死亡。结论 在外阴癌切除术后应用股薄肌带蒂皮瓣成形术,对外阴进行的术后修复重建能有效遮盖创面,提高了外阴恢复重建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有很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伟  唐文慧  赵磊 《癌症进展》2020,(5):489-49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及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9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指标、肛门失禁量表(Wexne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排粪频率均高于本组术前,肛管静息压(A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MTV)和肛管最大收缩压(AMSP)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排粪频率高于对照组患者,ARP、RMTV和AMSP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Wexner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7%(5/4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6%(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近期肛门功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  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03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分为CRT组(术前放化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向量测压、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来比较两组的肛门功能。  结果  CRT组的术前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的测压结果均显著下降,CRT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在6、12个月Saito功能问卷结果除排便困难两组间没有差异外,其余CRT组结果均明显不如对照组;在术后24个月,排便频率、排便截断、气便分辨能力以及限制饮食4项CRT组仍不及对照组(P < 0.05)。到术后24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均有下降趋势,CRT组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于需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会明显的影响术后的肛门功能,而且这种影响要至少会持续2年时间。   相似文献   

11.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离肛缘距离<5cm)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运用乳腺外下方胸壁带蒂旋转皮瓣,1期修复乳腺癌术后皮肤缺损。用于10例均成活。经随访0、5~6年,植皮处未见癌复发。此法可用于外上、内上象限乳癌患者,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使用范围广,成活率高等长处,临床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使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象正常人一样,保持传统的排便方式。 方法 用狗做了回盲部移植原位肛门重建的实验。动物实验成功后,对临床22例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开展了带蒂回盲部移植原位肛门再造术。 结果 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结论 该术式不仅达到了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的彻底性,也符合正常人的排便习惯。改变了腹部造瘘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与既往原位肛门再造手术相比,有一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带蒂肝细胞癌(PHC)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对8例经证实的PHC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收治原发性肝癌的12%,临床表现以上腹痛和(或)腹部包块为主。术前正确诊断5例(625%),其中行CT扫描6例,正确诊断4例,3例行腹腔动脉造影,诊断正确率100%。8例PHC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一、三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50%。 结论 PHC生长方式特殊,术前诊断有赖于临床与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应用,其手术有效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Thirtee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fects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cancer from Apr. 1984 to May 1987 are reported. There were 9 males and 4 females. The defects were repaired by free vascular pedicle iliac bone grafts. Of these patients, 11 satisfactorily healed as the grafted bone was examined by ECT scan autoradiography. The latter is considered as a reliable objective monitor and a scientific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viability of the grafted bone. Wide surgical indication, improved post-operative function, shortened treatment course in one-stage repair are favorable to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分析头颈部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与新型迭代重建锥形束CT(iterative cone-beam CT,ICBCT)图像之间的质量差异。方法:利用Catphan604模体,客观地分析了瓦里安Halcyon加速器CBCT和ICBCT标准头部扫描模式下两种图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均匀性、图像噪声及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针对临床患者数据,利用5位头颈部患者的CBCT、ICBCT分别计算了与成对参考CT图像之间的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峰值信号比(PSNR)、结构相似性(SSIM)。结果:两种图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无明显差异,MTF50的值均为0.41 lp/mm;低对比度分辨率的感兴趣区域均不可见;相比于CBCT,ICBCT图像的整体均匀性更好(9.89 HU vs 9.21 HU)、图像噪声更小(7.29 HU vs 6.50 HU)、信噪比更高(38.69 vs 53.01)以及对比度噪声比更高(16.93 vs 25.98)。对于临床患者影像,ICBCT与CBCT相比,其MAE、RMSE更低,均值分别为(29.27±9.26)HU、(97.75±19.61)HU;PSNR、SSIM更大,均值分别为32.61±1.72、0.93±0.02,且四个指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ICBCT图像的质量优于传统CB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有乳腺良胜疾病的乳房下垂及乳房肥大症患者应用乳房缩小成形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48例487侧乳房采用带蒂真皮瓣法施行乳房缩小成形术,主要是切除足量的乳腺组织及其病变区,同时将乳头乳晕移至胸部适宜位置上,建立正常外观的乳房。结果248例乳房缩小成形术切除的乳房组织量在1352—1840g之间。除开展初始有21例乳头小部分坏死脱落,9例积血致皮肤小面积感染而延迟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感觉恢复、乳房外形满意。美容效果总优良率达96.4%(239/248)。结论带蒂真皮瓣乳房缩小成形术操作简便,术后乳房外形满意,远期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发展及患者观念的转变,乳房重建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背阔肌因面积较大,且蒂部解剖变异较少,同时血供丰富可被改良成不同的皮瓣,因此被认为是良好的供瓣区。在乳房重建中,背阔肌肌皮瓣的应用较广,不仅可以使用全背阔肌或联合假体进行乳房重建,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缺损范围选择合适的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缺损的修补。相比单纯植入物重建,背阔肌皮瓣可获得更为良好的乳房形态且对术后放疗影响较小;相比下腹部皮瓣,背阔肌皮瓣瘢痕较短,术后恢复较快。目前对于术后供区缝合方式的改进及辅助药物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血清肿的发生率;腔镜技术的应用也避免了切取背阔肌皮瓣遗留的供区瘢痕。在临床应用中,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患者满意率高,术后审美效果良好,是乳房重建中一种较为优势的手术方法。该研究总结了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对并发症的控制并对近年来的手术中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带蒂皮瓣在四肢躯干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3例、滑膜肉瘤 2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肉瘤 2例、上皮样肉瘤2例、皮肤鳞癌2例、足跟恶性黑色素瘤2例,均参照指南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因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大,无法直接缝合或植皮,根据肿瘤切除后创面缺损的位置,选择适合的带血管蒂皮瓣修复。   结果  1例足跟部鳞癌行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者因皮瓣远端发生坏死行二次清创局部任意旋转皮瓣加植皮后愈合,1例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术后2天出现皮瓣局部发黑,术后1周发现整个皮瓣完全坏死,经清创局部任意旋转皮瓣加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术后均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4例患者因多处转移死亡,余患者均生存,随访期间局部无肿瘤复发。   结论  四肢躯干软组织恶性肿瘤往往需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范围及深度均需要达到安全外科边界,广泛切除后皮肤缺损及残腔较大,应用带血管蒂皮瓣可有效填充覆盖创面,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早期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田玮  谭庆霞  郇梅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3):384-384,i0001
总结38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局部广切加带蒂肌皮瓣重建乳房术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